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央視國際首頁 > 新聞頻道 > 中國新聞 > 正文

[時空連線]振興東北:機遇與挑戰

央視國際 (2004年03月08日 10:28)


  CCTV.com消息(時空連線):東北曾經作為中國的經濟龍頭,有著三十年數不盡的輝煌。作為我國最重要的重工業基地和糧食基地,東北創造了無數個第一的神話。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然而隨著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開始,東南沿海進入快速發展時期,東北工業的發展卻遭遇重大危機:許多城市過度開採,資源枯竭;很多企業設備陳舊,人員包袱沉重。就在工業失去往日光榮之時,農業商品率一向走在全國前列的東北,又遭受到新一輪傷痛,加入WTO後,大量農産品積壓在農民手中。東北經濟至此元氣大傷。

  振興老工業基地既是東北自身改革發展的迫切要求,也是實現國家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重要戰略舉措。

  主持人:振興東北的確是這次兩會大家關注的一個焦點,特別是來自於東北的代表和委員們,不僅僅是要共同探討如何振興東北的戰略性規劃,而且也要利用兩會的契機,向採訪兩會的近三千位記者介紹東北、宣傳東北,所以政協召開的第一次記者招待會主題就是如何振興東北等地區的老工業基地,相關的內容,我們首先來連通我們的駐會記者王躍軍。躍軍,你好。

  躍軍:泉靈,你好。今天舉行的記者招待會是這次政協會議首場記者招待會,首場記者招待會全國政協邀請了五位全國政協委員會見中外記者,可以看出政協本身對於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重視,另外據我們了解,像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這樣的記者招待會在人大舉行期間還有兩場,就是3月8號的上午和3月12號的下午,如此頻繁的舉行記者招待會,針對一個地區,這是我們以前所沒有看到過的,在兩會期間,也可以看出政協、人大,包括中央,包括地方對於振興東北這個問題的重視。

  主持人:躍軍,根據你在會上會下的採訪,您覺得記者們最關注東北哪些問題?

  躍軍:今天在記者招待會上,應該説方方面面對於振興東北的問題提出了很多,比如像體制的問題,像人才的問題。

  主持人:我知道你這幾天一直在跟來自於東北的代表和委員們聊天,他們有沒有跟你説到他們覺得東北下一步發展,面臨最大的困難是什麼呢?

  躍軍:現在説到的問題很多,其中有一位國企的老總跟我講,説他的企業有兩萬多員工,但是離退休人員有七八千人,這七八千人由於社會保障機制不健全,完全由企業來承擔,每年在這方面的支出非常大,很難拿出一部分錢對企業再生産方面有所提高,另一方面,對企業改制也受到了限制,這是其中一種説法,就是東北很多大型國有企業負擔非常重,造成了船大難調頭,所以説東北經濟比較落後,目前出現這樣一種狀況。還有一種説法,就是説東北這些年來,國家在政策方面給予的不像南方那麼優惠,那麼多,還有人提出,東北應該自己反思,比如説東北人總的來講比較熱情,比較大方,但是很多的時候給人一種感覺,總是想要做一些所謂的大事,不願意做小事,這樣造成了很多人的觀念沒有轉變過來,這也是一個原因。

  主持人:他們希望從振興東北這樣一個戰略中要到什麼,是希望要到資金、項目,還是要到政策?

  躍軍:從他們的表述當中,剛才你所提到的這幾樣他們覺得東北都需要,但是有一個問題他們提得非常好,這些東西如果到了東北,能不能真正利用好,錢到了手裏能不能花好,政策給你了,能不能利用好,另外像東北有很多的大專院校、科研院所培養出來的人才能不能留住等等很多問題,既有國家的扶持,更主要的就是東北人,或者説當地自己怎麼樣能更好地利用好這些資金,利用好這些政策,利用好自己本身的自然資源和人才資源。

  主持人:好,非常感謝躍軍帶回的報道。振興東北,東北已經更多的開始得到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在這種背景下,東北如何往前走,今天的演播室請來兩位嘉賓,第一位是鞍山市的市長,張傑輝,您好。第二位嘉賓是中國石油吉化公司的總經理,于力。非常歡迎兩位。

  現在採訪東北來的代表委員,説到東北面臨的問題,有機制的問題,有結構的問題,負擔的問題,我想問問張市長,您能不能給我具體舉例子,負擔到底有多重?

  張:這些年的改革開放,特別是我們實行國有企業職工下崗分流、減員增效以來,到去年年底我們下崗職工已經達到了30萬人,已經安置了職工達到了20萬人,目前還有10萬人等待就業。沒有工作,就在社會上遊蕩,沒有工作,生活就沒有保障,沒有工作,供子女上學、贍養老人的問題都會出來,造成了社會不穩定,包括上訪,包括我們政府解決這個困難,那個困難,我覺得所有這些都跟就業有關係。

  主持人:我想問一下于總,可能有很多的問題,全國各地地方國有大企業可能都會遇到,您遇到的什麼問題,可能是全國其他地方沒有遇到的?

  于:我覺得在我們吉化公司裏體現比較突出的是兩個方面,一個就是結構不合理改造之後,結構不合理是共性問題,但是我們吉化改造比較滯後了,結構不合理不要緊,只要採取措施,加快改造調整合理就可以了,但是我們由於投資不足,前幾年改造跟不上去,改造比較滯後,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第二個共性的問題就是負擔重的問題,表現在兩個方面,一個是負債高,財務負擔比較重。企業的負債率高,這樣的話,每年承擔的財務費用比較高,這樣影響贏利的能力。第二方面的問題,就是人員負擔重,成員多。東北老企業在計劃經濟是全省的企業,政府創辦的企業,當時為了安排就業問題,本來需要五個人安排四個人,歷史的負擔比較多,人員多,主要是這兩個問題。

  主持人:兩位在説到目前東北遇到的困難、問題,首先説到的都是人,振興東北究竟要解決人的問題,還是解決工業的問題?

  張:我認為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振興還得靠人,鞍山的老工業基地的振興除了要解決人的問題,更重要的一點,老工業基地振興這篇大文章要鞍山人自己做。

  主持人:我相信政府現在可能更多考慮老百姓,考慮人,但是企業恐怕第一考慮的應該是利潤,您心裏更多想的是人的問題,還是利潤的問題?

  于:企業最終的目標是追求利潤最大化,但是利潤的最大化是靠人去創造,所以我説企業的競爭實際上還是人的競爭,涉及到調動人的積極性,以人為本。像我們吉化公司兩年前也是這幾個人,但是現在還是這些人,兩年前就是虧損的,現在就是贏利的,但是我覺得根本性的問題就是人的觀念和作風發生了很大的轉變。

  主持人:我們都談到了人的問題,談到了人的積極性,但是包括我也有很多同事是從東北來的,他們説原來不願意留在東北工作,那兒的環境不利於人的發展,怎麼改變這一點呢?

  于:現在通常講靠事業留人,靠感情留人,靠待遇留人,不管靠什麼留人,這裡最關鍵的問題實質上還是要看這個地區、部門、企業能不能有發展,人在這裡是不是有事業幹,這是最根本性的一個問題。像吉化前幾年招人才招不來,前年我們大幅度減虧,去年招工的時候很多人來了,來了一百多,去年我們實現了扭虧為盈,贏利了,發展的前景,改造的項目上得非常多,今年來,説明實際大家還是看這個企業的成長性,看這個地區有沒有成長性,發展的前景如何。

  主持人:振興東北需要人才,需要更多的投資,需要更加開放的市場,我有做生意的朋友説不太愛到東北做生意,效率低,説的多,辦的少,做什麼都得求人,怎麼辦呢?


  張:鞍山市在軟環境的建設上,我們提出一個比較形象化的目標,就是在鞍山民營企業也好,外商投資企業也好,在這裡的發展,我們提出來一個辦事不用求人,事事都有人管,説理必有地方。所謂的辦事不求人就是正常的在這裡辦事情的話,我不需要請客,我不需要送禮,我也不需要三番五次地低三下四的求你,應該你主動給我辦,對於我們政府來講,服務執法的機關辦事情來講,應該以廣大的市民、企業、投資者,以他們為上帝,他們才是給我們這個社會真正創造財富的人。

  主持人:如果您發現你的部下、下屬或者某一個部門,的確收了禮才給人辦事,怎麼辦呢?

  張:我作為一個領導、政府在抓軟環境的時候,我把吃、拿、要,收費、送禮作為軟環境中的低級錯誤,就像人講文明,知書達理是高級的文明,低層次的要求他不能亂扔東西,不能隨地大小便,不能隨地吐痰,克服低級錯誤這個階段,應該説已經抓了兩年多了,這個現象已經大為減少了。

  主持人:企業要往下發展,您希望政府給予的環境應該有哪些改革?

  于:作為企業來講,衡量軟環境的標準主要是兩條。一個是看政府的收費是否合理,必要的收費是要收的,按照國家的標準是要收,但是收費一定是合理的標準,這是一條衡量的標準,第二就是看你辦事效率的高低,企業就看這兩條,本來兩天辦完的事辦三天,不行。

  主持人:現在搞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可能從中央政府來説給一些資金、給一些項目,給一些政策,您最希望要到的是什麼呢?

  張:有利於老工業基地改造調整振興的政策。比如説我們最近中央對遼寧這個老工業基地改造調整的一部分行業的重點項目,過去都由國家來直接審批,沒有國家審批,這個項目不能開工建設,把好多項目本來應該由國家審批的下放到遼寧省來審批,這就是一個大的政策,這個政策就是下放項目的審批權限,這是一個非常大的政策。

  主持人:您覺得呢?

  于:我覺得固然需要資金很重要,上項目更重要,但是反過來説,如果是按照計劃經濟的模式,走進項目怪圈,你要了資金,用資金補充失血的體制也是解決不了問題。所以在振興東北老工業企業戰略部署實施過程中,作為企業來講,首先要搞好改制,就是搞好體制和機制的創新。

  主持人:非常感謝兩位接受我們的採訪,謝謝。

  這幾天我們的記者一直在採訪來自東北的代表和委員們,我們發現他們有這樣一個共識,那就是振興東北不僅要得到來自中央政府和其他地區的支持,而且更重要的要從東北自身做起,要從改體制、轉觀念做起,這樣才不會穿著新鞋走老路。

  1 進入2004兩會專題

責編:常穎


[ 新聞發送 ] [ 打印 ] [關閉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