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com - ERROR

瀵逛笉璧鳳紝鍙兘鏄綉緇滃師鍥犳垨鏃犳欏甸潰錛岃紼嶅悗灝濊瘯銆/h3>

央視國際首頁 > 新聞頻道 > 中國新聞 > 正文

用科技創新幫助農民奔小康——張立峰代表聽報告感言

央視國際 (2002年11月08日 16:08)

  江澤民同志向十六大作的報告鼓舞人心,特別是報告中多次提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在我心裏激起一股強烈衝動:要研究出更多的成果,幫助更多的農民富起來。

  我生在農村、長在農村,親眼看到、親身體會到農民勞作的艱辛;1977年考上了河北農業大學,學的是農學專業;工作後跟隨學校的一位老先生長年致力於大行山區的脫貧事業。這些年來,無論我的生活發生了怎樣的變化,但我對農民的樸素感情始終沒有改變。特別是看到張北地區農民在我和同事們的幫助下脫貧致富,心中的喜悅之情難以言表。

  江澤民同志報告中發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號召。我感到,“三農”問題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沒有農村的小康社會,就談不上中國小康社會。在農村一線搞科研這麼多年,我感覺農村不是“包袱”,而是潛力很大、大有作為的天地,關鍵是要找到解放、提高農業生産力的有效途徑。

  我和同事在農村的實踐證明,科技創新是根本出路。在太行山區,我們只是幫助農民更新了一個甘薯品種,甘薯産量就從畝産500多公斤增至3500多公斤。在貧瘠的張北地區推廣蔬菜種植時,農民置之不理,因為這裡土地鹽鹼化,種菜只開花不“抱頭”。徐家村礙于面子拿出一塊沙梁地做試驗,而且壟不成壟、行不成行。結果當年大白菜豐收,畝産近萬斤,兩個深圳客商一次拉走了四大車。當時看著村民裏三層外三層圍在一起數錢,真是開心極了,比拿什麼大獎都高興。

  現在,張北壩上地區的種菜農民年均收入近3萬元。豐收季節,207國道張北收費站一天要有上千輛運菜車通過,每輛車至少裝10噸。這裡的蔬菜還銷往韓國、日本。

  黨的十六大召開了,作為一名黨員、一名科技工作者,我感到前所未有的緊迫感。回去以後,我要用十六大會議精神指導我們的科研工作,力爭使正在進行的無公害蔬菜産業化生産技術研究早日完成,讓農民多受益、早受益。

  (注:十六大代表、河北農業大學教授張立峰近十年來獲得多項國家、省部級科技進步獎,無不和“農”字相關。1999年至2001年,他所創新的農牧生産技術在冀、晉、內蒙古長城沿線地區推廣應用1084.9萬畝,累計凈增純效益3.44億元。)(新華網)

責編:千尋


[ 新聞發送 ] [ 打印 ] [關閉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