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小平樓”:昔日下放工廠今成憑吊處
央視國際 (2004年08月10日 14:52)
新華社南昌8月10日電 儘管已經辭世7年,前中國領導人鄧小平的巨大影響力,仍然為”文革“期間他在江西省“下放勞動”的工廠及其所在地帶來了可觀收益。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1969年10月,頂著“黨內第二號走資派”帽子的鄧小平被下放到位於江西南昌市郊的新建縣拖拉機修配廠進行勞動改造。在這裡,時年65歲的鄧小平重操早年在法國勤工儉學時的舊業,成了一名給拖拉機輪胎上螺絲的鉗工。直到1973年2月重返北京,鄧小平在這個工廠每天工作3小時,風雨無阻。
時隔多年,幾經變遷的工廠已經更名為南昌麻棉紡織廠。目前,這家300人的工廠因為鄧小平的“政治遺贈”成為中外來客憑吊這位改革者的絕佳去處。在這裡,鄧小平和部分家庭成員住過的一幢兩層紅磚小樓被命名為“小平樓”,他曾經工作過的車間和聽過報告的會堂是當地人向訪客重點介紹的場所,鄧小平當年每日步行去工廠時必經的一條長1.5公里的田埂小路旁更是樹起了“小平小道”的標牌,被認為是鄧小平最著名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理論的發源地。
正是認識到鄧小平留下的這筆政治遺産的可貴,2003年3月,新建縣政府開始籌劃在工廠附近建設包括小平小道紀念館、小平廣場和小平公園在內的“小平小道”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目前,首期擴建小平小道的工程已經竣工並對外開放。迄今,已有包括外國友人、海外華僑和國內遊客在內的20多萬人參觀了鄧小平在人生低潮時落腳的這家工廠、他走過的小路、曾經養雞、種菜和生活過的舊宅。目前工人們正在加緊建設的小平廣場將在8月22日鄧小平誕辰100週年紀念日接待遊人。
南昌麻棉紡織廠廠長林慧和全廠職工依靠鄧小平留下的這份政治遺産,在市場大潮中找到了準確的定位。林慧説,全部景區對外開放後,除每年將給工廠帶來一些收入外,還能解決相當一部分人的就業問題。
事實上,受惠于鄧小平“政治遺産”的不僅是他曾經勞動過的這家工廠。在工廠所在的新建縣望城鎮省莊村,村民們正準備自己集資在小平景區建設一座綜合樓,為來參觀景區的人提供餐飲和住宿等服務。
改革開放前“口糧只夠吃半年”的省莊村,現在以發達的商業、運輸業、手工業和建築業而聞名,已經實現人年均純收入3800元人民幣,全村525個家庭基本上都有房産和超過15萬的存款。省莊村黨支部書記原方平説:“我們感謝鄧小平,是他政策給我們帶來了富裕的生活。” (肖紅 張敏)
責編:劉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