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家寶赴美:化解臺海危機 平息貿易摩擦
央視國際 (2003年12月02日 19:23)
瞭望東方週刊消息:12月7日開始的溫家寶美國之行註定難以輕鬆。分析人士普遍認為,在這位上任才8個月、還從不曾訪問過美國的大國總理面前,突兀著兩大難題:化解臺海危機,平息中美貿易摩擦。
“訪美任務重,此行多艱險。”一位外交界權威人士在展望溫家寶此次出訪時説。他認為,溫總理此行將再次全面考驗新一屆中國政府處理複雜國內外事務以及外交斡旋的能力。
臺海是核心
台灣島內近來的政治走勢使台灣在“獨立”的道路上越走越遠,臺海形勢驟然緊張。分析人士普遍認為,臺海局勢將極大影響溫總理訪美時候的議題。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院長金燦榮説,如果沒有意外,溫家寶訪美本該是一次相對輕鬆的愉快之旅。因為自1999年美國轟炸中國駐前南斯拉伕使館以來,中美關係經過幾年的修復,已經基本走上正軌。“但中美關係目前又面臨一次重大考驗,這就是可能失控的臺海局勢。中美如何聯手化解新的臺海危機,將成為溫總理訪美的主要議題。”
在台灣漸行漸遠的獨立道路上,美國因素起了重要作用。出於亞太戰略利益的考慮,美國長期以來奉行利用台灣牽制中國大陸的策略。為此策略服務,美國對中美三個聯合公報陽奉陰違,不時做出“鮑扁會”之類的舉動,並向台灣提供武器。陳水扁政府一意孤行,不惜進行政治賭博,正是利用了中美之間矛盾所提供的空間。
中國社科院美國所所長王緝思認為,“現在的任務是抓住機會讓美國把反對‘台獨’的立場説清楚,並且付諸行動。溫總理訪美期間,這是最重要的問題。”
台灣問題始終是中美關係的核心問題。一種現實的危險是,中國政府和中國人民捍衛民族統一的決心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美國一方面仍在利用台灣問題同中國討價還價,另一方面,不少美國人認為,中國可能還是像以前那樣,對“台獨”只限于口頭警告。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所長王逸舟博士認為:“美國發出了含糊不清、其實暗含很多錯誤信號的信息,這使‘台獨’勢力日益囂張。美國有些官員判斷大陸2008年前無論如何不會打台灣,這會導致‘台獨’分子在台獨的道路上越走越遠。中國需要把自己的底線告訴美國。”
溫家寶總理對自己肩負的使命無疑有著清醒的認知。11月21日,在接受美國《華盛頓郵報》總編唐尼采訪時,他説:“我希望美國政府能夠注意到台灣當局領導人破壞國家統一的嚴重性和危險性,不要向他們發出錯誤信號,應該採取有助於臺海局勢和平與穩定的實際行動。”
政治更多時候是利益的博弈與交換。分析人士認為,在化解臺海危機中,中國手中是有牌可打的。例如朝核、反恐、武器擴散和伊拉克的善後等問題上,美國就需要中國配合。
經貿是焦點
許多人都沒有料到,美國會對中國突施冷箭。中國加入世貿組織23個月後,對美國的紡織品出口再次遭遇配額限制。
“這次美國人毫無道理,連個招呼都沒有打。”王逸舟説。
對於突如其來的貿易限制,溫家寶總理在回答《華盛頓郵報》總編唐尼采訪時,一連用了兩個“意外”、兩個“震驚”:“不僅使我感到意外,也使我感到震驚,使中國人民感到意外和震驚。”
美國此次對中國部分紡織品採取限制措施,最重要的理由是,按照世貿協議要求,去年1月份取消紡織品進口配額後,美國國內的紡織和服裝行業遭受了中國産品的嚴重打擊。美國紡織品製造商協會7月份出臺一份報告説,去年17個月,中國四個領域的紡織品對美國出口增長了920%,在美國市場的份額從5%上升到了32%。
如果中美不能達成令雙方都滿意的解決方法,中國對美國出口的上述三種紡織品的數量年增長率將不能超過7.5%。
“美中貿易之間確實存在貿易逆差問題,溫總理訪美將向美方説明情況,闡明立場,曉以利害。並要讓美國人明白,導致逆差的真正原因不是來自他國的傾銷,不是人民幣的匯率,而是美國的經濟結構,並明確表示解決問題的積極姿態。”中國社科院資深美國問題專家陳寶森説。
在中美之間時有齟齬的貿易關係背後,有一組堅實而近乎傳奇的數字:1972年,中美貿易幾乎沒有統計數字。基辛格訪問中國的時候,只允許美國人帶100美元到中國來買東西。中美貿易有確切數字始於1979年,不到25億美元。經過25年,中美貿易達到了1000億美元,增長了40倍。
“中美兩國經濟有很大的互補性,對兩國人民都有好處。”陳寶森説。陳寶森説,由於統計方法不同,中美關於貿易逆差的數字也不同,什麼時候開始有逆差看法也不一致。中國認為對美出口逆差是427億美元,而美國認為是1030億美元。中國認為開始出現逆差的時間是1993年,而美國認為是1983年。
陳寶森認為,中美貿易逆差最根本的原因在於美國自身。“美國寅吃卯糧,國內求大於供,經濟宏觀不平衡,所以需要大量進口才能滿足人民需要。誰能進口?那就看誰的産品有競爭力。中國國內勞動力成本低,商品競爭力強,對美出口多。”
他認為應該全面看待中美貿易逆差問題。
首先,美中貿易逆差是結構性和轉移性的。當美中貿易逆差擴大的時候,中國對亞洲許多國家的逆差也在擴大,比如韓國和日本等。中國今年1-10月出口增長了32%,但進口增長了40%。
其次,逆差部分並不是中國獨享了,而是多個國家共享的,中國僅僅拿了很少的一部分。中國出口的産品,65%是中外合資或者外國獨資企業生産的,這也包含美國設在中國的企業,比如摩托羅拉、沃爾瑪等。一顆聖誕樹,中國賣給美國是12美元,而到了美國超市就成了120美元,中國企業只掙了很少的辛苦錢。
上面一筆賬,前任總理朱鎔基在訪美時曾向美國人深入淺出地講解過,但這不管用。
美國國內政治對中美之間貿易的影響值得中國長期關注。福萊靈克公關諮詢有限公司董事經理立宏分析,從美國政府近期對中國紡織業、家電産業的裁決看,他們正試圖通過一些“外科手術”的方式來平息國內貿易保護主義的“怨氣”。
就中美經貿關係而言,除了平衡問題外,還有兩個方面也不可忽視,那就是人民幣匯率和中國履行加入世貿組織承諾的問題。
王逸舟説,正如歐盟和日本一樣,中美之間的貿易摩擦會越來越多,這是全球化時代面臨的新問題,中國必須學會複雜的鬥爭。
就具體操作而言,中國除了積極宣傳逆順差是一種貿易行為、中美是互通有無的互利關係外,還有可能增加對美的進口。
中美關係處於最好時期
更多的問題也等待中美政治家一起去溝通。比如,所謂“中國向伊朗出口武器”的問題,以及人權和西藏問題。這些方面,美國一直沒有放鬆對中國的施壓。
但不管怎麼説,中美關係目前已迎來“最好時期”。
布什剛上臺時,從政治上曾把中國當作戰略競爭對手之一,但是,“9 11”後,他認清了形勢,開始促進一種與中國的建設性合作關係。
從經濟上看,中美貿易仍在快速發展中,中國已成為美國第四大貿易夥伴和第七大出口市場。經貿關係已經成為維護和推動兩國關係的主要動力。另外一個現實就是,兩國的共同利益正在增多,合作基礎和領域不斷擴大。這方面,最近的新聞報道列舉了不少事項,除了政治和經濟,還有科技、教育和軍事領域。
就外交上看,中國新一屆政府運用的是原則性與靈活性相結合的手法,在處理複雜國際局勢時已屢屢成功,這也促進了中美關係的發展。
中國社會科學院國際貿易研究室宋泓主任認為,“溫總理訪美的重要目標之一就是促進中美長期的相互信任的關係建立,這種關係會補充中美之間基於經濟利益的但不穩定的合作關係。”(郭高中)
責編:李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