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招待會]我國國有企業在改革與調整中不斷發展壯大
央視國際 (2002年11月10日 16:00)
央視國際消息:國家經貿委在今天下午十六大新聞中心舉行的記者招待會現場提供的題為《工業結構調整和國有企業改革取得積極進展 整頓和規範市場經濟秩序取得階段性成果》的材料中説,我國國有企業在改革與調整中不斷發展壯大。
材料説,國有企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支柱。國有企業改革是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中心環節。1989年特別是黨的十四大以來,我國不斷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從戰略上調整國有經濟佈局,推進國有企業戰略性改組,完善現代企業制度,減輕企業負擔,五促進企業加強管理,同時搞好各項配套改革。經過13年不懈的探索和努力,國有企業改革取得了實質性進展,國有企業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國有企業朝著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目標邁出了前所未有的重大步伐。
一是國有企業總體實力不斷增強,在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1989年到2001年,國有及國有控股工業企業完成工業增加值從3895.1億元增加到14652.1億元,年均增長11.7%,比GDP年均增長9.3%高出2.37個百分點;産品銷售收入、實現利潤和固定資産凈值年均分別增長12.3%、10.2%和15.5%。國有及國有控股工業企業就業人數佔規模以上工業就業人數的比重近50%。
二是國有經濟佈局得到優化,整體素質明顯提高。國有經濟佈局不合理,戰線過長,分佈過散,重點不突出,整體素質不高,是長期以來制約國有企業更好發展的重要原因。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特別是黨的十五大以來,這種狀況得到明顯改善。2001年底,我國境內國有控股上市公司903家,其控制和帶動的社會資本約6300億元;境外國有控股H股公司52家,加上國有控股紅籌股公司,其控制和帶動國外資本約380億美元。國有經濟在石化、石油、電力、冶金等關係國家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佔支配地位,支撐、引導和帶動了整個社會經濟的發展。1989年到2001年,國有工業企業戶數從10.23萬戶減少到4.68萬戶,但實現利潤從743億元提高到2388.56億元。
三是國有企業組織結構明顯優化,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形成一批優強企業。傳統體制下,國有企業組織結構不合理,“小而全”、“大而全”,沒有形成專業化生産和合理規模,這是長期影響國有企業競爭力的一個重要原因。這些年來,通過兼併、聯合、重組等多種措施,這種狀況也得到明顯改善。520戶國家重點企業中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有514戶,雖然企業數只佔全國工業企業數的0.3%,但2001年其資産總額佔全部工業的59.2%,銷售收入佔41.9%,實現利稅佔47.6%,實現利潤佔49.4%。國有及國有控股大型企業在世界500強企業中的份量加重。2001年,躋身世界500強的內地國有企業由1998年的5家增加到11家,體現出我國大型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總體實力的提高。按銷售額排序,2000年排在我國企業前10位的都是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2001年,我國3.4萬戶國有及國有控股小型工業企業實現利潤57億元,國有中小企業整體素質有了明顯提高。
四是現代企業制度初步建立,企業經營機制進一步轉換。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是國有企業改革的方向。截止2001年,我國4371家骨幹企業中,已有3322家企業實行了公司制改革,改制面達76%。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中國移動等一批國有企業相繼在海外上市,標誌著國有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取得了實質性重大進展。長期以來企業只生不死的狀況得到了根本改變,企業優勝劣汰的競爭機制初步形成。企業內部經營者能上能下、人員能進能出、收入能增能減的機制基本建立。1998年到2001年的4年間,國有企業通過優化結構和減員增效,人員大幅減少,表明企業在轉換經營機制方面邁出了重大步伐。
五是政企分開取得重大進展,國有企業已基本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法人實體和市場主體。為轉變政府職能,實現政企分開,1998年中國政府對行政管理體制進行了重大改革和調整,國務院部委由40個減少到29個,大多數專業經濟管理部門改為由國家經貿委管理的國家局,國務院各部門將200多項職能交給企業、仲介組織或地方承擔。從1998年開始,軍隊、武警、政法機關所辦一切以盈利為目的的經營型企業全部移交地方,黨政機關所辦經濟實體與其脫鉤,共有6408戶軍隊、武警、政法機關所辦的經營性企業和297戶軍隊保障性企業移交地方,530個中央黨政機關所辦的企業和經營性實體與其脫鉤。2000年底,又撤銷內貿、煤炭、機械、冶金、石化、輕工、紡織、建材、有色金屬等9個國家經貿委管理的國家局,相關職能併入國家經貿委。為進一步轉變職能,從2001年下半年開始,以減少行政性審批項目為重點,對行政審批制度進行改革。到目前為止,國務院56個部門和單位第一批取消的行政審批項目789項,這標誌著我國行政審批制度改革邁出了實質性的一步。中央和各地還加強了對國有企業的監管,建立了監事會制度,先後任命了75名監事會主席,到目前共向180戶國有企業以及一批國有銀行和保險公司派出了監事會主席和監事。
六是企業負擔進一步減輕,社會保障體系初步建立。由於種種原因,長期以來,國有企業背上了沉重的債務包袱,承擔著不少社會職能。1999年開始,結合國有商業銀行集中處理不良資産的改革,國家隊部分國有企業實施債權轉股權,經過嚴格把關,580戶企業進行了債轉股,債轉股總額4050億元。各地從實際出發,積極幫助企業分流富餘人員和分離辦社會職能。為了保證企業改革和經濟結構調整順利推進,我國加快了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的步伐。建立了下崗職工基本生活保障、失業保險、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三條保障線”。到2001年,中央財政共安排確保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基本生活和確保企業離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按時足額發放的資金1100多億元。這幾年企業改革和結構調整力度明顯加大,但社會總體上保持了穩定,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發揮了重要作用。
責編:千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