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紱曾:我國耕地質量問題急需引起重視
央視國際 (2004年03月08日 11:59)
人民網人民大會堂3月8日訊 今天上午,全國政協十屆二次會議在人民大會堂舉行第三次全體大會。會上,洪紱曾委員代表九三學社中央作了題為《我國耕地質量問題急需引起重視》的發言。發言全文如下:
CCTV.com - ERROR
瀵逛笉璧鳳紝鍙兘鏄綉緇滃師鍥犳垨鏃犳欏甸潰錛岃紼嶅悗灝濊瘯銆 /h3>
我國耕地質量問題急需引起重視
溫家寶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充分體現了中共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我們相信在這一戰略理念的指導下,我國經濟運行和社會發展必將步入嶄新的、符合現代化要求的軌道。現在我就耕地特別是耕地質量的問題談幾點意見。
耕地是人類賴以生存的重要資源,現在我國人均耕地已不足1.5畝,只相當世界人均的45%,而我國在一定時期內人口增長趨勢不可逆轉,耕地數量減少不可逆轉,而人們對農産品數量和品質需求卻在不斷增。長。耕地越來越少,需求越來越高,以至於必須從提高耕地質量入手,提高綜合生産力,才能保證社會穩定和可持續發展。
一、從可持續發展的高度認識耕地問題的嚴重性
(一)耕地總量不斷減少。當前耕地突出問題一是耕地面積減少過快,而且農民土地權益被侵害。從 1996年到2002年僅7年時間,從人均1.59畝減到1.46畝,就是説減少了1/10,這種速度是相當驚人的,如不加以遏制,後果難以想象。耕地減少這麼快,一是建設佔用耕地,二是生態退耕有局部超規劃實施問題,三是災毀耕地,四是農業結構調整。除生態退耕大部分用非耕地或劣質耕地外,建設用地和結構調整用的是國家劃定的基本農田,直接影響農民生活和增收。有人推算,按目前速度下去,用不了5年,就會突破全國土地利用規劃所限定的指標。這一嚴重問題已受到中央重視,正採取措施制止亂佔耕地、加快徵地制度改革,特別是界定公益性事業徵地、對失地農民補償等,通過法制建設和依法行政來保護耕地,保護已經是紅底線的基本農田。從而保證糧食安全、國家安全,並沿係子孫。節約用地、科學用地本身就是一種可持續發展觀,工業發展、城市建設不能再走低價徵地、低水平重復,要真正轉變增長方式,依靠科技進步走內涵擴大再生産,另一方面農業結構調整也必須按市場要求,科學用地,節約每一寸土地。
(二)耕地質量不斷下降。我國近20億畝耕地中只有大約1/3是可灌溉的高産穩産農田,其餘2/3是中低産田。由於比較利益低下,長期以來農民培肥地力的積極性不高,投入不足,用地不養地,以致一半以上耕地嚴重缺乏氮、磷、鉀三要素,1/3耕地土壤受到各種侵蝕,每年僅因溝壑侵蝕、表土沖刷,水衝沙壓損失耕地平均100多萬畝;南方耕地酸性土日,益加重,北方號稱“北大倉”昔日油油黑土,如今土層變薄,已成為“破皮黑黃土”、“露黃黑土”。
由此而帶來的問題是:第一,糧食生産能力低而不穩。一旦連年歉收或計劃不週,就難以保證糧食的穩定供應,難以做到有計劃地按市場需求調節糧食生産,國家糧食安全難以確保。第二,農産品成本高效益低。生産同樣多的産品,低肥力土壤要施用更多的肥料,土壤含有鹽分,或耕性不良或缺水乾旱,也都需要增加勞力、機械或水的投入。高投入、低産出不但使農民難以脫貧致富,也降低我國農産品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第三,科技進步的作用削減。許多作物品種優良,由於土壤肥力低下,難以發揮生産潛力達到預期産量。因此不提高耕地質量,僅靠作物品種和栽培技術的提高,往往也只是事倍功半且難以取得成效。第四,農産品的質量安全受影響。據2000年對10個省會城市的調查,有7個城市郊區農産品重金屬超標率在30%以上。農産品的污染影響農産品的出口,影響人民的身體健康。第五,生態環境惡化加速。如土壤結構不良,抗蝕力就弱,可使風蝕、水蝕更加嚴重;土壤保肥力差,肥料易於流失,且污染水體和空氣。
,
二、從科學發展觀的高度關注並積極遏制耕地質量迅速下降的趨勢
綜上所説,耕地在數量上擴張是有限的,重點要保護現有數量,而在質量上提升卻相對有較大空間。從科學發展觀的觀點出發,提出如下建議。
(一)切實保護耕地特別是基本農田。目前,國家規定的基本農田面積已經是一條紅底線,不能再少了。同時在耕地的認識思路上,有兩點可考慮,一是在繼續重視保護高産穩産農田同時,要下大力氣改造中低産田,使中低産田變高産田。這些年來,農業綜合開發取得相當成績,但改造中低産田力度還要加大。從理論上説,中低産田每畝平均增産10斤,就是100多億斤;增100斤,就是1000多億斤。當然改造中低産田,相對要有更多基礎性投入,但從中國人口大國的長遠發展來看,必須有個長遠規劃,分步分批,逐步對中低産田進行改造,我們不能企求農業擴大耕地在外延上做文章,只有在耕地質量提升上,在科學內涵上做文章;二是在繼續提倡依靠科技高産,再高産甚至超高産,同時必須樹立可持續再高産的思想,現在我們化肥的施用水平,已相當甚至高於發達國家,農田水的用量佔了我們包括工業用水、生活用水在內的用水總量的60%- 70%以上,如同我們不能單純追求GDP增長而要看 GDP增長要消耗的資源能耗一樣,高産田要追求可持續可循環的高産,因此,中低産田變高産田,高産田要可持續高産,這是我們對保護和利用耕地資源應作的選擇。此外,傳統經驗和實踐證明,在中低産地區推行草田輪作、三元種植結構、用地養地結合很有成效。
(二)要完善法律法規,建立耕地保護管理與地力培育機制。1994年國務院頒布了《基本農田保護條例》,明確規定相關部門分工負責農田量的保護和質的管理。近年來,人大通過的《農業法》、《土地承包法》等更明確地規定相關部門的責任,要依法加強部門協作,保護耕地,維護耕地使用者、農民的權益和積極性,更要重視加強耕地質量管理。《基本農田保護條例》 已實施十個年頭,根據當前形勢發展,有必要進一步修改和完善。
(三)要多渠道多途徑加強耕地地力建設。農業發展新階段,應把增加産品産量的投資方向逐步轉向提高産品質量和效益上來,農業基本建設投資要把耕地質量提高作為重點,國家基本建設資金和財政農業綜合開發資金等應整合用於提高耕地綜合生産能力以提高耕地質量。要認真貫徹今年中央一號文件精神,擴大沃土工程、旱作節水農業以及耕地的調查、質量評估的實施規模。
(四)要把改良土壤,培肥地力,納入國家科技規劃。在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和“十一五”科研計劃中,應把有關耕地研究當作重點領域。要建立耕地地力動態的長期監測網絡體系。英國一個試驗站,200多年定位監測觀察,我國在80年代也建立起相應的土壤動態監測試驗網點。要加強基礎科學的積累和研究,才能對症下藥,診斷施肥,不斷提高耕地土壤質量、加快退化土地的修復以造福人類。
責編:劉雅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