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央視國際首頁 > 新聞頻道 > 中國新聞 > 正文

近5成食品不合格 政協委員呼籲打好保"胃"戰

央視國際 (2004年03月02日 15:47)

  新華社北京3月2日電 瘦肉精、吊白塊、農藥殘留……在人們的飲食越來越豐富的今天,受利益驅使,在食品生産加工和流通領域中,降低標準、偷工減料、以次充好、以假充真等違法活動十分猖獗;同時,由於一些食品企業生産工藝水平較低,産品抽樣合格率不高,因食品質量安全引發的中毒及傷亡事件屢有發生。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國家質檢總局2003年在全國範圍內抽查的2000多種食品中,平均抽樣合格率為82.1%,其中小型企業的食品平均抽樣合格率為76.2%。

  “全國近五分之一的食品不合格!”2003年食品質量國家監督抽查情況反映出的問題,引起了參加全國政協十屆二次會議的委員們的不安,他們在駐地接受記者採訪時呼籲:要切實採取措施,保障食品安全。

  17900多家企業獲食品生産許可證:準入制度能否攔住偽劣食品?

  【市場報告】2004年1月,在號稱北京最大的一家超市內,檢查人員發現了3種醬油、1種白醋、1種大米未按規定加貼食品質量安全市場準入標誌,其中包括名牌産品“李錦記”和“六必居”。

  【新聞背景】2002年8月1日起,我國開始實施食品安全市場準入制度,食品企業實施生産許可證制度,對生産的食品實施強制檢驗制度,檢驗合格的食品出廠前要加印(貼)質量安全標誌,即QS標誌。按照要求,到2005年前,食品行業的28類食品將全部實行市場準入制度。第一批實行準入制度的為小麥粉、大米、食用植物油、醬油、食醋,從2004年1月1日起進入無證查處期。

  質檢報告顯示,北京市場醬腌菜抽樣合格率為53.3%,蜜餞産品抽樣合格率僅為36%,巧克力和桶裝水約有四分之一不合格;重慶市場20%大米不合格,42.9%小麥麵粉不合格;江西市場銷售的散裝食用植物油近一半抽查不合格。

  【委員點評】目前,我國只有17900多家企業獲得了食品生産許可證,還有相當一部分企業沒有提交認證申請,不少生産企業還沒有跨過食品質量安全這道門檻。全國政協委員、民建江蘇省委副主委鄭建和指出,食品市場準入制度的實行,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生産企業進入的門檻,一大批生産條件惡劣的小作坊式企業將被淘汰出局,這對中小企業是一個考驗,有利於扶持規模企業、名牌企業。但不少企業對此還缺乏清醒的認識。

  “好的制度要有好的行動來保證。”鄭建和指出,QS認證必須保證強制執行並全面推行完善管理,這樣才能從食品的生産源頭和市場通路上嚴把質量關,保證消費者吃上放心食品。“貫徹農副産品準入制度,關鍵要從源頭抓起。政府除了在農副産品生産基地建立農藥殘留監測、檢測站外,還應在各大副食品交易市場配備各類檢測儀和持證上崗的專職人員,按照國家標準檢測農副産品質量情況,把好安全質量關。”

  食品企業70%是“小作坊”:打假怎能打到“根”?

  【市場報告】2001年至2003年的專項調查發現,全國共有10.6萬多家企業生産大米、小麥粉、肉製品、飲料、罐頭等15大類食品,其中70%是10人以下的家庭作坊式企業,超過10%的企業無營業執照,五分之一無標生産,三分之二不具備食品檢驗能力,近一半食品出廠不檢驗,四分之一對進廠原材料不進行任何形式的把關,60%不具備基本生産條件,難以保證食品質量安全。

  【新聞背景】近日,國家質檢總局公佈了首批符合食品質量安全市場準入條件的肉製品、乳製品、罐頭、飲料、調味品、膨化食品、冷凍飲品、方便麵、速凍食品、餅乾十大類食品生産企業名單,476家十類食品生産企業獲得了食品生産許可證。

  【委員點評】全國政協委員、國家質檢總局副局長王秦平説:“打假,打假,對生産銷售假冒偽劣食品者就要打,對不具備生産條件或無證經營的作坊式小企業必須嚴格監管。”

  “小企業分散、隱蔽,難抓難治,要把各級質監機構轄區分成若干個責任區,責任到人,通過調查、檢查、暗訪等手段,監控小企業動向。”王秦平認為,現行的監督抽查制度還有不少地方需要完善,應當健全預警監控制度和獎勵舉報制度,廣泛發動群眾,提高假劣食品産銷監控的靈敏度。

  “現在,有的地區地方保護主義嚴重,地方政府領導片面追求一時的經濟增長,對各種不法行為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縱容了‘黑心小作坊’的滋生蔓延。”王秦平委員説,控制小作坊食品必須取得地方政府的支持,他希望地方領導樹立正確的政績觀,從大局和愛民的立場出發,促進當地的食品行業健康發展。

  十幾個執法的治不了一個造假的:“多龍治水”何時成為“一拳出擊”?

  【市場報告】目前,我國參與食品安全監督方面的工作人員已達百萬之眾,涉及食品安全監管職責的部門有工商、質監、衛生、農業、藥監、商務等近十個部門。然而,多頭管理卻使很大一部分力量在相互依賴、相互推諉中弱化了。儘管各個部門整日忙於明查暗訪,但“七八個大蓋帽管不住一個殺豬的”、“十幾個執法的治不了一個造假的”,諸如此類的百姓怨言與責難仍然不絕於耳。

  【新聞背景】2003年3月,十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決定在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基礎上組建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新增食品安全管理的綜合監督、組織協調和依法開展對重大事故查處的職能。根據國務院的決定,2003年7月,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開始在全國範圍內組織實施“食品藥品放心工程”。

  【委員點評】“食品安全問題涉及‘從田頭到餐桌’的漫長産業鏈,很難靠一個監管部門‘包打天下’。但是,傳統的多頭管理模式也未必是最有效的。”全國政協委員、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局長鄭筱萸指出,多頭管理往往不能使管理職能得到強化,反而有可能導致“龍王多了不下雨,三個和尚沒水吃”的尷尬局面。

  鄭筱萸委員説,當前我國食品安全執法主體面臨著兩大難題:一是執法監督體制尚未完全理順,職責分工不明,分段各自執法或各依一法重復執法均有所見;二是各部門在食品安全制度建設,檢驗、監測體系建設,風險分析、風險控制體系建設中,缺乏溝通、配合,缺乏統一協調和統籌規劃。

  鄭筱萸建議,加強全國食品安全工作的統一協調,深化綜合監督;通過實施以科學為基礎的協調一致的立法、檢測、監控、執法、科研、教育計劃,對全國食品從生産、加工、包裝、儲運、銷售和進出口各個環節嚴格監管;理順“行政、監督、檢驗”三個系統間的關係,設立食品安全執法工作聯席會議;實施食品統一抽檢、信息統一發佈、檢測統一標準的“三統一”制度。(李薇薇 張曉松 李柯勇)

  1 進入2004兩會專題

責編:陳卓


[ 新聞發送 ] [ 打印 ] [關閉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