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央視國際首頁 > 新聞頻道 > 中國新聞 > 正文

探月計劃三步走 一期工程四大目標三年實現

央視國際 (2003年11月05日 10:02)

  我國首次探月活動有望三年左右實現

  新華網貴陽11月5日電 代號為“嫦娥工程”的中國月球探測計劃正在緊張有序進行,中國首次探月活動預計將在今後三年左右時間實現。

  這是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月球探測首席科學家歐陽自遠不久前向記者透露的。

  歐陽自遠説,我國對月球的探測已經過多年論證,最近兩年多又進行了技術方案的論證,現在一切都在按原來規定的時間要求按部就班進行。 

  他説,我國目前正在進行的月球探測一期工程--“嫦娥一號”工程大部分採用現有的成熟技術,不存在無法攻克的技術難題,也不會出現顛覆性的技術問題,但由於這一工程的目標是發射一顆月球探測衛星並使其能繞月旋轉,而研製這一衛星裏面的所有設備,以及軌道、運載、測控、地面接收等一系列系統的建立,還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因此首次探月這一目標仍需三年左右時間才能實現。 

  我國月球探測近期規劃共分為“繞”“落”和“回”三個階段。“繞”就是研製和發射中國第一顆月球探測衛星,對月球進行全球性、整體性與綜合性探測,以獲取月球的三維立體圖像等;“落”就是發射月球軟著陸器,試驗月球軟著陸和月球車巡視勘察,就地對月球進行探測,並開展月基天文觀測等;“回”就是不僅向月球發射軟著陸器,而且發射小型採樣返回艙,採集關鍵性月球樣品返回地球。目前我國月球探測的所有工作都在圍繞“繞”這一目標進行。 

  歐陽自遠説,經過幾十年的不懈努力,我國目前在衛星應用上已取得許多偉大成就,載人航天也獲得了歷史性突破,但作為航天科技領域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的深空探測,即脫離地球的引力場進入太陽系空間和宇宙空間,迄今為止還是一個空白。開展月球探測,將填補這一空白。

  “嫦娥一號”繞月工程將實現四個科學目標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月球探測首席科學家歐陽自遠向記者透露:我國月球探測第一期工程(即“嫦娥一號”繞月工程)將實現四個科學目標: 

  一,獲取月球表面三維立體影像,精細劃分月球表面的基本構造和地貌單元,進行月球表面撞擊坑形態、大小、分佈、密度等的研究,為類地行星表面年齡的劃分和早期演化歷史研究提供基本數據,併為月面軟著陸區選址和月球基地位置優選提供基礎資料等; 

  二,分析月球表面有用元素含量和物質類型的分佈特點,主要是勘察月球表面有開發利用價值的鈦、鐵等14種元素的含量和分佈,繪製各元素的全月球分佈圖,月球岩石、礦物和地質學專題圖等,發現各元素在月表的富集區,評估月球礦産資源的開發利用前景等; 

  三,探測月壤厚度,即利用微波輻射技術,獲取月球表面月壤的厚度數據,從而得到月球表面年齡及其分佈,並在此基礎上,估算核聚變發電燃料氦-3的含量、資源分佈及資源量等; 

  四,探測地球至月亮的空間環境。月球與地球平均距離為38萬公里,處於地球磁場空間的遠磁尾區域,衛星在此區域可探測太陽宇宙線高能粒子和太陽風等離子體,研究太陽風和月球以及地球磁場磁尾與月球的相互作用等。 

  專家指出,探月不是登月

  探月和登月不能混為一談。”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月球探測首席科學家歐陽自遠就此作了解釋。 

  “根據中國的科學技術進步水平、綜合國力和國家整體發展戰略,參考世界各國‘重返月球’戰略目標和實施計劃,近期我國的月球探測應以不載人為宗旨,並分為繞、落、回三個發展階段。” 

  “‘繞’,也就是‘嫦娥一號’繞月工程,這是我國月球探測的第一期目標,這一工程有望在三年左右得以實現;在此基礎上,再過三至五年時間,我國還要實施月球探測的第二期工程‘落’,即月面軟著陸與月面巡視勘察;之後,我們還將實施第三期工程,即月面巡視勘察與採樣返回,這也就是所謂‘回’。”歐陽自遠院士解釋道。 

  歐陽自遠進一步解釋説,從載人航天到載人登月是個非常複雜的系統工程,有很多技術難題需要攻克,我國目前還需要突破一系列的難關,比如説宇航員的出艙、飛船的對接、大推力火箭的研製等等,都不是短期內能解決的。另外,我國畢竟是第一次探測月球,第一次向月球發射探測衛星,對月球的了解非常有限,所以只有在基本完成三個階段不載人月球探測任務後,通過對探測、勘察、採樣取得的基礎數據的分析,再結合當時國際上月球探測發展情況和我國的國情國力,才能擇機實施載人登月探測。 

  “但探月將為載人登月積累寶貴的經驗和技術。”歐陽自遠説。

  新聞背景:月球及月球探測小史

  月球是地球惟一的一顆天然衛星,距地球平均距離38萬公里。 

  月球內部由月核(半徑700公里)、月幔(半徑1000公里)和月殼(厚度70公里)組成,與地球相似。由於沒有大氣層,月球表面岩石受到各種小天體頻繁撞擊後,形成了一層厚度大約在3至20米之間的月壤。 

  月球內部的地質構造活動歷史集中在距今46億至31.5億年前,其內部能量也已于這一時期消耗殆盡,因此月球上沒有明顯的磁場存在。自距今31.5億年以來,月球實際上只是一個固化的岩石軀殼在圍繞地球旋轉。 

  1959年以前,人類對月球只能用望遠鏡和裸眼進行觀察。 

  1959至1976年,美國和前蘇聯先後向月球發射了80多個月球探測器,其中有45個取得成功。1969年7月,美國阿波羅11號飛船登月成功,首次實現了人類登月的夢想。 

  1976年以後的18年,由於多方面原因,人類月球探測進入一個寧靜期。這一期間,世界各國均未對月球進行新的探測。1994和1998年,美國成功發射“克萊門汀”和“月球勘探者”號月球探測器,對月球形貌、資源、水冰等進行了探測,標誌“又快、又好、又省”的月球探測新時代的開始。 

  目前美國、俄羅斯、日本、英國、德國、印度等都制訂了相應的月球探測計劃,並在積極實施中。迄今為止,人類載人和不載人的登月取樣,已獲得月球樣品382千克。

  相關鏈結:開發月球的三大理由

  月球不僅為人類提供照明,同時還具有重大的科研和開發價值。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一是月球礦産資源豐富。根據阿波羅等飛船及系列月球探測器從月球上帶回的樣品分析,月球上鈦鐵礦的資源儲量高達1500萬億噸,稀土元素資源量約225億至400億噸,磷、鉀、釷、鈾等元素的儲量也很豐富,此外,月球上還蘊藏有豐富的鉻、鎳、鎂、硅等金屬礦産資源。隨著人類航天科學技術的發展和進步,當月球與地球之間“來往”成本降低到我們可以接受時,對這些礦産資源的開發利用將成為必然。 

  二是月球新能源開發利用前景廣闊。由於沒有大氣,太陽輻射可以長驅直入,太陽每年到達月球的能量約12萬億千瓦,在月球上建太陽能發電廠,不僅可以解決月球基地能源供應問題,還可用微波將能量傳輸到地球,為地球提供新的能源。此外,可控核聚變燃料氦-3地球上僅有15至20噸,月球上據推算有100萬至500萬噸。如用氦-3作為原料進行發電,全世界目前一年的能源總需求量,只需100噸氦-3即可。月球上的氦-3如能都運到地球上來,發的電可供地球能源需求達萬年。 

  第三,月球表面為超高真空,且無磁場,重力也僅相當於地球的六分之一,這一特殊的空間環境,使得在月球表面建立天文觀測站和研究基地,不僅觀測精度高、造價低,運行與維護費用也低。同時,這種特殊的空間環境,也是人類研製特殊生物製品和特殊材料的理想場所。 

  此外,作為人類惟一的、龐大而穩固的“天然空間站”,月球也是人類征服太陽系、開展深空探測的前哨陣地和轉運站。(記者 劉文國 周之江)

責編:范小利


[ 新聞發送 ] [ 打印 ] [關閉窗口 ]
相關新聞

  • 歐洲啟動探月計劃 用尖端技術驗證月球起源 (2003/10/28/ 16:27)
  • “神五”之後看探月:深空探測依然是空白(2003/10/17/ 10:10)
  • 中國探月線路確定 探月工程要做四件事 (2003/10/13/ 18:58)
  • 歐洲探月行動即將開始 "SMART-1"月末升空 (2003/09/26/ 1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