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央視國際首頁 > 新聞頻道 > 中國新聞 > 正文

專家:中國改革將更著眼于保護農民合法權益

央視國際 (2003年10月22日 15:09)

  瞭望週刊消息:最新一期《瞭望》週刊發表文章稱,十六屆三中全會更加關注農業、關心農村、關懷農民。華中師範大學中國農村問題研究中心主任徐勇認為,五個統籌之首就是統籌城鄉發展,改變城鄉二元經濟結構。這是一個標誌,即從改革初期著眼于資源配置、分戶經營和把土地資源給農民,到現在的著眼于保護農民的合法權益,讓農民以平等的主體參與市場,調動農民的生産積極性。這可用八個字概括,即“還權於民,讓利於民”。

  徐勇還稱,現在我們的農民還不是以平等的主體參與發展,對他們還有很多體制性的限制,此其一;其二,農民在市場競爭中還是弱勢群體,他們的權益得不到應有的保護。所以改革的目的有兩個:一是改革體制性障礙,二是推動農村社會經濟全面發展。十六屆三中全會關於農村問題的決定都體現了這一精神。

  過去我們把勞動力流動起來了,是一個重大的改革成果。農業發展現在面臨的最大任務就是把土地盤活,讓土地流動起來。不把土地流動起來,就實現不了它應有的價值。但現在在土地盤活的過程中就出現了權力對資本的干預,把土地資本的利潤都拿走了,農民得到的很少。有些地方政府把農民的土地以極低的價格大量徵用,出現了所謂新的“圈地運動”,然後倒手,十幾倍、幾十倍甚至上百倍地增值,但這種土地收益農民沒有享受到。失去土地之後他們工作無著、生活無著,引發一系列社會問題。所以,三中全會特別提到要依法、自願、有償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

  再如,間接補貼改為直接補貼,也是切實保護種糧農民的權益。這幾年我們的拋荒很嚴重,農民種田的積極性下降。所以這次把通過流通環節的間接補貼改為對農民直接補貼,保護種糧農民的利益。

  國家加大對農業的支持保護,深化農村稅費改革。近兩年的稅費改革有很大成績,確實減輕了農民的負擔,規範了收費制度。但這都是靠自上而下的行政命令推動的,具體到基層,其運行出現兩個後果:一是削弱了村級經濟的實力,二弱化了鄉村教育文化事業的能力。減人時首先減鄉村教師,這是各地普遍存在的問題。鄉村財政“收”的時候是抽油煙機式的,“支”時是漏斗式的,真正用於農民身上的很少了。這種行政式的稅費改革難以持久,隨時有可能反彈。因此鄉鎮的管理體制要改變,要有配套改革。現在我們稅費減了,但人沒有減,所以就會巧立名目,打農民的主意。

  特別提出了對農民的支持,像醫療、教育等,中央要加大財政轉移支付力度。大力發展縣域經濟。縣是城與鄉的結合點,要防止以縣的行政區劃推進經濟發展,而要尊重市場規律。不能走老路,靠縣政府的力量去推動發展,而要靠市場。在城鎮化進程中,如果沒有産業支撐,城鎮化不但不能帶動經濟發展,而且會起到阻礙作用,因為它浪費了土地資源。

  形成城鄉勞動者平等就業的制度,為農民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這種提法過去也很少有。過去我們的勞動和社會保障部是不管農民的,農民不是勞動保障的對象。這次這個提法把農民納入到勞動者中,像一般的國民一樣,為他們提供勞動機會和社會保障。

  所有這些關於農村問題的措施是很切合實際的,體現了“情為民所繫、利為民所謀、權為民所用”的思想。

責編:劉雅虹


[ 新聞發送 ] [ 打印 ] [關閉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