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央視國際首頁 > 新聞頻道 > 中國新聞 > 正文

王瑞璞:關於我國勞動就業的幾個認識問題

央視國際 (2004年03月09日 16:18)

  人民網消息:今天下午,全國政協十屆二次會議在人民大會堂舉行第四次全體大會。會上,王瑞璞委員作了題為《關於我國勞動就業的幾個認識問題》的發言。發言全文如下: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關於我國勞動就業的幾個認識問題

  我國的勞動就業形勢嚴峻,短時期內不可能緩解。應採取長期的、積極的政策加以應對。

  第一,勞動力總供給嚴重大於勞動力總需求

  我國現有13億人口,每年新增勞動力1000萬人。按現在的經濟發展速度7%~8%計算,每年凈增就業崗位800萬左右,勞動力總供給大於總需求。儘管我國的計劃生育工作卓有成效,人口出生率、嬰兒死亡率、人口自然增長率都降低了,但是由於人口基數太大,每年新增人口的絕對量仍然很大。到2020年總人口將達15億,2030年16億,此時人口高增長趨勢停滯,總人口保持在16億,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將會逐漸地出現負增長。現在發達國家也存在失業問題,那是在人口總量不變,或者是人口總量負增長的情況下出現的。基本原因是科學技術高度發展,資本有機構成提高,即科學技術排擠勞動力。這與我國的情況是完全不同的。我國人口總量的高速增長將持續30年,與其相應的就是勞動力供給總量的高速增長。此係我國勞動就業形勢嚴峻,而短時期內不可能緩解的根本原因。

  第二,經濟發展速度一旦放慢,勞動就業形勢將更加嚴峻

  我國經濟發展連續25年高速增長,為世界所矚目。但是,我們自己要清醒地認識到,這種連續高速增長具有國民經濟恢復的性質。經過第一個五年計劃,我國已建立了工業化的初步基礎。但長時期實行僵化的計劃經濟體制,嚴重地壓抑了勞動者的積極性,在冷戰體系下帝國主義對我國實行封鎖,我們國門自閉,經濟發展速度不快。特別是經過文化大革命的毀滅性的破壞,我國的經濟已達瀕臨崩潰的邊緣。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改革、開放、搞活經濟,我國經濟發展的體制的活力、勞動者的積極性、對外經濟開放的能量同時進發出來。這是我國經濟發展25年高速增長的重要原因。但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國民經濟恢復階段結束,經濟體制的活力、勞動者的積極性、經濟開放的活力等將持續地、平衡地發揮作用,不會再出現各种經濟發展能量的集中進發。因此我國的經濟發展很難永遠保持8%或9%的高速度,經濟發展速度一旦下降,勞動就業的矛盾將會更加突出。

  第三,市場經濟的發展是週期性的,勞動就業相應波動

  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發展早期,其週期呈現為“高潮一危機一蕭條一復蘇”的週而复始的過程。一般地説,在經濟發展高潮時期,勞動就業狀況都比較好;危機時期失業情況都很嚴重,導致階級矛盾尖銳化。特別是1929年那場席捲資本主義世界的大危機,4000多萬工人被拋向街頭,成為失業大軍。在沒有完善的社會保障的情況下,失業就挨餓,挨餓就造反。《國際歌》所唱的“起來,饑寒交迫的奴隸”,就是資本主義經濟危機,階級矛盾尖銳化的真實寫照。甚至出現1871年巴黎公社工人武裝起義那樣的階級矛盾和階級鬥爭極端尖銳化的狀況。經過“羅斯福新政”改革,發達國家的市場經濟體制逐步完善,戰後基本上沒有出現十分嚴重的經濟危機,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週期成為“高潮一蕭條一復蘇”。既然我們要搞市場經濟,資本主義發展中出現過的矛盾和問題就值得我們借鑒。因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僅就市場經濟而論,並無本質區別。特別要注意的是當前嚴峻的勞動就業形勢是在我國經濟發展高潮時期出現的。我國的市場經濟體制尚未完善,我們還不能説我國經濟發展不存在“高潮一蕭條一復蘇”這樣的週期。在經濟發展中要極力避免出現危機,即大起大落。我國經濟發展的宏觀調控是比較強而有力的,成功地避免了東南亞金融危機對我國的衝擊,沒有出現金融危機,但我國經濟發展持續高潮之後,出現蕭條、復蘇或者説一個時期經濟發展速度放慢恐怕在所難免。一旦出現這種情況,勞動就業形勢將雪上加霜。

  第四,經濟統計要在量上正確反映勞動就業形勢

  現在通行的概念為“城鎮登記失業率”。登記,就沒有包括沒登記的;城鎮,排除了農村。近幾年的“城鎮登記失業率”都在3%到4%之間,今年控制在 4.6%以內。如是,叫充分就業,還何談勞動就業形勢嚴峻?!我建議採取“城鎮失業率”和“農村潛在失業率”兩個統計概念,以正確反映我國的失業狀況。

  “城鎮失業率”就是城鎮失業人口和城鎮總勞動人口的比率。城鎮失業人口包括18歲以上,男60歲和女 55歲以下,沒有辦理退休的和非在學的人口,而不管其是否登記。如果按這個口徑統計,據我個人的抽樣調查,城鎮失業率約在10%左右,已屬高失業率。

  “農村潛在失業率”就是農村有待轉移的勞動人口和農村總勞動人口的比率。一般估計,我國農村富餘勞動力約在1.5億左右,農村潛在失業率是相當高的。這還是在農業勞動生産力很低的情況下出現的。隨著農業勞動生産力的提高,農村富餘勞動力的總量還會增加。現代化的過程就是農業勞動力不斷轉移出來的過程,轉移得越快,現代化的速度越快;轉移的數量越多,現代化水平越高。解決我國的勞動就業問題,一定要考慮農村勞動力的轉移。

  農民窮,不因為是農民,而是因為耕地不足,可利用的資源十分有限,勞動力大量閒置。我多次到我國北方的農村調查,問農民一年時間都幹什麼?好多人回答:三個月種田、三個月過年、三個月休閒、三個月耍錢。簡言之,農民窮,是因為農民太多。僅靠農業,農民增加收入的潛力不大。1997年至2003年,農民人均純收入增幅沒有一年超過5%,而且呈逐年下降的趨勢。2000年農民人均純收入為2253元,比上年增收43元,增幅為2%,而來自農業的增幅則為—2%,主要是來自外出打工收入。當前轉移出來的勞動力僅佔農村勞動力總量的一小部分,但在農民增收中卻舉足輕重, 2000年到2003年三年農民收入增量中47.8%來自非農業。農民要富,根本途徑就是農民要從農業轉移出來。

  第五,正確對待“農民工”

  我國農村勞動力轉移速度近年在加快,這與我國經濟的高速度增長是一致的。2002年農村勞動力外出就業9400萬人,2003年為9900萬人,2003年比2002年增加500萬人。這是經濟的發展,也是歷史的進步。今後不斷地從農村轉移出來的勞動力會越來越多。我們對這些離開農村外出就業的人統稱為“農民工”。正確地對待“農民工”是社會政治經濟發展的需要,也將導致我們思想理念的轉變和進步。在我國長期存在的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和城鄉分割的條件下,形成了一種輕視和歧視農民的理念。現在,“農民工”本質上已是工人,只是尚未在城市定居,僅此而已。同是在建築業,同是在服務行業,農村來的從業人員和城市的從業人員有什麼本質區別?!不都是于的同樣的工作嗎?現在的城裏人,追根溯源,絕大多數不也都是從農村轉移到城市來的嗎?現在城市中的那麼多的高樓大廈絕大多數不都是“農民工”一磚一瓦建起來的嗎?現在講工人和農民,已不具有階級屬性,只是從事不同職業的人群。沒有任何理由輕視和歧視“農民工”。在政策上對“農民工”和城市就業人員應一視同仁。

責編:白秀穎


[ 新聞發送 ] [ 打印 ] [關閉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