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平與中國特色精兵之路
央視國際 (2004年08月16日 22:59)
新華社北京8月16日電 15年前,在黨的十三屆五中全會上,鄧小平同志辭去了他所擔任的最後一個職務——中央軍委主席,把他對人民軍隊的殷切期望,交給了繼往開來的新一代。
CCTV.com - ERROR
瀵逛笉璧鳳紝鍙兘鏄綉緇滃師鍥犳垨鏃犳欏甸潰錛岃紼嶅悗灝濊瘯銆 /h3>
15年過去,鄧小平新時期軍隊建設思想,鐫刻在了高高飄揚的“八一”軍旗上;沿著鄧小平開創的中國特色精兵之路,人民軍隊闊步向前。
回眸這一切,正在與全國人民一起緬懷鄧小平同志豐功偉績的三軍將士,怎能忘記,這位歷史偉人為我軍現代化建設所付出的巨大心血。
一個判斷:和平與發展是當今世界兩大主題
是鄧小平一個富有遠見的判斷,把人民軍隊導向了和平時期的建設航程。
20多年前,冷戰的陰霾還籠罩在人們的頭上,鄧小平就敏銳地洞察到:世界大戰一時打不起來。
“我們總的判斷是:戰爭的危險還是存在的。但是和平力量的發展超過了戰爭力量,爭取一個較長時期的和平是可能的。”他告誡全黨全軍,“這個判斷,對我們非常重要”,“沒有這個判斷,一天誠惶誠恐的,怎麼能夠安心地搞建設?不可能安心地搞建設,更不可能搞全面改革,也不可能確定我們建軍的正確原則和方向”。
1985年3月4日,在會見日本商工會議所訪華團時,鄧小平鮮明地提出了他的著名論斷:和平和發展是當代世界的兩大問題。
3個月後的同一天,人民大會堂東大廳。鄧小平伸出的一個指頭,再次驚動世界:中國軍隊減少員額100萬。
以百萬大裁軍為標誌,我國國防和軍隊建設,從此結束早打、大打、打核戰爭的臨戰狀態,轉到了和平時期建設的軌道。
整個國際社會都仿佛感受到了以鄧小平為代表的中國共産黨人立足和平與發展,開拓精兵之路的理論勇氣和政治氣魄。它表明,繼全黨工作中心實行轉移之後,這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軍隊開始了面向現代化建設的戰略性轉變。
也就是從那一時期開始,三軍統帥發出的號令久久響徹三軍軍營:在大局下行動!
“現在需要的是全國黨政軍民一心一意地服從國家建設這個大局,照顧這個大局。這個問題,我們軍隊有自己的責任,不能妨礙這個大局,要緊密地配合這個大局,而且要在這個大局下面行動。”
開放軍事設施、國防工業軍轉民、支援國家重點建設……僅1985年,就有100多個軍用機場、碼頭開始軍民合用,上萬項軍工技術進入了尋常百姓家……
這位為民族獨立征戰了數十年的革命家深知,和平與發展上升為時代主題,並不意味著刀槍入庫、馬放南山。談到經濟建設成為一切工作的中心,國家安全應置於什麼樣的位置時,鄧小平一語破的:“國家的主權、國家的安全要始終放在第一位。”
他反復強調經濟建設與國防建設的辯證關係:在我國的四個現代化建設中,國防現代化離不開工業、農業和科學技術現代化,離開這三化,就談不上國防現代化;同樣,這三化也離不開國防現代化,如果不搞國防現代化,那豈不是三個現代化了?
和平與發展——透過紛繁複雜的世界風雲,鄧小平深刻洞悉的這一時代主題,得到了國際社會的廣泛認同。事實上,進入新的歷史時期,鄧小平關於軍隊建設的一系列思想,正是建立在對時代主題正確判斷基礎上的。
——作為國家利益的忠實捍衛者,我軍應該確立什麼樣的戰略方針?
鄧小平回答:我贊成就是“積極防禦”四個字。
“我們的戰略始終是防禦,20年後也是戰略防禦”,“就是將來現代化了,也還是戰略防禦。”
“我們搞的是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是不斷發展社會生産力的社會主義,是主張和平的社會主義。”
擲地有聲的話語,向世界傳遞了這樣的聲音:無論過去、現在還是將來,在世界和平的天平上,中國都具有舉足輕重的分量。
——面對可能發生的反侵略戰爭,我軍長期賴以制勝的法寶是否依然有效?
鄧小平堅信:人民戰爭仍然是我軍在未來戰爭中剋敵制勝的法寶。
“經驗證明,只要我們堅持人民戰爭,敵人就是現在來,我們以現有武器也可以打,最後也可以打勝。”
——在高新技術廣泛運用於軍事領域的情勢下,人民戰爭怎樣才能發揮它應有的威力?
鄧小平認為:我們要講究技術,不講究技術是要吃虧的。裝備的改進,使人民戰爭更有力量。他同時提醒,條件不同,人民戰爭的表現形式也不同。現在的人民戰爭與過去不同,裝備不同,手段也不同……
實事求是,因勢而變,從建軍原則的制定到建軍方向的確立,鄧小平關於時代主題的判斷,為中國特色精兵之路開拓了廣闊的空間。
也正是順應了和平與發展的大趨勢,人民軍隊的各項建設和改革由此進入新的天地。
一個目標:建設強大的現代化、正規化革命軍隊
1979年8月2日,渤海灣薄霧濛濛。鄧小平在這裡觀看了水上飛機表演後,登上105號國産導彈驅逐艦,駛向茫茫大海。
劈波斬浪6個小時,鄧小平興致勃勃地視察了新型戰艦的現代化裝備,詳細詢問了官兵的指揮水平和技術狀況。面對遼闊的大海,他揮毫題詞:建立一支強大的具有現代戰鬥能力的海軍。
進入新的歷史時期,建設一支什麼樣的軍隊和怎樣建設軍隊,一直是鄧小平思考的一個重大問題。
1981年3月,鄧小平毅然決定,舉行一場大規模的軍事演習。
聽取總參謀部負責同志彙報時,鄧小平叮囑:我們好久沒有打仗了,要搞合成軍,天上、地上都要有,通過訓練提高部隊的實戰水平。
當年秋,一場氣吞山河的大演兵拉開了帷幕。這是人民解放軍按現代戰爭要求組織的規模最大的一次諸軍兵種合成軍事演習,也是對鄧小平1977年提出“把教育訓練提高到戰略地位”之後軍隊訓練成果的一次綜合性檢驗。
地上鐵甲縱橫,空中戰機轟鳴。燕山腳下壯闊的演兵圖景呈現在三軍統帥面前。
演習結束,在當年6月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上當選為中央軍委主席的鄧小平,登上敞篷汽車檢閱三軍參演部隊。就在那次講話中,他對新時期軍隊建設的總目標作出高度概括:建設強大的現代化、正規化的革命軍隊。
走進大江南北的一座座軍營,由鄧小平題寫的“為把我軍建設成為一支強大的現代化正規化革命軍隊而奮鬥”這26個大字隨處可見。
從百色起義開始,經歷了人民軍隊成長壯大漫長過程的鄧小平,對軍隊的革命化建設、尤其是對黨對軍隊絕對領導這一根本原則,有著非同尋常的感受。
1975年,重新回到領導崗位的鄧小平第一次對軍隊講話開篇就説:“我們這個軍隊有好傳統。從井岡山起,毛澤東同志就為我軍建立了非常好的制度,樹立了非常好的作風。我們這個軍隊是黨指揮槍,不是槍指揮黨。”1989年11月鄧小平離開軍委主席崗位之際,向全軍指戰員提出的殷切期望,依然是忠於黨、忠於人民、忠於國家、忠於社會主義。他説:“我確信,我們的軍隊能夠始終不渝地堅持自己的性質。這個性質是,黨的軍隊,人民的軍隊,社會主義國家的軍隊。”
把槍桿子牢牢掌握在忠於黨、忠於人民的人手裏,是確保人民軍隊性質的關鍵。按照革命化、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的方針和德才兼備的標準,1985年,由鄧小平親自主持的調整,使全軍各大單位領導班子平均年齡由64.9歲下降到56.7歲。翌年12月25日,在會見參加軍委擴大會議的軍以上幹部時,望著精簡整編後進入領導層的一批年輕將領,鄧小平由衷高興:“看來,我們部隊領導幹部真是年輕了。”
作為一位放眼世界的戰略家,鄧小平始終把現代化建設放在我軍全部工作的中心位置。他多次強調,謀劃軍隊建設全局,“指導思想要明確,就是要解決現代化問題”。
鄧小平深知,未來戰場上的較量,最根本的是人的素質的較量。在他的關心下,100多所軍隊院校得以恢復,我軍高素質人才隊伍建設步入了從未有過的快車道。
一南一北,兩所軍隊高等學府的快速發展,傾注了這位三軍統帥的心血。
1966年,由於歷史原因,著名的哈軍工退出軍隊序列。1970年,學院主體南遷長沙,更名為長沙工學院。但鄧小平始終關注著這所為國家和軍隊培養了大批高素質人才的學府。即使在第二次復出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的短暫日子裏,他還提出組建國防科技大學的設想,延續哈軍工的事業。
1977年7月23日,第三次復出的鄧小平在家中約見學校臨時黨委負責同志,再次明確提出,在哈軍工的基礎上組建國防科技大學。他高瞻遠矚地説:“過去我們主要靠打仗訓練幹部,現在不打仗主要靠學校訓練幹部,使軍隊領導幹部掌握現代科學文化知識和現代戰爭知識。”
翌年6月6日,國務院、中央軍委作出決定,成立國防科學技術大學。我軍從此有了新型高級科學工程技術人才的搖籃。
1985年底,鄧小平又親自決策,將人民解放軍原軍事、政治、後勤三大學院合併成為培養高級指揮人才、高級參謀人才和高級軍事理論研究人才的最高軍事學府——國防大學。
今天,三軍作戰部隊的軍以上幹部全部經過國防大學輪訓;一大批既懂政治又懂軍事,既通專業技術又通指揮管理的複合型人才,走上了各級領導崗位;全軍已有博士、碩士3萬名;作戰部隊團以上領導班子中,具有大專以上文化程度的比例達到90% 。
與革命化和現代化一樣,正規化同樣被鄧小平置於軍隊建設的重要位置。他強調,軍隊的現代化水平越高,越需要加強正規化建設;軍隊建設的所有領域、所有方面,都要建立制度,制定法規,納入法制軌道。1981年9月,鄧小平在審定檢閱華北演習部隊的講話稿時,專門在原稿的“現代化”後面,加上了“正規化”三個字……
革命化是首位、現代化是中心、正規化是保證,三個方面辯證統一,構成了具有中國特色軍隊建設的總目標。
一條道路: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精兵之路
1978年5月13日,鄧小平同總參謀部領導談話時,針對“文革”對軍隊建設的破壞,曾形象地指出:“我們軍隊的狀況,還是一九七五年講的,就是三種狀況:軟、懶、散;五個字:腫、散、驕、奢、惰。”他語重心長地説:“這麼龐大的指揮機構,指揮戰爭是要打敗仗的。”
以“消腫”為突破口,鄧小平大刀闊斧地裁減軍隊員額,由此推進中國特色的精兵之路——
1980年至1981年,裁並了各級機關重疊機構,撤消了省軍區獨立師,部分野戰軍步兵師改為簡編師。
1982年至1983年,將軍委炮兵、裝甲兵、工程兵機關改為總參下轄的炮兵部、裝甲兵部、工程兵部;軍區直屬的炮兵、坦克和野戰工兵部隊,大部劃歸陸軍軍建制;將鐵道兵併入鐵道部;基建工程兵集體轉業到國務院有關部門和所駐省、自治區、直轄市。
1985年,中央軍委所屬總部機關人員精簡近一半;11個大軍區精簡合併成7個;全軍減少軍級以上單位30多個。
三次精簡整編,人民解放軍兵員總額從1975年前高峰時的611萬,減到1985年的300萬。
如此大規模的裁軍,會不會削弱軍隊的戰鬥力?鄧小平慨然作答:“即使戰爭要爆發,我們也要消腫。腫,就是表現我們指導戰爭的能力不高。”他反問道:“虛胖子能打仗?”
魄力,來自對戰爭與和平的清醒認識,來自對軍隊現代化建設趨勢的準確把握。
鄧小平指出,我軍過去“只講數量,不講質量。現在改變了,講質量,講真正的戰鬥力。搞少而精的、真正頂用的”。
人們注意到,在中國大裁軍的舞臺上,上演的並非簡單的大裁員,而是戰略性結構大調整。與幾次裁軍相同步,陸軍航空兵部隊、海軍艦載機部隊、電子對抗部隊等新兵種,以及預備役部隊相繼成立;隨著集團軍的組建,陸軍中特種兵比例超過了步兵。
1987年,中央軍委明確提出,部隊訓練要以合同戰役戰術訓練為中心。1988年,鄧小平在中央軍委擴大會議上強調,必須把提高戰鬥力作為軍隊改革和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作為檢驗各項工作的根本標準。
從人員素質的歷史性飛躍,到編制構成的精幹高效;從常規武器的長足發展,到國防尖端技術的重大突破,在鄧小平主持軍委工作的日子裏,與共和國同步發展的人民軍隊,朝著精兵、合成、高效的方向邁出了堅實的步伐。
鄧小平説過:“改革是發展生産力的必由之路。”他領導人民軍隊推行的一系列重大改革,無一不是為了這樣一個目標——提高戰鬥力。
改革,改變了國家的命運。改革,振興了人民軍隊。
開創這一切的老人,將更高的期望寄託給了跨世紀領導人。1997年和2003年,江澤民先後兩次宣佈裁軍50萬和20萬。
當共和國迎來50年華誕的時候,人民解放軍以高昂的士氣、威武的陣容和精良的裝備,出現在了天安門廣場,出現在了國慶35週年接受鄧小平檢閱的地方……
1989年11月12日,剛剛當選為中央軍委主席的江澤民與鄧小平一同來到京西賓館,看望正在這裡參加軍委擴大會議的高級將領。在回顧鄧小平領導人民軍隊所建立的卓越功勳時,江澤民充滿深情地説:“我軍建設十年來所取得的一切成就和進步,都是他正確領導的結果,都凝聚著他的智慧和心血……鄧小平同志雖然從工作崗位上退下來了,但他關於新時期軍隊建設的思想和理論是我們的寶貴財富,對今後軍隊建設有著長遠的指導作用,我們要認真學習與貫徹。”
今天,可以告慰小平同志的是,在黨中央和中央軍委的堅強領導下,他所開創的中國特色精兵之路,與他開創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一樣,灑滿陽光,充滿生機。(記者黃國柱、賈永、曹智)
→→進入專題:紀念鄧小平誕辰100週年
責編:唐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