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央視國際首頁 > 新聞頻道 > 中國新聞 > 正文

北航高考招生索賄:招生腐敗危害教育公平

央視國際 (2004年08月17日 06:57)

  中國青年報消息:10年前,一個考生敢憑藉實力填報僅在本省錄取幾名考生的知名高校。今天,他未必有這個膽量。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上線考生被錄取與否,不再僅憑實力説話。了解招生內幕的人説,其間或明或暗的腐敗,幾乎成了眾所週知的秘密。

  不管我們對目前的高考制度有多少非議,可它畢竟是維護教育公平的最後一道防線。我們寄希望於這道防線能夠讓天下的學子們,站在同一競爭起點。但是眼下,這道防線正被“白蟻”蛀穿。

  此次北航錄取醜聞,是個典型的例證。管理上的漏洞、缺乏監督的權力、錄取程序不公開、不透明,使得決定考生命運,決定教育公平的高招工作,在一些地方成為“黑箱子”。一個看似公平的起點,也隨之成為受賄索賄,敲詐威脅,乃至錢權交易的表演場。“黑箱子”裏面,什麼交易幹不出來?

  揭開黑幕的辦法很簡單,將整個招生工作的每一步都公開。指望高校的自律,管理制度的完善,或者招生者個人的道德水平,都不如將一切透明化來得迅速、有效。

  陽光是最好的防腐劑。(青年話題編輯部)

  “招生腐敗”危害教育公平

  晏揚

  一名廣西考生被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錄取,但必須交納10萬元才能領到錄取通知書。此事被中央電視臺“焦點訪談”曝光後,引起強烈社會反響。8月14日下午,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校長、中科院院士李未向社會公開道歉,認為這件事對北航的聲譽和對全國高考錄取工作都帶來了極大的負面影響。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類似發生在招生領域中的腐敗受賄事件,只是近年來才“嶄露頭角”的新鮮事物。而實際上,招生領域從來就不比其他領域“清白”,其中的腐敗現象早已存在。筆者曾多次參與過招生工作,耳聞目睹的招生腐敗事例可謂不少,甚至可以説,招生受賄是一種相當普遍的現象,只不過受賄形式一般較為隱蔽,不一定是現金交易罷了。譬如,有的招生人員心安理得地享受學生家長安排的“一條龍服務”,山吃海喝,歌舞桑拿,遊山玩水;有的招生人員肆無忌憚地收受禮品,甚至理直氣壯地向學生家長索要;有的招生人員一路上的吃、住、行全由學生家長安排妥當,卻拿著虛開的發票回單位報銷差旅費……諸如此類的行為雖沒有現金交易,卻毫無疑問均屬於腐敗之列,或可稱之為“隱性腐敗”。這種腐敗行為往往不為人們注目,有些學校即使發現了這類問題,也只是批評教育一番、內部處理一下了事。招生工作是一項“肥差”,成了各高校人所共知的秘密。

  從一定意義上説,正是由於以往對招生過程中的“隱性腐敗”重視不夠、打擊不力,才導致這種腐敗行為更加肆無忌憚,最終“升級”到招生人員直接向考生伸手要錢,而且索要金額越來越大的程度。實際上,隨著高校畢業生就業競爭的加劇,越來越多的家長迫切希望子女能夠上名牌學校、讀熱門專業,為了達到目的,他們可能不惜採取行賄手段拉攏各高校的招生人員。很多學生家長明知孩子的高考成績已經達到錄取分數線,卻總覺得沒送錢不放心,給了錢才安心,原因就在於招生人員實際掌握著在錄取分數線(提檔線)以上挑選新生的權力,並且掌握著調配新生專業方向的權力。如果這些權力不能得到有效的監督和制約,便可能成為滋生腐敗的權力基礎。

  “招生腐敗”不僅具有其他腐敗的危害性,而且因為涉及教育,其危害性更加令人憂慮。一個社會的公平首先在於教育的公平,而“招生腐敗”無疑極大地損害了教育的公平,使得教育這架“社會天平”發生嚴重傾斜——向那些有權有勢的富家子弟傾斜。如果“招生腐敗”不能得到有效遏制,將來貧家子弟可能僅僅因為無錢行賄而上不了好的學校,甚至於“名落孫山”。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由於“招生腐敗”活生生地呈現在那些高中畢業生面前,他們還沒有走進大學校門就真切地感受到了社會的陰暗面,這將會對他們今後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産生極為不利的影響。懲治“招生腐敗”關乎教育大計,關乎社會的未來,我們沒有理由對此掉以輕心。

  不是招生騙子的“招生騙子”

  郭立場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校長、中科院院士李未就考生被索10萬元換錄取通知事件向社會的公開致歉。李未坦陳北航招錄管理有漏洞,承認高校“邊緣人物”管理混亂的事實,自己對此次事件負有領導責任,並希望“焦點訪談”報道的事件是一個孤例。(8月15日人民網)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是一所享有盛譽的高等院校,卻在招生過程中曝出向達到錄取分數線的考生索取鉅款的醜聞,實在匪夷所思———向考生索取賄賂的並非江湖騙子,而是來自北航的有身份的體面人,攜帶有貨真價實的“工作證”。

  人們再次對人類靈魂工程師的道德水準産生懷疑。這樣的懷疑,合情合理。從學術腐敗到非法勒索,接二連三的“事故”給公眾留下了太多的口實。儘管此事北航難辭其咎,我倒樂意相信正如北航有關負責人所稱,此事“乃個人行為”,並不代表北航。或許,我們應當相信北航的解釋,相信他們招生過程中的漏洞,恐怕也只有這樣,才能聊以撫慰我們受傷太深的心靈。只是,我們仍然不能自圓其説,更不願自欺欺人。三個既不是招生組組長,也不是招生組成員,更不是所謂的聯絡員,甚至跟此次招生不沾邊的局外人,為何有這般神通?能夠靈活自如、毫不費勁地將考生的檔案在“嚴密”的招生過程中三提兩退,翻雲覆雨,肆無忌憚地敲詐勒索?涉及8名考生,勒索55萬元,折騰20余天,想必不是一般人想當然地説到就能做到吧!我們有理由相信北航所説的不知道這些錢真正拿到手的話會不會交給北航,卻難以理解錄取通知書究竟掌控在何人之手,是直接寄送給考生,還是學校代為保管,抑或被所謂的局外人拿來非法招搖撞騙?7名學生的錄取通知書,關係7名學子的命運前途,隨隨便便就可以捎帶,由“打著北航的旗號”的人拉大旗作虎皮,你讓公眾如何相信高校招生的公平公正?

  雖然此事乃是“個人行為”而非“北航行為”,雖然相關責任人受到了譴責和懲罰,雖然北航校長已經公開向公眾致歉並願意承擔領導責任,依然難將此事就此打住,依然難説此事有了句號而沒有問號。這樣的事,不能説是簡單的敲詐勒索,不能説是單純的管理漏洞,更不能以“邊緣人物”的存在尋找託詞——不難看出,“個人行為”背後有著非個人行為的力量在推波助瀾。很顯然,單純的“個人”如果沒有機會掌握權力,也就不會染指“敲詐”;如果個人沒有得到默許,恐怕根本不具備擾亂招生規定的巨大能量,也就不可能為禍如此劇烈。一個不可忽視的細節是,錄取通知書能否等同於普通物品可以任人捎帶?因為如果不是北航的“捎帶行為”,也就沒有後來的大肆敲詐斂財;如果不是北航的下意識的“集體”行為也就很難有“個人”非法行為的可乘之機——但願此事只是“孤例”,然而我卻不知道,有沒有切斷“孤例”的源頭?

責編:楊潔


[ 新聞發送 ] [ 打印 ] [關閉窗口 ]
相關新聞

  • [焦點訪談]北航校長談廣西招生事件(2004/08/16/ 19:41)
  • 嚴把高考招生廉政關 北京出臺“十三不準”(2004/08/16/ 14:26)
  • 教育部發出緊急通知:要求各地各高校做好尚未完成的普通高校招生錄取工作 (2004/08/15/ 20:02)
  • [焦點訪談]招生騙局法不容(2004/08/14/ 19:22)

  •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