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會客廳》2003非典記憶(1月1日播出)
央視國際 (2004年01月01日 23:31)
CCTV.com消息:2003年離我們而去,回頭看這一年的時間,可能對所有人來説,馬上想起兩場戰爭:一場戰爭在遠方,有硝煙;一場戰爭在身邊,沒硝煙。
CCTV.com - ERROR
瀵逛笉璧鳳紝鍙兘鏄綉緇滃師鍥犳垨鏃犳欏甸潰錛岃紼嶅悗灝濊瘯銆 /h3>
正是因為在我們身邊的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真實地在我們的生活中停留了那麼長的時間,所以我們每個人在回頭的時候,恐怕記憶都是特別深。而且人們在一生之中可能會時常想起這個特殊的年份。
今天《新聞會客廳》請來了三位客人,他們三個的名字與我們那一段記憶緊緊聯絡在一起。第一位是鐘南山院士;
第二位是吳海濤,這個名字可能不熟悉,但是説他是8月15日那一天北京最後出院的8名非典患者的話,您可能一下子就覺得,“哦,我知道”。
第三位是賀延光,《中國青年報》的攝影記者。是他在國慶觀禮中拍下了《小平您好》那張照片,為我們記下了那麼生動的畫面。而今年非典的時候,他在地壇醫院拍了大量照片,其中尤其是地壇醫院搶救丁秀蘭醫生的整個過程,直至丁醫生去世,他都記錄下來了。
記者:延光兄,如果要是從觀眾的猜測或者從我的猜測,可能都是這樣一個記錄,記者每天面臨很多的事情,一個新聞事件一過去馬上投入下一個事件,這是不是意味著離開地壇醫院之後,你所有的生活跟非典一點關係都沒有了?
賀延光:不是,非典在我的採訪中,可能我永遠都忘不了,刻骨銘心。這一段天涼了以後很多人都擔心非典會不會重來,很多朋友也問我,好像我採訪了一次我就有什麼經驗一樣,很多人都問。
記者:你一提起這個話題很多觀眾朋友很擔心,新加坡一例沒太擔心,到了台灣這一例,大家突然很擔心了,現在似乎也有不同的聲音,同樣也有專家認為有可能再來。但是我注意到您的聲音説,在那麼大規模的來根本不可能了,幾例有可能,您能不能給我們解釋一下您的這種判斷?
鐘南山:那麼我還是這麼一個看法,就是任何的傳染病不會一下銷聲匿跡。但是不會形成一個大的疫情。因為剛才也説了,就是説所謂的四早,早發現、早報告、早隔離、早治療。那麼有這麼一個基礎,全國各個地方都有的話,我不相信它會有大規模的疫情到來,不會的。
記者:有了您的這一番解釋的時候,我們會更放心地回憶我們經歷的那一段日子,有一個問題是共同的。在你們三位的記憶當中,非典的那一段時期是一個什麼樣的概念,什麼樣的記憶呢,先從海濤説起,如果一提起那段日子,您馬上想到的是什麼樣?
吳海濤:是一個恐慌吧。我出來以後寫了一段東西,我得病前,就是我第一次把SARS作為一種疾病輸入我的意識的時候,它已經在神州大地流行了,那時候非常緊張,工作也沒有心思,大家每天都在傳播各種小道消息,我愛人也是,從放假回家,在家裏邊每天給我彙報,搶購這個搶購那個,我還笑話她你不要這樣,過兩天我就進醫院了。
記者:醫院裏的記憶是什麼樣的?因為在這四位裏頭,你是唯一一個以患者的身份經歷了那一段日子。
吳海濤:我的感覺是最深刻的。我是5月27號,從朝陽醫院轉到宣武醫院,因為病加重了,加重以後我非常沮喪,躺在醫院的時候,這時候就出現很多幻覺。因為什麼幻覺呢?就是自己心情特別無助,感覺到這個事,因為那個時候醫生好像對我也是盲目無措,不知道怎麼辦。
記者:拋棄了?
吳海濤:不知道我病情怎麼樣,因為我最依靠的是醫生,但是看到醫生很無措的神情時,我就被拋棄了,沒有任何幫助。這時候我感覺到我是在另外一個世界,因為那時候所有的大夫和護士都的是一身從頭到腳全是白衣服,連眼睛都是用了厚厚的眼罩,他們在我心目中已經失去了一個人的概念,他是一個符號,就是一個護士,可能就是一種天使,他們就在我身邊忙來忙去,就像天使一樣飄來飄去。
記者:無意識中像幻覺。
吳海濤:那時候就是幻覺。
記者:那麼長時間住院,尤其是你成為最後一批出院的患者,內心的壓力多大?看到一個又一個的出院了。
吳海濤:特別到最後,當然我的同事都安慰我,説你都熬到現在了,就像孫徵説得一樣,都熬到現在,你就熬到最後一個,你不是第一個就成為最後一個吧,反正還能被人記住。但是到最後,我記得北京宣佈雙解除的那一天,看電視時,我那一刻感覺到,我挺為北京驕傲的,但同時我覺得這場戰爭已經消失了,但是我感覺我是這個戰爭的一個斷後者,在戰場的一角還和敵人死搏那種感覺,好像大部隊已經不理我了,一瞬間的感覺。
記者:我聽説你創造了一句名言,當我走出醫院的時候,我聞到大街上的汽車尾氣都覺得特別好。
吳:是是是,當時我出院以後第一天我愛人就説你想吃什麼東西,我説你看著辦吧,她就帶我去了。我就被她帶著,就跟一個母親帶著小孩一樣穿過馬路,然後走到餐廳裏邊,她給我點菜。我覺得我必須仔細地觀察她,因為我已經很久不適應生活了,我看她的一舉一動,我看她怎麼,我説我在裏邊呆了那麼長時間是不是外邊都改變規矩了。我覺得出來以後那種好奇心,那種急切地融入社會又害怕被這個社會拋棄的感覺特別強。
記者:這張照片當時很多的媒體都用了。是在搶救丁秀蘭的時候,這是丁秀蘭醫生的手,這個手你當時敘述她救過無數的人。
賀延光:你知道在醫院裏邊,轉到地壇醫院的很多病人,從人民醫院轉來的,那些病人的病例也轉過來了,就是丁秀蘭簽的字,就是她接診的病人,但是她是一個挽救病人的手最後鬆開了。
記者:其實給我震撼最大的還不是這張照片,是這一張,病人已經不幸去世了,一個醫生特別無助和沮喪,我不知道他是不是在哭,是不是在罵自己。
賀延光:一個禮拜以後我見了這個郭主任,我當時拍了他不知道他叫什麼,我也不知道他是誰,他也不知道我是誰,我們後來在飯桌上聊天,聊完了他還以為我是別的醫院的醫生呢。因為有很多醫生來支援。一個禮拜之後我才找到他,我就問他,我説郭主任,當時您是不是也掉淚了,他説能不掉淚嗎?他説你知道我們那個劉子君大夫,一個麻醉師忍不住了,跑到走廊裏失聲痛哭。死者的孩子就在隔壁的隔壁,我當時就覺得這個畫面給我的感覺,生命與死亡,責任與無奈交織在一起。
記者:這個死難者他後來的故事,他的家庭故事,你是否也了解?
賀延光:非常了解。他大學是學醫的,他在班裏邊是個班長,他的同學都是在北京市衛生系統的骨幹,大家都動員起來要為他想辦法,但是你能想到嗎,就是住不進醫院,一張病床都沒有。最後好不容易地壇醫院擠出一張病床,他説讓我兒子先進來。
記者:他兒子也得了?
賀:他兒子。他兒子最後治好了。但是這個故事是非常悲傷的。
記者:鍾大夫,你經過非典之後,在大家的心目當中是一個硬漢的形象,剛才我們在放這張照片的時候,您一直都沒有看這張照片,而且感覺是有意識的。
鐘南山:我很理解這些大夫當時的心情,因為他們付出了很大的勞動,他們盡了他們的力量,但是沒挽救過來,那個時候的心情是很複雜的。
記者:很少有人知道那段時間鐘院士的家庭是一種什麼狀態,我當時感覺所有的人都需要你,那個時候我想家人也需要你。家人當時是怎麼看待你?
鐘南山:特別我記得是在2月底的時候,那時候我因為連續大概有38到40個小時沒睡,那時候我病了。左上是肺炎,也發燒,首先可能考慮是非典。在家裏邊治療,她也一直在照顧我。不過我自己看,因為我經過了,打3、4天的點滴之後,再一復查沒了,所以我想不是。因為非典不會那麼重的,所以我想不是。但是這個時間恐怕她對我的身體,還有對我的精神上的支持,那是非常大的。
記者:海濤,我聽説您現在打算要做一個康復者的網站是嗎?
吳海濤:一直有這個想法,出院以後,我因為想知道自己康復有什麼其他的途徑沒有。
記者:出來之後是不是別人都覺得你正常了,但你是不是經歷了一種新的病患,包括你觀察你的病友?
吳海濤:有。我這個心理上的不僅僅是對患者個人,包括對患者的家屬,因為在我身邊有很多和我一樣年輕的病友,20多歲30多歲,這個時候我覺得他父母又重新投入了一個撫養孩子的過程。本來這個孩子可以走出校門走出社會了,但是因為這個病重新失去了工作,或者重新失去了健康,重新需要這些父母的關心和關注。我覺得他們這時候,一個人的,他的身體的苦痛在他母親那兒它會加倍的。
記者:所以你辦一個網站很想跟這些人交流,因為他們心裏需要。
吳海濤:康復是兩方面的,這個網站想提供一些治病的信息,更多是想提供大家一個交流、傾訴的場所。
記者:是不是有時候還有一種恐懼呢?現在?
吳海濤:是一種不自信吧。現在因為身體的機能受到很大的損害。所以現在好像稍微咳嗽、發燒都覺得……
記者:比別人的擔心程度大好幾倍。
吳海濤:對。
記者:因為非典花費大嗎,能不能負擔?
吳海濤:因人而異,病情不同,每個人的家庭環境不同,工作環境不同,社會背景的不同。依我個人來説,我目前還可以。但是在我身邊接觸的很多人,有的是夫妻雙方都得了,但都是下崗職工,都是退休老人,他們我覺得真是需要關注,我覺得因為他們都是普通的,他們不是醫護人員,他們就是病人,他們病癒以後沒有像醫護人員一樣從戰場歸來的欣慰的滿足感。同樣他們也不能理直氣壯地向某某部門申請各種補助,他們就像普通的病人一樣掛號治療,需要更多的精力。所以,他們需要更多的關注,真的。
記者:海濤説完,我也想到剛才您曾經説過的那句話,這一切仿佛還沒結束,我在想這不僅僅是你作為一個傳媒人的敏感,是不是現實生活中也的確有很多例子觸動你有這樣的看法?
賀延光:是,一個是從醫學專業上來講,專家們還沒對SARS的成因有一個最終的説法,還在這個過程之中。有的一個家庭一下去世了好幾個人,我就想我們過春節的時候,我們可以興高采烈、歡天喜地,對這樣的家庭,當他迎接第一個春節的時候,心境跟我們可能不一樣。我們應該想到他們。
再一個,我總覺得,等這個事情完全結束以後,我們真應該給所有的死難者、醫務工作者、普通的病人,給他們一起立一個紀念碑,把所有死者的名字刻上。因為SARS對我們來講不光是一場疾病,它對我們整個社會文明程度、健康取向,它真是一次檢驗。
記者:鐘院士是否有的時候會想念和思念您的那些病人,不管現在是不是完全都已經康復了,還是有的都已經走了?
鐘南山:有,有。這個是我們常想到的。因為SARS過後,這一群人我一直在隨診,一直在來看,我很了解他們的心理。有一個老師他好了以後,過了4個月,到7、8月份到我的門診的時候,他還戴著口罩。我説你為什麼還戴著口罩,他説怕傳染。我説怕你傳染給我,還是怕我傳染給你。他説他的心理還是負擔很大,因為他是老師,到了學校的時候,其他老師對他有點敬而遠之,學生見了他,見到就跑。實際上他出院以後根本沒有傳染性。另外也看出,不管是社會或者是他個人,心態還沒有完全的平衡過來。在香港有人把它叫做SARS後綜合徵,就像海灣戰爭綜合徵一樣。實際上這種綜合徵集中體現在病人本人的焦慮,對一些動靜的恐懼,對自己沒有信心。
這個來説,我想通過這一段的實踐,不見得。因為SARS以後不外乎是幾種後遺症。一個是肺功能。肺功能,現在我們的最終觀察,97%都恢復了,3%是原來很重的,現在恢復是很慢很慢,但是能慢慢恢復。再有一個是股骨頭壞死。但是股骨頭壞死,首先要確定是不是股骨頭壞死,因為診斷有一個非常嚴格的標準,有的病人好了以後關節疼,有的是滑膜增厚,有的甚至是關節有點積水,那都是SARS以後的一些表現,這不是壞死。另外,有的是股骨出現有些水腫。這個水腫有些情況不見得就是壞死。所以我想應該很嚴格地來進行甄別,這是一個首先,因為戴上一個帽子就心理負擔就很大了。
記者:對於2003年,一想起非典馬上就會想起那一段日子,雖然不堪回首,但是在不堪回首中也有一些美好的東西,突然誕生了一些好的習慣,甚至就用“誕生”這個詞都沒錯。比如説洗手會洗得非常乾淨,親朋好友之間透露一些非常溫馨的東西,然後鍛鍊身體等等。賀兄有沒有觀察到這一段時間又有了一些變化,有些東西好像又被我們丟掉了,你覺得哪些東西應該是被留下的?
賀延光:人和人之間的一種關愛應該留下。我知道有一個病人,她和她的女兒她自己跟我講是有代溝,平常很僵,就是因為她得了病,母女關係大為改善。她給我看她女兒給她寄的一本書,第一頁上就寫了幾個字,“媽媽,我愛你”。這個病人給我講的時候淚流滿面。
記者:代溝一下子就消失了。
賀延光:後來我出來以後見過她女兒,我覺得人和人之間的感情,可能在一個大的事件中都會受到重新的檢驗、重新的組合,我們希望把好的東西留下來。
記者:海濤,生活中突然來了一個你原來根本想都沒有想到的非典,你也像天外來客一樣,在你的幻覺中又來到了這個世界,那麼多穿著白衣服的人,你都覺得很恐怖。過去了這麼久之後,你發現你的生活被非典改變了什麼?感悟了什麼?
吳海濤:感悟,我覺得,人在自己身體健康的時候應該非常珍惜它,真的。
記者:這是發自內心的。
吳海濤:發自內心的,因為我在地壇住的時候,有一天我有非常深的感觸,因為地壇在我住院不久就開放了,地壇醫院旁邊就是地壇體育館,我常到那兒踢球。雙解除之後很快就開放了,我還在住院,也許是人的運動器官壓抑了很久,所以從早晨7點就有人,晚上10點還有人,吵得我睡不著覺。有人踢球,那種健康的聲音對我刺激很大。
記者:我們看一張照片,這是我們的鐘院士在兩年前拍的一張照片。説句良心話,現在鐘院士的體型水平我達不到。首先我的啤酒肚已經出來了,遠遠不如他。今年我在一個雜誌上看到了一個報道,就前不久,鐘院士奔70去的人了,還在堅持打籃球,從背後看鐘院士特別專業的打籃球,絕想不到他是奔70去的一位院士。尤其是經歷了非典,您怎麼看待健康生命和運動?
鐘南山:大家更加喜愛戶外的活動,更加喜愛運動、鍛鍊身體,我想這是一個非常好的一個轉變。
記者:非典給您留下的感悟是什麼?除了科學方面?
鐘南山:我想剛才賀延光老師説的非常對,非典帶給人的是真情和溫暖,在那個時候是看出人們是如何互相的關愛。那麼這個時候也能看出來,在困難的時候,這就是我們中華民族的一個互相愛護的一個感情。而且在那個時候,作為我搞醫生醫務的人,在那個時候也看出醫護人員真正的本質。
記者:之前的醫患關係已經到了一個很不理想的境界。
鐘南山:很不理想。現在最近的民意測驗,在廣州又進入一個很不理想的階段。總的來説,我們政府國家對衛生的投資是很少。而且衛生的資源分佈是很不平衡。所以,造成了一些醫院的費用比較貴,老百姓負擔不了。這樣的話,同時醫院為了生存,它很多要靠自己的經營。所以,這裡頭會産生很多企業的或者是商業的運轉模式。所以,這個單純是考慮醫療態度是不能夠解決問題的。
記者:我想在即將結束的時候,每個人一句話,假設給你一個萬能的本領,現在神通廣大,你可以因為非典做一件事,你最想做的是什麼?
賀延光:我們希望把好的東西留下來。
吳海濤:讓社會更多關注那些受害的普通人。
鐘南山:找到治療病毒的最有效的方法。
記者:如果要是我也有這種可能的話,那就是讓所有的悲劇和錯誤都能在未來不再發生。
責編:趙瑋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