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力重重空間巨大 透視我國的就業再就業形勢
央視國際 (2002年12月20日 09:56)
新華網北京12月20日消息:就業是民生之本,也是世界難題。特別在有著13億人口的我國,就業問題比任何一個國家都複雜,擴大就業的任務比任何一個國家都繁重。
擴大就業,任重道遠;擴大就業,刻不容緩。那麼,我國的就業空間有多大?
多重的壓力
人口多是我國的基本國情,勞動力供大於求的矛盾將長期存在。隨著産業結構的調整和加入世貿組織等因素的影響,這一矛盾在今後變得更加突出。
首先是新增勞動力數量驟升。據勞動保障部預計,“十五”期間,我國新成長的勞動力數量將升至峰值,加上現存的下崗失業人員,每年城鎮需要安排的就業人數將達到2300萬人左右,年度供大於求的缺口達1500萬人。同時,農村還有1.5億富餘勞動力需要轉移,就業,面臨來自城鄉的雙重壓力。
再就業人數不斷上揚。來自權威部門的數據顯示,1998年,全國國有企業新增下崗員工739萬人,1999年新增781萬人,2000年新增512萬人,僅這三年的國企下崗職工就超過2000萬人,今後還將不可避免地增加,構成龐大的再就業需求。
而再就業率卻逐年走低。目前已從1998年的50%降至2001年的30%,今年上半年僅為9.1%。再就業率持續下降又直接導致再就業困難群體逐漸增多。
下崗失業現象仍將繼續出現。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國有企業改革仍然是整個經濟體制改革的中心環節,仍處於攻堅階段,必然會遇上企業富餘人員過多和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的問題。此外,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農業、汽車工業、金融服務、醫藥製造等一些行業勢必會受到衝擊,其就業狀況也將不可避免地受到影響。
城鎮新增勞動力就業、農民進城打工和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三碰頭”的局面,使就業和再就業成為我們面臨的重大經濟和社會問題。
巨大的空間
儘管就業和再就業工作難度不小,但我們面臨的有利條件仍然比較充分,有著巨大的就業空間。
從大局看,我國經濟正處於高速成長階段,本世紀頭一二十年,又迎來大有作為的戰略機遇期,為解決就業問題提供了有利條件。按照“十五”規劃每年7%的經濟增長速度,可實現發展經濟與擴大就業的良性互動,整個“十五”期間,高速前行的經濟列車能“搭載”4000萬人就業。
從所有制結構上看,私營、個體經濟是增加就業的一個重要途徑。“九五”時期,私營、個體經濟從業人員凈增約3000萬人,佔城鎮就業增量的四分之三,成為我國就業的主要增長點。我國的非公有制經濟方興未艾,還有很大的就業拓展空間。
從産業結構上看,第三産業是擴大就業的主要出路,社區服務是再就業的主要領域。“九五”時期,第三産業從業人員凈增3532萬人,2001年在社區實現再就業的下崗失業人員佔再就業總人數的33%。目前,我國的第三産業、社區服務業與發達國家,甚至與發展中國家相比的差距還很大,有很大的就業潛力。從統計數字看,90年代我國第二産業增加值每增長一個百分點平均增加就業崗位17萬個,而第三産業增加值每增長一個百分點平均增加就業崗位在85萬個。有調查表明,目前我國城市中,至少有1500萬個社區就業崗位可以開發。
從企業結構上看,中小企業是再就業的主要載體。目前,我國中小企業已超過800萬家,佔全國企業總數的99%,我國新增就業崗位的80%左右來自中小企業。在發達國家,90%的就業崗位是中小企業提供的。為了改善我國中小企業的發展環境,我國已經制定《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小企業促進法》;中國人民銀行日前也表示,歡迎並支持民間資本和外資入股中小商業銀行,以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只要抓住這些機遇,促進中小企業的快速發展,就能為再就業打開一條新的路子。
4年來,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失業保險制度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這三條社會保障線銜接日漸緊密,2550萬國企下崗職工和3100多萬企業離退休人員,絕大多數都按時足額領到基本生活費和基本養老金;1170萬人領到最低生活保障金115.5億元,基本實現應保盡保。社會保障的“安全網”越織越密,緩解了下崗失業人員生活困難帶來的矛盾,為各地騰出精力推進再就業工作創造了條件。
今年召開的全國再就業工作會議又發出了全面推進再就業工作的動員令,明確了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進一步做好就業和再就業工作的指導思想和方針政策,對各地、各部門開展再就業工作提出了明確要求。當前,全國上下出現全面貫徹落實會議精神的大好局面,各地、各部門正紛紛行動起來,新一輪的再就業工作正全面鋪開。
可以看到,從大局到環節,種種因素“組合”成了我國再就業工作的有利條件。只要抓住機遇,充分運用這些有利條件,採取得力措施,就一定能夠打開再就業工作的新局面。
選準突破口 拓展新局面
“勞動者自主就業、市場調節就業、政府促進就業”是我國一貫堅持的就業方針。
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必須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在就業和再就業中的基礎性作用,堅持主要通過市場調節勞動力供求,引導勞動者自主就業。如河南省加強勞動力市場建設和管理,完善再就業服務體系,去年全省舉辦各類大型再就業洽談會850次,接待求職登記80萬人次,介紹成功26萬人次。
同時,必須高度重視政府在促進再就業中的重要作用。各級黨委和政府都要清醒地認識就業和再就業工作的長期性、艱巨性和複雜性。要滿腔熱情地為下崗失業人員排憂解難,確保再就業各項政策措施落實到他們身上。
特別是要為鼓勵企業招用下崗人員給予優惠政策;為鼓勵國有企業通過主輔分離和輔業轉制分流安置本企業富餘人員,在精幹主業的同時,鼓勵企業消化富餘人員,不推向社會;為鼓勵下崗失業人員自謀職業和自主創業,對自謀職業的下崗失業人員應實行免徵稅費政策。
作為下崗失業人員的“源頭”,國有企業在儘量減少下崗失業人員上也應有作為。比如武漢鋼鐵集團實施主輔分離,科學分流安置富餘人員近9萬多人,沒有把企業富餘人員推向社會,企業利潤水平也連年提高。深化改革是國企發展的必由之路,但有條件的企業應積極挖掘內部潛力,發展多种經營,改制分流,多渠道安置富餘人員,不能簡單地將富餘人員一推了之,從源頭上減少下崗失業人員的數量。
我國地域遼闊,地區與地區之間差異巨大,在擴大再就業時一定要採取因地制宜的措施,結合本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和下崗失業人員的特點,有組織地開發一批適合下崗失業人員從事的就業崗位。
再就業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只要全社會共同參與、齊抓共管,選準突破口,把政策和資金落實到位,就一定能夠讓更多的國企下崗失業人員重新走上新的工作崗位,安居樂業。(賀勁松)
我國對“4050”人員實行特殊就業援助
新華網北京12月20日消息:針對“4050”人員就業難情況,我國開始對這個群體實施特殊的就業援助。
據勞動保障部介紹,“4050”人員是指女40歲以上、男50歲以上的下崗失業人員,他們是就業難度最大的一個群體,需要對他們實行更加優惠的促進再就業政策。對這類人員的就業,國外通行的做法是實行崗位補貼政策,如日本對雇傭45歲以上人員的崗位,政府給予一定的工資補貼;英國、德國、法國、韓國、西班牙等國家,都根據本國就業特困人員的情況,採取崗位或工資補貼辦法。近年來,大連、青島等一些地方對此進行了有益探索,基本作法是對“4050”人員從事公益性崗位工作的,政府給予一定的工資補貼。
在借鑒國際通行做法和總結地方實施經驗的基礎上,黨中央、國務院要求各地把有勞動能力和就業願望的“4050”人員作為再就業援助的主要對象,提供即時崗位援助等多種幫助。由政府投資開發的公益性崗位要優先安排大齡就業困難對象。在社區開發的公益性崗位安排原屬國有企業大齡就業困難對象就業的,從再就業資金中給予社會保險補貼。補貼標準按單位應為所招人員繳納的養老保險費和失業保險費之和計算,個人應繳的養老保險費和失業保險費仍由本人負擔。同時,各地可根據實際提供適當比例的崗位補貼,補貼標準由當地政府確定,資金由地方財政解決。(賀勁松)
崗位“虛位以待”現象呼喚加強職業培訓
新華網北京12月20日消息:我國就業壓力越來越大,但是一些地方時常出現崗位“虛位以待”情況。這一方面是下崗失業人員就業觀念不適應造成的,而更多是自身素質較低導致的。加強職業培訓已成為解決就業問題的迫切要求。
據抽樣調查,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平均年齡為40歲,其中大齡下崗職工佔下崗職工總數的30%左右,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佔40%,初級工及沒有技術等級的佔50%,在市場就業競爭中明顯處於弱勢,加強下崗職工的職業教育和再就業培訓迫在眉睫。
勞動保障部提出,要組織社會各方面教育培訓機構開展免費培訓,政府在嚴格評估效果的基礎上,給予補貼。要進一步增強培訓的針對性、實用性和有效性。
下崗職工需要社會的關愛,更需要切實的幫助。勞動保障部要求各地加強街道、鄉鎮和社區勞動保障服務機構建設,配備專門人員,構建社區勞動保障工作平臺,使基層組織機構真正承擔起下崗失業人員、企業退休人員的社會化管理和服務工作。要建立健全公共就業服務制度,加快就業服務信息化建設,健全勞動力市場信息網及其公開發佈系統,改進服務方式,提高服務效率,為下崗失業人員求職、創業提供及時、便捷、週到的服務。(賀勁松)
破産企業職工安置須經職工代表大會討論通過
新華網北京12月20日消息:根據國家最新規定,對實施政策性關閉破産的企業,職工安置方案必須經職工代表大會討論通過,並報當地政府企業兼併破産協調小組審核批准。
規定還強調,凡是職工安置方案和社會保障辦法不明確的、資金不到位的企業,不得進入關閉破産程序。
正常生産經營企業成規模裁減人員,人員裁減方案同樣要經企業職工代表大會討論。凡不能依法支付解除勞動合同的經濟補償金並妥善解決職工債務的,人員不得裁減。國有大型企業一次性減員超過一定數量和比例的,要事前向當地政府報告。
規定還要求各地建立城鎮勞動力抽樣調查制度,定期開展全國城鎮勞動力抽樣調查,及時反映全國及各地的就業和失業動態變化。建立失業預警機制,在下崗失業總量接近或超過警戒線時,及時採取措施緩解矛盾。
在重點解決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問題的同時,要統籌兼顧城鎮新成長勞動力的就業和農村富餘勞動力的轉移工作。對城鎮未能繼續升學的初、高中畢業生普遍實行勞動預備制度,加強職業教育和培訓,延緩就業壓力。對農村勞動力進城就業要公平對待,合理引導,完善管理,搞好服務,認真清理不合理的限制政策,切實保障他們的合法權益。各類企業招用農民工,應簽訂勞動合同,必須依法繳納社會保險費。(賀勁松)
再就業的資金從哪來?
新華網北京12月20日消息:國家目前已陸續出臺了一系列促進再就業的政策措施,這些措施的落實都需要資金的支持。那這些錢從哪來?
據勞動保障部介紹,促進再就業資金來源主要有地方和中央兩大塊。具體説來,各級政府要調整財政支出結構,加大再就業資金投入,將促進再就業資金列入財政預算。在《政府預算收支科目》中增設“就業補助”款級科目,以反映各級財政用於社會保險補貼、崗位補貼、小額貸款擔保和貼息、再就業培訓補貼、職業介紹補貼等項支出。各級財政還要安排資金,用於社區勞動和社會保障工作經費與勞動力市場信息網絡建設。
各級財政原來安排用於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基本生活保障的資金規模不減,在確保下崗職工基本生活的前提下,根據當地工作需要,安排一部分用於促進再就業。
對中西部地區和老工業基地,中央財政將在原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基本生活保障專項轉移支付資金項下,增加再就業補助資金,支持地方促進再就業工作,嚴禁挪作他用。中央財政增加的再就業補助資金,主要用於補助小額貸款貼息的全部資金;社會保險補貼的部分資金;職業介紹和再就業補貼的部分資金。(賀勁松)
責編:趙瑋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