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之子]張廷皓——文明共珍重
央視國際 (2004年03月13日 14:59)
解説:3月10日人大會議休會半天,張廷皓利用這點空閒時間,來到北京趙家樓的一個老衚同裏。每次到北京開會,他都要抽空步行到北京的衚同、四合院看看。這是他重復了幾十年的習慣。作為陜西文物局局長張廷皓的工作,和中國最有歷史氣息的土地密切相關。
CCTV.com - ERROR
瀵逛笉璧鳳紝鍙兘鏄綉緇滃師鍥犳垨鏃犳欏甸潰錛岃紼嶅悗灝濊瘯銆 /h3>
李小萌:有人説陜西是文物的大省,同時也是文物流失的大省。您作為這個文物局的局長,您覺得這個局長好當嗎?
張廷皓:陜西文物局的局長當起來是非常困難的。一個是陜西的文物多,無論是地上、下。我們經過普查是35700多處,不可移動的,那麼已經發掘出來的進了博物館的上百萬件。這個文物和標本規模太大,我們從事文物保護的人員又少,如果是單靠我們陜西的6400個文物工作者,那當然是太單薄。我們有天大的本事也做不好文物保護的工作。
李小萌:那會不會總有一種心態在圍繞您,就是説我無奈或者説是無能為力?
張廷皓:無奈呢也有,經常也有這樣的想法。確實有些時候,對於有些問題的解決不了,總感到無奈。但是這個職責所限,無奈也得去做,你像我們有些做基礎設施建設的一些同志跟我講,你們就是陜西現代化的阻力。如果把你張廷皓冷凍三年,我們所有的設施都建起來。甚至有些同志説,你們是在現代化建設上面,是搗亂、失敗,再搗亂、再失敗。我最後説,我們一定要最後做到,能保多少我們就保多少。
李小萌:當有人已經説,您就是西安發展的絆腳石的時候,您用什麼方式去繼續地鬥爭呢?
張廷皓:我就想呢,你説我是絆腳石,我倒説我是催化劑。我是跟他們講,你開玩笑,我也開玩笑。為什麼是催化劑呢,我就説陜西這個地方,不沿江,不沿邊,不沿海。我們每年來多少人,首先把旅遊促進了,是旅遊熱點城市了。西安,不看兵馬俑好像沒到中國來;克林頓訪華第一站就是到西安。他説了,要了解中國的歷史,肯定先要到西安來看看。那麼第二呢,我們的文化環境已經成為西安的一個投資環境的有機組成部分了。我想只要大家能夠明白這一點,我們作為精神文明建設這一塊,肯定會促進你的物質文明建設。我想咱們倆不要兩張皮,這樣他慢慢也就明白了。
李小萌:除了宣傳説服之外,還有什麼更有力度的方法?
張廷皓:更有力度的方法,就是嚴格,按照文物法來辦。這個,第一是哪個地方,全國的文物保護單位,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我這個地方就不能你搞建設,你如果要搞建設,必須經過各級政府的批准;因此這一點現在都能做到。再就是對違法者必究。當然我們可以提我們的意見,最後能不能按照我們的意見完全做到,還有距離。但是我們現在在執法方面是越來越嚴格了,比如,我們曾經把阿房宮前殿遺址的磚窯全部停了。不管你損失多少全部停了,這些我們就用的比較強硬的辦法。
李小萌:這樣一個強烈的態度,當時周圍的人能夠理解您嗎?
張廷皓:還理解,最後理解了。因為,他們一個是,理解,這是職責的要求。畢竟我們是政府受政府委託,管理全省文物的一個部門,我們不硬怎麼辦。我們不硬,我們退一步,這破壞就會進一尺。第二個是,我覺得它還是一種對民族文化遺産的感情問題。如果説我們大家都有了這樣的一種感情,那麼對我們的文物遺産的保護就有了基礎了。很少有哪個地方像陜西這樣,人和歷史的距離如此貼近。一些世界震驚的國寶,甚至是農民在耕田時刨出來的。2003年年初,陜西省眉縣的五位農民在種田時發現了27件西周時期,製造的國寶級青銅器,他們立即向當地文物局彙報。
解説:50天后正值十屆人大一次會議期間,剛剛當選為人大代表的張廷皓,帶領陜西文物界,在中華世紀壇組織了一次展出。剪綵者就是發現、保護這些文物的五位農民。
李小萌:您把這五位農民請到北京來參加剪綵的儀式,對他們有什麼樣的影響?
張廷浩:這後來我也見過他們幾次,包括他們的父母我都講,他們做了光榮的事了,所以政府才給他們這麼高的榮譽。所以我覺得對於他們本身來講,不在乎獎金有多少。當然這次獎金也很高了,從我們省來講是最高的。那麼他們主要在乎是社會對他們的承認。上次在北京剪綵的時候,我覺得我們請來了省部級領導;好些呀,站在他們後面,他們剪綵。這個時候我覺得,他們每個人的心裏都會這樣想,(他們)是主人翁,國家的主人翁。
李小萌:我想在當時來講對他們是一種榮譽。你怎麼想到要給這五位農民這樣的一種禮遇呢?
張廷皓:我覺得我們缺乏的就是社會基礎。我們這個工作,過去始終是專家的工作,它很神秘,很深奧。作為這個老百姓呢,無法了解它。不了解,不理解,就可能去破壞。像我們的秦兵馬俑,過去不是沒有發現過。過去在解放前的時候,發現的時候,老百姓挖墓打出來以後,發現這些陶人。這些陶人是鬼精鬼怪的,那麼吊起來,打一頓,然後把它砸碎,把它叫“瓦爺”、“瓦精”呀,這樣的。像我們的乾陵,武則天的墓。武則天的墓陪葬的,在墓道兩側都是石人石馬,你們現在看石馬,大部分嘴都沒有了。相傳是老百姓説是這馬成精了,麥苗出來,跑到地裏吃麥苗,乾脆把它的嘴砸掉,是這麼造成的。所以這種無知、不了解、不理解,就是不理解這個工作。所以我覺得,我們有責任讓人民群眾了解這個工作,了解文物的價值,了解了以後讓人民群眾,主動地去關心文物保護,主動地去參與文物保護,這樣我們就可以從6400人,變成上千萬人的一個保護隊伍。我們祖先把這些東西留給我們上一代的文物工作者,把他們保護好的文物留給我們,我們完完整整地交給,下一代和我們的下一任,我的任務就完成了。
責編:陶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