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是西部大開發的關鍵:西部“水荒”的警示
央視國際 (2002年11月25日 14:24)
新華社呼和浩特11月25日電今年以來西部地區喜雨連連,吸引了國內外許多遊人來飽覽草原美景。這使多年來奮戰在生態建設一線的幹部群眾意識到,水是再造秀美山川的關鍵,也是西部大開發的關鍵。
人為因素加劇了西部“水荒”
目前,西部地區有1000多萬人口吃水困難沒有解決。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理事長葉汝求説,我國西北內陸乾旱地區土地面積約為全國的35%,水資源量僅佔全國總量的4.6%。專家指出,除了氣候乾旱少雨外,不合理的水資源開發利用加劇了水資源供需矛盾。
隨著西北地下水開採量的增大,一些地區地下水位嚴重下降。甘肅石羊河流域下游民勤盆地地下水位下降了10米左右,敦煌地區因超採使地下水位下降了27至32米,漏斗區面積120平方公里。
長安大學博士生導師李佩成告訴記者,以現有年份可供水量預測,未來幾年西北五省區的缺水量大約為520億立方米。受氣候變暖和人為活動影響,黃河源區379平方公里範圍內,湖泊數量由1988年的4561個減少到3919個,水面減少了1550多公頃。
水資源開發利用缺乏統一管理、用水不當,以及中上遊地區築壩蓄水等,也是西部河水斷流、湖泊萎縮的一個重要因素,例如博斯騰湖上遊修建灌溉工程,導致入湖水量銳減,水面減少了120平方公里,水位降低了3.54米。
農田漫灌使水資源浪費嚴重。西北地區每公頃農田灌溉水量為1.35萬立方米,個別地區高達2.25--3萬立方米,水資源浪費嚴重,而且使土地大面積鹽漬化,僅甘肅、寧夏、青海和新疆四省區的鹽漬化土地就達1574萬公頃。
採訪中葉汝求等專家們告訴記者,水污染造成的水質性缺水,進一步加劇了西部地區缺水的矛盾。由於大量圍墾和不合理使用農藥、化肥,造成水生態系統破壞,湖泊富營養化嚴重。如博斯騰湖由於上遊灌區含鹽退水不斷入湖,使湖水變鹹,僅僅10多年博斯騰湖水礦化度上升了6倍。
有關資料顯示,西部地區共有近1290萬公頃天然濕地(不含內蒙古),由於不合理的人類活動作用,上世紀七十年代以來,天然濕地嚴重萎縮。集中于青藏高原的約742萬公頃冰川也呈衰退之勢,祁連山河流出山徑流由新中國成立初期的78.55億立方米減少到目前的65.84億立方米。
生態建設要“量水而行”
記者在阿拉善右旗騰格裏沙漠邊緣採訪時,看到一些生長了20多年的矮小楊樹,這些矮小的“老頭樹”似乎告訴人們,乾旱地區樹木不是越茂密越好。
據了解,一些極度乾旱的地區大搞“植被恢復和重建工程”,種樹種草中過分強調“茂密”,甚至不惜超采地下水來種草、種樹和恢復植被工程,結果栽下的樹苗成了一根根幹死的“木棍”。
不少專家認為,乾旱地區大面積植樹造林要慎之又慎,乾旱地區植被不是越密越好,越高大越好,單純追求喬木比例,追求造林密度不一定能獲得最佳生態效益,因為沙地的水分有限。
中國農業科學院草原研究所徐冰説,在乾旱地區種草、種樹,如果不能科學合理地利用水資源特別是地下水資源,在短時期內可能表現出較好的生態建設和治理效果,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可能會因水的極度耗損而造成無法彌補的損失。
在巴丹吉林沙漠西南緣的甘肅臨澤營造梭梭固沙林,多年觀察發現土壤幹沙層增厚,貯水量下降。有關專家提出,降雨量低於400毫米的地區不宜種樹,低於200毫米的地區不宜種草。
一些重點生態治理旗縣的幹部也意識到乾旱地區種草種樹對水平衡的影響。烏審旗旗委書記蘇懷玉告訴記者:“過去,我們恢復植被的順序是‘造、封、飛’,以造林為主,封育和飛播造林作輔,九十年代中期我們調整為‘飛、封、造’,主要是利用大自然的自然修復功能。”
實施“南水北調”西線工程
隨著西部大開發建設項目的增加,水資源的科學合理開發、配置和利用顯得越來越重要。
有關專家指出,為了緩解西部“水荒”,應當喚醒人們的節水意識,包括農業、工業和城市生活都要加強節水,同時還要加強老灌區改造和種植結構調整,大力發展節水灌溉、集雨灌溉。一些重大建設項目應當實施水資源論證制度,使西部經濟發展佈局、産業結構調整符合當地的水資源條件。
然而,要從根本上緩解西部“水荒”問題,還需要找到新的水源。中國人民解放軍某部高級工程師王學印認為,西北地區已找不到可供較廣泛利用的地表水資源,應當實施“南水北調”西線工程,將青藏高原中許多內流和外流水系極為豐富的優質水資源,分期、分批輸引至黃河上遊河段,並在青海省構建若干個不同標高的水庫,將水源分別引向西部廣大的沙漠邊緣區、黃土高原區和河套地區;另外還可以利用現有水系或新挖溝渠,將水輸至內蒙古中部、山西、河北等乾旱區。
除異地調水外,人工增雨也是緩解西部“水荒”的重要途徑。國家氣象中心原主任、中國工程院李澤椿院士説,人工降雨不僅可增加地區降水量,還可實施各種水利工程分散窖存。從衛星資料發現,西北地區降水及形成降水的雲係主要集中在阿爾泰山、天山、祁連山和崑崙山等處的近風坡,若在這些地區實施作業增雨是有可能成功的。(新華社“新華視點”記者 金衛星 殷耀 劉軍)
責編:千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