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央視國際首頁 > 新聞頻道 > 中國新聞 > 正文

新華社評論員:科學精神激勵民族奮進

央視國際 (2004年02月20日 18:34)

  新華社北京2月20日電 (新華社評論員)又是一年春風度。中共中央、國務院20日在京召開科學技術獎勵大會,授予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國家科技進步獎,授予劉東生、王永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翻閱鮮紅的國家科技獎勵公報,2449名獲獎者的形象歷歷在目。是他們,勇攀科技高峰,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科技奇跡;是他們,弘揚科學精神,挺起了中華民族的脊梁。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回顧過去的一年,“神舟”五號飛船的成功發射,科學抗擊非典取得勝利,這兩件大事,無不凝聚著廣大科技人員的心血和智慧。正是這支善攻難關、勇於創新、樂於奉獻的高素質科技隊伍,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創造了寶貴的物質和精神財富。李四光、錢學森、鄧稼先、華羅庚、陳景潤等一代代科學家身上展示的科學精神,激勵著中華兒女在科學的征途上一路披荊斬棘、勇往直前。

  這種科學精神體現為艱苦奮鬥、開拓創新。科學成就的取得不能一蹴而就,只有艱苦奮鬥,才能實現創新能力的大幅提升和科技發展的重點跨越。劉東生60年如一日與漫天飛舞的黃土為伍,克服青藏高原缺氧的困難,在古脊椎動物學、第四紀地質學、環境科學和環境地質學、青藏高原與極地考察等方面進行了大量原創性研究,使我國第四紀地質學與環境地質學立於國際地球科學前沿。

  這種精神體現為團隊協作、無私奉獻。隨著科學研究活動的不斷深入,科學工作者內部的分工越來越細,這就要求單個的科學工作者聯合起來,共同完成一項複雜的任務,高度協作精神成為現代科學精神不可缺少的構成要素。在過去的11年裏,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已共有110多個科研單位、學校和企業,同時有3000多個協作單位,一共組織了幾萬人的科技隊伍參與。正是這種團隊精神,正是這種無私奉獻,確保了首次載人航天飛行圓滿成功,實現了載人航天的歷史性突破。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王永志,就是這支優秀航天科技群體的傑出代表。首次載人航天飛行取得圓滿成功,實現了中華民族探索太空的千年夢想,是中國人民自強不息的又一非凡壯舉。

  科學精神一旦融入民族精神,一個民族便會産生無比強大的前進動力。當近代中國備受列強欺辱之時,最早覺醒的一批知識分子自覺地將科學精神融入救亡振興的愛國運動中,成為中華民族堅不可摧的精神脊梁。新中國成立以後,廣大科技工作者艱苦奮鬥,勇攀高峰,使中國科技不僅在世界上佔據一席之地,更使科技越來越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引擎。而今天,“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的載人航天精神,既是“兩彈一星”精神之後科學精神的又一次延伸,是“祖國利益高於一切”精神的昇華,又是我們偉大民族精神增添的一筆新的寶貴財富。每一次卓著科學成就的取得,都化作了全民學習科技、崇尚科技的熱潮。正是無數個科技進步的奇跡,科技實力的提升,增強了中國人民的自信心,使豪邁向上的民族精神在神州大地激蕩,愛國主義激情在華夏兒女心中涌流。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産力。在人類文明高度發達、科技進步日新月異的今天,一個優秀的民族必定是一個尊重知識、熱愛科學的民族。在我們朝著社會主義現代化闊步邁進的今天,偉大的科學精神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精神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努力弘揚科學精神,在全民族形成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良好風氣,我們就一定能加快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步伐,順利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責編:楊潔


[ 新聞發送 ] [ 打印 ] [關閉窗口 ]
相關新聞

  • 廣東建設“科技強省” 年內將新引進30名院士(2004/02/20/ 16:01)
  • 國家科技獎首次設立特等獎 載人航天工程獲獎(2004/02/20/ 14:01)
  • 2003年度國家科技獎勵特色鮮明 (2004/02/20/ 13:52)
  • 黃土之戀——記國家最高科技獎得主劉東生 (2004/02/20/ 10:30)
  • 飛天——記國家最高科技獎得主王永志 (2004/02/20/ 10:28)
  • 快訊:劉東生、王永志榮獲國家最高科技獎 (2004/02/20/ 09:46)
  • 國務院關於2003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的決定 (2004/02/20/ 18:31)
  • [網友原創] 政府不宜用錢物獎勵企業(2004/02/20/ 14:28)
  • 胡錦濤等出席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2004/02/20/ 0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