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央視國際首頁 > 新聞頻道 > 中國新聞 > 正文

關於落實各項農業政策情況的調研報告

央視國際 (2004年06月24日 16:58)

  新華社消息: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烏雲其木格 :

  委員長、各位副委員長、秘書長、各位委員:根據全國人大常委會關於圍繞“三農”問題開展執法檢查和工作調研的部署,今年5月,全國人大常委會農業政策調研組,對農業政策進行了專題調研。調研組由全國人大常委會烏雲其木格副委員長任組長,全國人大農業與農村委員會和全國人大財政經濟委員會組成人員參加,對湖北、四川、江蘇三省落實農業政策情況進行了調研。期間,調研組聽取了三省人民政府及有關部門的情況彙報,到荊州、宜昌、荊門、襄樊、內江、宜賓、樂山、淮安、揚州、高淳等10個市縣與當地政府及有關部門、專家學者和村委會幹部、農業企業負責人、農民群眾進行了座談,並深入到農戶、信用社、糧食企業、農資市場、開發區進行了實地考察。現將農業政策調研的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三省貫徹落實農業政策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問題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三農”問題和糧食安全問題,今年出臺了一系列有力的支農政策,受到廣大幹部和農民群眾的衷心擁護和熱烈歡迎。實踐表明,這些政策的出臺,是非常正確、非常及時的,對解決“三農”問題,提高糧食綜合生産能力,增加農民收入,調動農民的生産積極性,具有重大意義,標誌著國家與農民的關係,由過去農民向國家提供積累,轉變為國家對農民的支持和保護。湖北、四川、江蘇三省是我國糧食主産區,農村人口158億,佔全國農村人口的18%;耕地面積1918萬公頃,佔全國耕地面積的147%;2003年糧食産量分別為385億斤、636億斤、494億斤,合計佔全國糧食總産量的175%。總的看,三省根據中央的部署,進一步提高對“三農”問題和確保糧食安全重要性的認識,積極制定配套措施和實施方案,抓緊落實各項農業政策,政策效應已經顯現。

  (一)開展廣泛深入的宣傳,把政策交給農民

  近年來,由於種糧比較效益低,農民種糧積極性不高,湖北、四川、江蘇三省糧食播種面積和總産量都有較大幅度的減少,糧食綜合生産能力下降。農業政策出臺後,三省高度重視政策的宣傳,通過向農民發出支持發展糧食生産的公開信,發放問答手冊、培訓幹部、舉辦專題講座等方式,把各項政策交給農民。為了加強政策落實的組織保障,湖北省組織了2萬名黨政幹部和農技人員到基層進行宣講。四川省組織了11個督察工作組,對政策落實情況進行檢查監督。江蘇省有關部門建立糧食生産聯絡點制度,及時解決糧食生産中遇到的問題。

  為落實中央一系列農業政策,湖北省確定,今年糧食播種面積擴大5%,其中水稻播種面積比去年擴大353萬畝,糧食總産達到420億斤以上,比去年增産40億斤,增長10%。四川省提出,今年糧食播種面積增加到9300萬畝,比去年增加230萬畝,糧食總産達到647億斤,比去年增加11億斤。江蘇省提出,水稻播種面積穩定在3000萬畝以上,糧食總産不低於550億斤,今年水稻播種面積將超過2950萬畝,比上年擴大189萬畝。由於政策驅動和市場價格拉動,三省農民種糧積極性正在恢復,糧食播種面積下降的局面基本得到遏制。

  (二)落實直接補貼等政策,農民得到實惠

  對種糧農民實行直接補貼、擴大良種補貼範圍和規模、對主要糧食品種實行最低價收購、對購買農機農民實行補貼等,是最受農民歡迎的政策措施。按照中央要求,湖北省安排糧食直補資金566億元,平均每畝補貼1151元,其中半數資金已落實到位。四川省安排糧食直補資金522億元,農民人均可補貼9—10元,已于4月底全部兌現到戶。江蘇省安排糧食直補資金6128億元,重點對種植水稻的農民直接補貼,每畝平均補貼20元。在良種補貼方面,湖北省下撥良種補貼5885萬元到縣(市)財政專戶,早稻按實際播種面積每畝補貼10元,目前約有97%的農戶拿到了補貼,中秈稻和粳稻按每畝15元標準補貼,要求於6月30日前完成。江蘇省從省財政中安排5000萬元對優質水稻良種進行補貼,補貼面積510萬畝,補貼標準為粳稻每畝8元,雜交稻每畝15元。

  按照國家四部委聯合通知要求,湖北、四川、江蘇三省都已向社會公佈主要糧食品種的最低收購價。

  中央財政安排4000萬元,在全國60個縣用於農民購置大型農機補貼。江蘇省下發文件要求對農民購置、更新大型農機具給予補助。四川省和一些地方,也都從財政中撥出資金,用於農民購買農機具的補貼。

  (三)貫徹減免農業稅政策,推進農村稅費改革

  按照中央降低糧食主産區農業稅率的要求,湖北、四川、江蘇三省農業稅正稅降低3個百分點,農業稅附加相應降低06個百分點。湖北省對原正稅低於7%的縣,按實際執行稅率下降42%計算到戶,全省共計減少農業稅11億元。四川省在全省降低農業稅3個百分點的基礎上,還對57個民族縣全部免徵農業稅及其附加。江蘇省減免農業稅的幅度也比較大,蘇南地區除兩個縣外,已全部免徵農業稅。蘇北、蘇中地區的34個縣(區)減免3個百分點,由省財政轉移支付,全額補助。落實減免農業稅政策,不僅大幅度減輕了農民負擔,調動了農民生産積極性,也減輕了基層幹部的工作量,改善了黨群、幹群關係。

  (四)加強監督管理,農資價格上漲勢頭得到控制

  針對農資價格上漲過猛的情況,湖北、四川、江蘇三省各級政府及時採取措施,加強對農資價格的監測監控,採取制定最高限價和批零差價率等措施,控制農資價格上漲。湖北省建立了農資成本和農資價格報告制度。四川省明確,要保證化肥生産用電和天然氣供應,取消尿素出廠價上浮10%的規定,在農資流通、運輸方面也制定了相應的優惠措施。江蘇省要求化肥出廠價格以4月20日實際價格為準,實行上限控制,同時加強對農資市場的監管,嚴厲查處各種制售假冒偽劣農資的違法行為。目前,三省農資價格上漲勢頭已得到控制。

  (五)開展試點工作,推進農技推廣體系改革

  湖北、四川、江蘇三省分別在公安縣、綿竹市、漣水縣進行基層農技推廣服務體系改革試點,在試點的基礎上三省出臺了改革方案,在部分縣(市)進行了推廣。四川、江蘇省設置了綜合性農技推廣機構,一些地區還實行農業技術推廣職業資格準入制度,施行全員聘用制。

  (六)加強耕地保護,妥善安置失地失業農民

  按照國家統一部署,湖北、四川、江蘇三省全面實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嚴格用地計劃審核,從嚴控制農用地轉用總量,做好被徵地農民的安置工作,大力開展土地復墾整理。目前,湖北、四川、江蘇三省開發區的數量分別壓縮了47%、71%和69%;面積分別壓縮了62%、52%和45%。湖北省還開展了基本農田保護大檢查,嚴格控制各類建設項目佔用耕地。四川省對因徵地轉為城鎮居民的農民,實行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失業保障制度,從土地收益中劃出一定比例資金,用於這部分農民的社會保障。

  在調研中,湖北、四川、江蘇三省在落實農業政策中也反映出一些問題。一是糧食主産區各級財政普遍困難,産區為銷區存糧,增加了産區的經濟負擔。二是發放“三項補貼”的具體辦法不一,有的地方按計稅面積直補,不種糧的也享受了政策優惠。有的發放良種補貼隨意性較大,有些沒有使用良種的也拿到了補貼。三是財政支農資金總量少,投入結構不合理,投資渠道過多,資金使用效率低。據四川省反映,中央和省兩級對農業和農村建設項目投資渠道達20多個,有的同一類項目投資渠道就有3至5個。

  另外,部分基層幹部和農民對政策能否保持連續性,還有一些擔心。

  二、對貫徹落實農業政策的建議

  為把各項農業政策落到實處,確保糧食安全和農民增收,推動“三農”問題的解決,提出以下建議:

  (一)進一步提高對糧食安全和農民增收重要性的認識

  確保糧食安全和增加農民收入是“三農”工作的重點。要落實好各項農業政策,必須進一步提高各級政府和領導幹部的認識,把思想統一到中央部署上來。從目前情況看,不論是東部地區還是中西部地區,對確保糧食安全,嚴格保護耕地的認識還不統一,這對從思想到行動上堅決貫徹中央的正確決策是不利的。因此,必須強調處理好三個關係:一是發展經濟與保護耕地的關係。經濟發展、基礎設施建設佔用土地是不可避免的,但要扼制盲目亂佔濫用耕地之風,必須進一步嚴格規範農用地轉用審批制度。

  二是糧食主産區與主銷區的關係。保障糧食安全,提高糧食綜合生産能力,主要靠糧食主産區,要加大對主産區的投入,搞好農田基本建設。主銷區也要採取積極措施,提高糧食自給率,要堅定不移地保護基本農田,執行佔補平衡的規定。同時要增加糧食儲備。三是糧食安全與農民增收的關係。農民增收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重點和難點,與保障糧食安全應該相輔相成,兩者不可偏廢。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就要使農民種糧有利可圖。必須合理地調整農業結構,不能簡單地“壓糧擴經”,也不能簡單地“壓經保糧”,而是要採取綜合措施,著力提高糧食生産效益。要發展縣域經濟、發展農村二、三産業,逐步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擴大規模化經營,推動農業産業化發展。

  (二)各地要儘快完善農業“三項補貼”政策的具體實施辦法

  糧食直補以種糧農民實際交納商品糧的數量為標準更為合理,這有利於增加種糧農民收入,調動種糧農民的積極性,保證糧食市場供應。良種補貼可實行對種子企業招標的辦法,補貼信譽好、産品優的企業,企業按政府規定的優惠價格向農民提供良種。各地對購買農機具補貼政策的實施情況更為複雜,辦法五花八門,應在實踐中不斷完善。

  (三)增加農業投入,完善財政支農投入機制

  繼續加大財政支農投入力度。要認真貫徹農業法,使財政支農支出的增長幅度高於財政經常性收入的增長幅度。政府新增財力要向“三農”傾斜,把確保糧食安全和促進農民增收作為重點,並逐步把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納入財政支持範圍。調整農業投入結構,提高直接用於農業的投入比重,大中型水利建設及大江大河的治理和林業生態環境建設資金,不應計入農業投入範圍。繼續減少對糧食流通環節的補貼,增加對農民直接補貼。要充分利用WTO“綠箱”政策,擴大對“三農”的投入力度,並完善財政支農資金管理體制,對現有農業項目的投入渠道和資金進行整合,相對集中,避免項目重復和資金分散,提高資金使用效益。

  (四)加快農技推廣體系改革,提高農業科技水平

  從實際出發,按照“穩定公益性,放活經營性”的原則,加快構建公益性的國家農技推廣體系,使之能夠承擔起先進實用技術推廣、動物防疫、重大病蟲害防治等公益性職能。推動農技推廣體系多元化改革,大力培育社會化農技服務組織,以滿足經營性農技推廣要求。要採取切實措施,妥善安置富餘人員。

  (五)加快農業立法,建立解決“三農”問題的長效機制

  解決“三農”問題,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必須加強農業法制建設,建立長效機制,把“三農”工作納入法制軌道。要加快農業和農村方面的立法,認真研究農業和農村公益事業投入、農村金融、農業保險等方面的立法問題,及時修改與當前“三農”形勢發展不相適應的法律法規。

  以上報告,請予審議。

責編:陶柯


[ 新聞發送 ] [ 打印 ] [關閉窗口 ]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