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央視國際首頁 > 新聞頻道 > 中國新聞 > 正文

載人航天工程負責人:“神五”發射準備進展順利

央視國際 (2003年06月11日 08:48)

  解放軍報消息:我國已經基本建成高安全高可靠載人航天研製試驗體系,“神舟”五號飛船將按計劃發射,目前各項準備工作進展順利。這是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負責人在日前召開的載人航天領域老領導、老專家座談會上披露的。

  據載人航天工程負責人在會上介紹,從1999年至2002年,我國共進行了4次“ 神舟”號飛船發射試驗。試驗表明,載人航天工程總體和各系統設計方案正確,全系統工作協調、匹配,工程各系統的工作性能、可靠性和安全性措施,以及飛行試驗組織指揮程序等經受了嚴格的實際考核。特別是針對載人航天高安全、高可靠性的要求,進行了充分有效的試驗。他指出,經過4次“神舟”號飛船的成功發射,我國載人航天工程取得了重要的階段性成果,一個具有中國特色、配套較為齊全、適應載人航天高安全高可靠性要求的研製試驗體系已基本建成。

  這位負責人還介紹説,在非典防治工作中,載人航天工程全系統採取了嚴密防範措施,可以確保“神舟”五號飛船按計劃發射。

  參加座談會的有為我國航天事業做出過重要貢獻的老領導、16位院士和部分老專家。會上,他們為確保“神舟”五號飛船發射圓滿成功,提出了許多建設性意見。

  中央軍委委員、總裝備部部長、載人航天工程總指揮李繼耐,總裝備部政委遲萬春,以及國防科工委、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的領導出席座談會,認真聽取老領導、老專家的意見,通報了“神舟”五號飛船發射任務準備情況。(劉程 范炬煒)

  新聞背景: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備戰“神舟”五號發射任務

  擔負我國載人航天發射任務的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在做好預防非典工作的同時,採取多種措施,積極備戰“神舟”五號飛船發射任務,各項試驗準備工作進展順利。

  我國部分地區發生非典疫情後,該中心及時成立了非典預防工作領導小組和試驗任務指揮部,一手抓非典預防,一手抓試驗任務。他們制定了《參試人員非典防治工作有關規定》,撥出專款,對試驗現場和科研人員進行科學防護。同時,對5000余臺套發射設施設備進行了檢測檢修,組織了多次聯試聯調和試驗衛勤演練。截至今天,中心已圓滿完成兩次大型任務合練,先後攻克了待發段航天員應急救生技術、逃逸安控系統等153項科研課題。目前,發射中心上下正全力備戰“神舟”五號發射任務,廣大參試人員精神振奮,士氣高昂,決心確保首次載人航天飛行圓滿成功。

  中國首次載人航天可望年內實現

  中國可望在今年下半年實現首次載人太空飛行,從而成為世界上繼美、俄之後的第三個具備載人太空飛行能力的國家。在“神舟”四號成功返航和美國“哥倫比亞”號航天飛機發生事故後,這一消息尤其令人矚目,不少人都想知道中國將如何保證宇航員的人身安全。

  針對宇航員的安全問題,“神舟”五號總設計師戚發軔院士説,中國有信心保證宇航員的安全。他説:“我們在設計飛船時有一個原則,就是飛船的每一個系統要做到‘一次故障,正常飛行;二次故障,安全返回’。換句話説,當一個系統第一次出現故障時,要做到飛船能正常運行,出現第二次故障時,能保證宇航員安全返回。”

  逃逸系統能自動檢測

  與“哥倫比亞”號航天飛機在軌道上無法逃逸相比,中國的載人宇宙飛船在這方面具有優勢。工程師在載人飛船不同的飛行階段,為宇航員準備好了各種營救手段和措施。

  在發射前15分鐘,火箭上的自動故障檢測處理系統可以自動進行故障檢測,一旦發現問題它會自動報警。在載人飛船起飛尚未離開火箭發射塔架時,如果出現險情,宇航員可應急脫離飛船,乘高速升降機、半自動下滑和下滑鋼索返回地面,也可以使用宇航員彈射座椅等返回地面。當火箭點火上升,載人飛船離開發射塔架升空時,若出現事故險情,宇航員可以啟動逃逸塔逃生。當載人飛船進入軌道飛行階段出現險情後,宇航員可以利用飛船上的安全救生設備(如航天服或救生球等),也可以由地面發射救生飛船把宇航員接回來。此時宇航員可以利用飛船中備有的各種應急藥品和救生器材進行自救或互救。當載人飛船在返回下降著陸階段遇到險情,宇航員可以依靠彈射座椅和減速裝置實施救生。如果在著陸以後落入非預定地域,宇航員可以利用隨身的通訊設備、救生物品、口糧、水等來自救互救,並等待救援。

  高精度制導系統安全可靠

  為確保宇航員的安全,工程師在運載火箭制導方面狠下功夫,確保它有極高的可靠性和制導精度。高精度的制導系統既能把宇宙飛船準確送入軌道,又能確保宇宙飛船繞地球飛行的最後一圈正好經過預定的回收區上空,以便為宇航員安全著陸創造條件。另外,一個非常先進的地面和海上跟蹤測控網和通訊指揮中心也是必不可少的,它能確保對載人飛船進行實時測控,準確畫出飛船運行的實際軌道,發出精確的返回指令,保證載人飛船安全返回。在這方面,中國已經進行了多次試驗。

  返回艙確保安全

  工程師們在宇宙飛船的結構堅實性方面進行了大量的實驗,模擬出在最壞情況下,宇航員可能出現的危險,如遇到最強震動和強高溫,並針對不同的情況改進、加固了飛船的結構。工程師們保證飛船必須能夠經得起再次進入大氣層時産生的劇烈震動、衝擊以及由於與空氣劇烈摩擦所産生的幾千度的高溫。如果處理不好這種技術問題,就可能發生像美國“哥倫比亞”號航天飛機那樣的事故。

  同時載人飛船還必須具有一個十分完善的環境控制及生命保障系統。宇航員居留的返回艙和軌道艙必須可靠密封,使艙內維持規定的大氣壓力。意外的泄漏將會造成災難性事故。因此工程師們對飛船結構的堅實和密封方面經過多次檢驗,結果是讓人放心的。

  精心挑選宇航員

  在完成每一次載人航天飛行任務過程中,宇航員都起著關鍵的核心作用,因此訓練宇航員適應太空飛行中出現的各種惡劣條件,並能迅速應對飛船飛行中可能出現的各種故障和緊急情況,也是確保載人航天飛行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

  目前,中國培養出了14名合格的宇航員。這些宇航員的身高均為1.70米左右,體重在65公斤左右,年齡在30歲以下,身體素質好,技術水平高,政治素質過硬。

  選出的宇航員都要經過包括基礎理論和專業理論學習、體質訓練和心理訓練、專業技術操作訓練、救生與生存訓練等內容的嚴格基礎訓練和專業考核,才能承擔載人航天飛行任務。

  據科學家透露,宇航員上飛船後,失重的太空環境會使宇航員全身的血液都向上半身集中,為了適應這種現象,宇航員們訓練時要在一張特製的傾斜床上頭朝下躺6個月。此外,在太空中,宇航員還會發生視覺偏差、骨質丟失等其他身體變化。為此,宇航員一直在進行著極艱苦的身體及心理訓練,以出色地完成“神舟”五號的飛行任務。(傅炳辰)

  我國為什麼要搞載人航天 政治影響極其重要

  1月7日下午,北京北郊的航天城,“神舟”四號飛船的返回艙回到了它的誕生地。

  “準確發射、正常運行、安全回收”,“神箭”——長征二號F總指揮、發射場副指揮長黃春平如此概括了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在正式載人之前的4次飛船發射。

  載人航天最重要的就是安全可靠

  黃春平是在他工作的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裏接受記者採訪的。這位運載火箭專家説:“1月9日,我就要去開一個會,準備載人火箭的工作安排。”黃春平告訴記者,俄美在正式載人前發射了十幾次,而我國只發射了4次就要進行載人飛行試驗,感到壓力很大,從科學的角度來看,是很不夠的。因為火箭、飛船的安全性、可靠性是靠概率來統計的,要有一定子樣。至於應對措施,黃春平説:“‘神箭’、‘神舟’四號的技術狀態和載人時完全一樣,直觀地看沒有什麼大問題,但我們在數據分析中不會放過任何微小的問題。考慮到不會再試了,所以我們的原則是以4次試驗為準,技術狀態能不改堅決不改,以更加‘嚴、細、慎、實’的作風搞好第五次發射。”

  另一項重要的準備工作是宇航員。黃春平説:“目前正在培訓的宇航員有14人,其中2人是教官,當然,他們也能上天。”2名教官曾在國外接受過培訓,回來後再教其他人,“因為全部都送到國外培訓費用非常昂貴”。黃春平告訴記者,“神舟”飛船準備了3個宇航員的座位,發射設計也是按照3人來考慮的。至於首次飛行上幾個人,視具體情況而定。在未來,將有科學家上太空搞科研。

  香港《星島日報》報道説,“神舟”五號載人飛船將在今年10月發射升空。黃春平表示,這個時間目前還不能確定,萬一數據分析出了什麼問題,整個工作進程可能就會改變。黃春平的同事告訴記者,“神舟”四號飛船的發射時間就在黃春平的堅持下推後了一天,原因是原定發射的那一天氣溫低到了零下28攝氏度。黃春平説:“雖然我們的儀器是按照零下35攝氏度照常工作的標準設計考驗的,但有規定低於零下20攝氏度不得發射。載人航天最重要的就是安全、可靠,為什麼要冒險趕這一天?那可能把載人工程至少推遲兩年完成。”

  黃春平提到,中國的載人航天工程是于1992年9月21日經中央專委批准的。當時就確定了“三步走”的中國載人航天規劃:一期先搞載人飛船,之後再建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間實驗室,最終建立長期有人照料的空間站。在21世紀初使中國成為繼美俄之後世界上第三個能獨立開展載人航天活動的國家。

  載人航天正是空間實力的一個標尺

  “神舟”四號的發射,得到批准去現場採訪的國內媒體記者屈指可數,就更不用説外國媒體了。但是,這些外國媒體的記者想方設法打聽有關的消息,他們最關心中國載人航天在安全戰略上的意義。黃春平説:“所有國家的航天事業都是從研製導彈開始起步的,全世界都一樣,國家有這個安全需要。後來航天技術才更多地服務於國計民生,比如通信衛星、資源衛星、救災衛星、海洋衛星等等。我們是以和平利用空間的目的來搞航天事業的。”

  “國家安全”裏有領海、領空的概念,領空通常是指在領土、領海之上一定高度之內的空間範圍。再往高,大氣層之上呢,那是太空,被稱為在陸地、海洋、領空之外的人類第四疆域。然而,國際上並沒有明確太空裏哪塊是哪國的範圍。黃春平説:“設想一下,你頭上很高很高的地方就有別國的太空設施,你幹什麼人家都看得清清楚楚,你有什麼感覺?因此,我們也要發展空間技術。”

  事實上,世界上沒有哪個國家發展空間技術是單純為了民用的。美國曾著手建立龐大的星球大戰作戰平臺。海灣戰爭中,美國發射了大量衛星,嚴密監視伊拉克。美軍的每個小分隊都配備了衛星定位系統接收器,人在哪,發佈什麼指令都一清二楚,根本不像過去打仗,還靠短波電臺聯絡。

  中國軍方一位搞戰略研究的人士説,正因為技術都一樣,所以專業人士都明白運載火箭能把飛船精確送入預定軌道對導彈意味著什麼,多模態微波遙感技術對偵察監視意味著什麼。在現在和未來的國家安全戰略中,要想不受制於人,就必須有相當的空間科技實力,否則就會被人欺負。載人航天正是空間實力的一個標尺。美國的一份官方報告稱,載人航天是航天技術的集大成者,它對世界格局和國家的國際地位有著極其重要的政治影響。1961年,當蘇聯宇航員加加林乘坐“東方”1號宇宙飛船安全返回,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完成太空軌道飛行的宇航員時,美國感到大驚失色,覺得他們一夜之間就從世界第一強國的位置上掉了下來,於是立即集中力量搞“登月計劃”。直到1969年“阿波羅”11號登月成功,他們才重新找回了優越感和自信心。

  中國下決心集中人力、財力,加速載人航天的發展

  正因為空間技術具有如此關乎國計民生和國家發展的重大意義,中國才堅定地下決心集中人力、財力,加速載人航天的發展。迄今,載人航天工程包括的宇航員、應用、飛船、運載火箭、發射場、測控和回收場七大系統,一共動用了100多個單位、3000多個廠家的數以萬計的科研、製造、統籌人員,整個工程投入巨大。

  黃春平向記者解釋了這筆費用的用處。其中大部分花在地面的建設上了,比如工廠、基地、設備等等,形成了固定資産,可以通用在許多國民經濟領域。“真正打到天上去的錢,其實並不多”。

  載人航天比不載人航天難在哪

  黃春平告訴記者,宇航員是國家的寶貴財富,不能出絲毫意外。為了實現載人航天這個目標,“神箭”——長征二號F火箭增加了故障自動檢測系統和逃逸系統。故障自動檢測系統裏設定了310種故障模式分析,一旦發生危險立即自動報警,命令宇航員逃到安全區域。談到逃逸系統,黃總起身走到矗立在辦公室內的“神箭”模型旁,指著其側面4個折起的柵格翼説道:“這是逃逸系統裏最難的部分,我們曾想諮詢一下俄羅斯專家,他們開價1000萬美元,最後還是靠我們自己解決的。”

  關於中國航天技術的整體水平,黃春平説,雖然我們宇航員的上天時間比加加林要晚42年,但並不意味著中國的航天技術比美俄落後42年。他分別從火箭、飛船、衛星等方面做了分析。作為運載“神舟”飛船的“神箭”火箭的總指揮,黃春平自信,中國運載火箭是世界一流水平。在宇宙飛船方面,與目前俄羅斯仍在使用的“聯盟”號飛船相比,“神舟”飛船體積更大,內部設備更為先進,總體來説已經達到了上個世紀90年代的水平。中國的衛星發展水平相對要滯後一些。美、俄的衛星壽命達到了十幾年,而中國的衛星壽命還只有幾年,主要是在衛星自帶控制系統的火箭推進劑問題上有差距。

  黃總告訴記者,中國航天事業發展到現在,完全靠自己,“作為科技人員,我們非常希望與國外同行展開闔作,但是基於經濟實力、知識産權、政治因素以及國家安全方面的考慮,中國的載人航天只能自力更生”。黃春平認為,目前制約中國航天事業的,是國家的總體經濟實力還不是特別強大,生産工藝水平不夠高,還不能投入足夠多的資金,但他相信,只要國家加大投資,經過15—20年的努力,中國的航天事業完全可以趕上世界最先進國家的水平。(程剛 石丁)

責編:柳博


[ 新聞發送 ] [ 打印 ] [關閉窗口 ]
相關新聞

  • 中國首架載人飛船待命 14名宇航員全為男性(圖) (2003/02/18/ 15:14)
  • 我航天遠洋測量船隊凱旋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按計劃進行 (2003/02/14/ 19:57)
  • 明天載人航天夢 有我今天一份情(2003/02/06/ 14:01)
  • 新聞背景資料:世界載人航天歷史大事回顧(2003/02/02/ 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