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新的雄心壯志-十六大代表縱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
央視國際 (2002年11月10日 10:08)
新華社北京11月10日電題:“當人類社會跨入二十一世紀的時候,我國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的發展階段。”
11月8日,江澤民同志在十六大報告中莊嚴宣告:“我們要在本世紀頭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使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
這是新世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偉大實踐的新起點,是億萬人民現代化建設進程中的新目標…… “改革開放初期,翻兩番、實現小康曾被鄧小平稱為是中國的‘雄心壯志’”。出席黨的十六大的代表們豪情滿懷地表示:“隨著前二步戰略目標的完成,這一雄心壯志已經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是中華民族新的雄心壯志。只要我們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全面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就一定能勝利實現這一偉大歷史任務。”
內涵豐富的新目標
“小康社會”,是千百年來中華民族渴望擺脫貧困、過上富裕生活的夢想。直到新中國成立後,這種夢想逐漸在華夏大地成為現實。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鄧小平在設計中國現代化進程中,立足國情,放眼世界,創造性地賦予小康社會以中國式現代化的內涵。經過全黨、全國人民的艱苦奮鬥,到20世紀末,我國人民生活總體達到小康水平,實現中華民族歷史上的偉大跨越。
在黨的十六大上,堅定地站在時代潮流前頭的中國共産黨又吹響了向新世紀目標前進的號角。
江澤民同志在報告中指出:實現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我們的祖國必將更加繁榮富強,人民生活必將更加幸福美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將進一步顯示出巨大的優越性。
國家計委主任曾培炎説,十六大報告提出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反映了歷史的進步、時代的特徵,不僅僅是經濟建設與改革的新目標,而且是精神文明建設的新目標,是民主政治建設的新目標,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新目標。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任王夢奎代表説,十六大報告提出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是根據我國現代化建設的客觀進程和社會經濟發展階段性變化的實際情況作出的。它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反映了現階段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體現了時代精神。發展經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首要任務,同時要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實現社會的全面進步,包括經濟體制改革和其它方面的改革,也包括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設。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提高全國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質量,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國務院研究室主任魏禮群代表説,和過去相比,“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這句表述前面儘管只增加“全面”兩個字,但其內涵更加豐富,意義更加深遠。一句話,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不僅僅是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和質量,而是更加著眼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全面建設,使我國經濟社會得到全面發展。
未來目標令人嚮往,交流感受令人振奮。代表們深情展望我國小康社會經過全面建設後的美好前景:
──國家綜合實力將進一步增強。到2020年,我國國內生産總值如能比2000年翻兩番,達到35萬億元人民幣以上,就意味著在這20年中,我國經濟增長將保持7%以上的高速增長。那時,我國將基本實現工業化,農村勞動力比重下降到30%。中國的國際地位將會大大提高。
──人民的小康生活水平和富裕程度將顯著提高。20年後,我國人均GDP將超過3000美元,達到中等收入國家的水平,人民將過上更加寬裕的小康生活。那時,我國城鎮居民生活更加富裕,電話普及,轎車進入更多的居民家庭,人均住房面積進一步擴大;農村居民可以過上寬裕的小康生活,彩電、冰箱、洗衣機等耐用消費品在農村普及,居住質量進一步提高,享受10至12年的義務教育的普及,以及比較完善的醫療保健服務等。
──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到2010年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到2020年,我們的各項基本制度將得到鞏固和完善,中華民族的大團結將得到鞏固和發展。社會生活基本法制化,思想道德水準再上一個臺階。
──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得到大力發展,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
──生態環境得到明顯改善。2010年,作為小康社會核心指標的森林覆蓋率要達到19.4%,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初步得到遏制;到2030年,森林覆蓋率達到24%,生態環境明顯改觀。
國家林業局局長周生賢代表強調,基本實現現代化,是沒有窮山惡水的現代化。今後50年,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基本實現現代化,也要基本實現中華大地山川秀美。
代表們説,今後20年,我國將實現人均GDP超過3000美元,這個數字和發達國家比起來確實不高,但從中國的實際情況看,卻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走的是共同富裕的道路,如果佔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中國人民真正達到寬裕的小康生活,那對世界也是一個了不起的貢獻。因此,這個目標不是一個單純的經濟目標,而且是一個意義重大的社會目標、政治目標。
“有了這樣一個目標,就有了凝聚全黨和全國各族人民共同奮鬥的基點和前進方向。”
承上啟下的新階段
當中國人民經過二十多年的艱苦奮鬥,順利完成三步走戰略的第一、二步戰略目標時,“第三步該怎麼走”成為擺在中國共産黨和全國人民面前的一個需要解答的問題。
江澤民同志在黨的十六大報告中,對實現第三步戰略目標進行了具體的部署──
“我們要在本世紀頭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
“前十年要全面完成‘十五’計劃和二0一0年的奮鬥目標……”
“再繼續奮鬥幾十年,到本世紀中葉基本實現現代化,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國家。”
代表們在討論報告時指出,這種分三步實施的發展戰略,把鄧小平“三步走”戰略中第三步戰略的目標、戰略重點、戰略步驟和戰略措施描述得更加具體、清晰,是新“三步走”戰略。它體現了指導思想的長期性與經濟發展過程的階段性的統一,體現了國家富強與人民富裕的統一。
實踐説明:一個實事求是、符合國情的發展戰略對國家的發展至關重要。
代表們在回顧“三步走”戰略的歷程時指出,鄧小平在制定現代化建設的發展藍圖時,總結過去在經濟發展戰略上急於求成的教訓,制定“三步走”的戰略部署,先解決溫飽問題,再實現小康,然後邁向現代化。
中共新鄉市委書記連維良代表説,今天回頭看來,我們現代化建設能取得舉世公認的成就,得益於鄧小平“三步走”戰略。20多年來,我們順利實現前兩步戰略目標,如同跨過兩個大臺階,綜合國力、社會生産力和人民生活實現了大的飛躍。新“三步走”戰略的每一步,又如同新世紀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三個臺階,跨過這三個臺階,我們就跨過了小康社會,達到基本實現現代化的目標。
他説,新“三步走”戰略是今後50年我國現代化建設新的發展戰略,是對鄧小平“三步走”戰略的發展和創新,目標明確,階段清楚,表現出與時俱進的鮮明特點。其中,第一個階段和第二個階段跨越20年,具有承上啟下、前後銜接的重大意義。
參加過黨的八大、十二大、十三大、十四大和十六大盛會的韓培信代表説,十六大報告將今後50年實現第三步戰略目標的步驟,劃分為2010年、2020年和本世紀中葉三個分步實施的時間段,使全國人民對每一個階段的跨度、目標和戰略重點更加明確,這樣大家既有緊迫感,又能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
王夢奎代表説,十六大報告重申,我國正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在現代化建設取得重大進展的條件下重申這一點,對於保持黨和國家方針政策的穩定性和連續性,順利實現第三步戰略目標,具有重要意義。
“我們要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推動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基本實現工業化,加快建設現代化,保持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我們要適應經濟全球化和加入世貿組織新形勢,全面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劉德樹代表説,“今後20年我們的任務難度更大,也更艱巨,我們身上的擔子重、責任大。”
現代化建設的新起點
實現現代化是一個世紀以來中國歷史進程的主題,它凝聚著幾代人的思索與奮鬥。
魏禮群代表説,十六大報告提出,進入新世紀,我國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階段。這是我們黨全面審視國際政治、經濟、科技發展的總體形勢,全面分析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進程及客觀要求作出的一個極其重要的結論。這表明,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將以此為新的起點,向新的奮鬥目標邁進。
“當前,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實現了質的飛躍,達到了新的水平,完全可以加快推進現代化建設的進程,把改革和建設事業推向一個更高的發展階段,實現新世紀的宏偉目標。”
加快現代化建設步伐,我們面臨良好的發展機遇和有利條件:我們成功地走出了一條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擁有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經歷了20餘年的快速發展之後,我國積累了比較堅實的物質基礎;我們有近13億人口的龐大市場和産業結構升級帶來的潛力;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我國的對外開放邁入了一個全新的階段。中國可以在國際範圍內謀劃自己的發展,發展的空間更開闊,迴旋的餘地更大。
代表們指出,加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各項制度建設,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點;解決收入分配差距擴大,城、鄉和東、中、西部經濟發展水平不平衡問題,是建設小康社會的難點。如果不抓住重點、解決難點,我們在建設小康社會的過程中就不可能真正體現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從而也不可能建成真正高標準的社會主義小康社會。
青海省西寧市委書記張裔炯代表説,沒有西部的現代化,就沒有中國的現代化。我國西部12個省、市、自治區,佔全國面積的71%,佔全國人口的四分之一,GDP僅僅佔全國的近18%。21世紀中葉,我國要實現現代化,重點在西部。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點和難點在農村。只有農村、農民都富裕了,才能稱得上真正的全面小康。”農業部部長杜青林代表説:“今後我們將通過加快城鎮化建設,轉移農村富餘勞動力,減少農民數量,並進一步實施農業産業結構調整,增加農民的收入,提高農民的生活質量。”
田承忠代表説,當前我國達到總體小康是就全國的基本面和平均數來説的。必須看到,現階段我國經濟發展還不平衡,一些地區人民還沒有達到小康水平。到2000年,我國尚有一部分人沒有解決溫飽問題,城市中的相當一部分下崗失業人員生活也比較困難。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就是要解決城鄉之間、區域之間、階層之間發展的不平衡,縮小差距,實現共同富裕。從率先發展東部地區,到加快發展中西部地區、農村地區,國家將實現均衡發展。
“按照分三步實現現代化的戰略部署,我們已經實現了前兩步戰略目標,成就是舉世公認的。但是,正如江澤民同志報告所指出的,我國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要清醒地看到,實現前兩步戰略目標,並不意味著走完了現代化全程的三分之二。實現前兩步戰略目標用了二十年時間,按照十六大報告的戰略構想,實現第三步戰略目標要用半個世紀的時間,真正的現代化建設的壯麗篇章還在前頭。”王夢奎代表説,“前兩步戰略目標的實現,為實現第三步戰略目標奠定了基礎,實現了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中國經濟社會進入了一個全新的境界,現代化就勝券在握了。”
展望新世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美好前景,代表們豪情滿懷,充滿必勝的信念。他們表示,在新世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現代化建設的的偉大征程中,中華民族一定能實現民族復興的雄心壯志,以現代化的姿態屹立於世界。
新聞背景:中國的小康之路
小康,古代思想家的社會理想;小康,廣大人民的生活夢想;小康,文明古國的千年追求。但是,中國老百姓幾千年難圓的小康夢在中國共産黨領導下的新中國成為現實。二十世紀末,中國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這是中華民族發展史上無與倫比的重大事件。
小康,最早源出《詩經》:“民亦勞止,汔可小康”。而作為一種社會模式,小康最早在西漢《禮記 禮運》中得到系統闡述,成為僅次於“大同”的理想社會模式。這以後,小康社會和小康生活,作為一種社會理想,散發著誘人的魅力,逐步走入了尋常百姓的生活用語當中。
改革開放後,鄧小平同志把“小康”這個中國人耳熟能詳的詞語,用來描述“中國式的現代化”,並作為二十世紀末的奮鬥目標,激發了億萬人民的極大熱情。1979年12月6日,鄧小平在會見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時使用“小康”來描述中國式的現代化。他説:“我們要實現四個現代化,是中國式的現代化。我們的四個現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們那樣的現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到本世紀末,中國的四個現代化即使達到了某種目標,我們的國民生産總值人均水平也還是很低的。要達到第三世界中比較富裕一點的國家的水平,比如國民生産總值人均一千美元,也還得付出很大的努力。中國到那時也還是一個小康的狀態。”
1984年,他又進一步補充説:“所謂小康,就是到本世紀末,國民生産總值人均800美元。”
1982年9月,黨的十二大確定“從1981年到本世紀末的20年,我國經濟建設總的奮鬥目標是,在不斷提高經濟效益的前提下,力爭使全國工農業總産值翻兩番……,實現這個目標,城鄉人民的收入將成倍增長,人民物質生活可以達到小康水平”。這是黨的全國代表大會首次使用“小康”概念,並把它作為主要奮鬥目標和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階段性標誌。
從1981年到1987年,我國國民生産總值翻了一番,長期困擾相當一部分農村人口的溫飽問題基本解決,十二大提出的我國經濟發展的第一步戰略目標提前實現。1987年10月,黨的十三大正式將實現小康列為“三步走”發展戰略的第二步目標。同時指出,我國現代化建設將取得新的巨大的進展,人民群眾將能過上比較殷實的小康生活,人民普遍豐衣足食,安居樂業。
1990年12月,黨的十三屆七中全會審議並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年規劃和“八五”計劃的建議》對小康的內涵作了詳細的描述,“所謂小康水平,是指在溫飽的基礎上,生活質量進一步提高,達到豐衣足食……”
經過改革開放20多年的奮鬥,到2000年,我國順利實現了“三步走”戰略的第一、二步目標。一個近12億多人口的發展中大國,不但解決了溫飽問題,而且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了小康水平。這是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豐碩成果,是中華民族發展史上一個新的里程碑。
當全國人民即將完成第二步戰略目標時,1997年,江澤民同志在黨的十五大上指出:“展望下個世紀,我們的目標是,第一個十年實現國民生産總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寬裕,形成比較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再經過十年的努力,到建黨一百年時,使國民經濟更加發展,各項制度更加完善;到世紀中葉建國一百年時,基本實現現代化,建成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國家。”
2000年10月,黨的十五屆五中全會提出,從新世紀開始,我國進入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的發展階段。
2002年11月8日,江澤民同志在黨的十六大報告中,進一步明確了今後二十年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任務:我們要在本世紀頭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使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 新華社記者 孫 傑 趙 承 劉 健 )
責編:千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