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追蹤:“世界級難題”初步破解
央視國際 (2002年10月26日 01:36)
從艷陽高照的8月,到秋風送爽的10月;從重慶市的涪陵區,到湖北省的宜昌縣,我們“三峽庫區截流前”報道組歷時2個多月,行程數千公里,踏遍了三峽工程135米水位線下11個受淹區縣,目睹了庫區和壩區建設者們決戰決勝“135”的壯志豪情,也切身感受了三峽工程這道“世界級難題”的難解之處。
兩個多月前,當我們從二期水位的“庫尾”涪陵出發時,每個人的心裏,都揣著一個大大的問號:二期移民遷建任務能否按期完成?三峽大壩能否如期截流蓄水?等等。但當我們走完千里庫區,結束這次報道的時候,我們懷揣的那些疑問,早被耳聞目睹的現實所擊碎:被稱為“世界級難題”的百萬三峽移民,已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獲得了初步破解。移民和建設都按預定計劃“正點”推進,三峽工程二期移民遷建勝利在望。
將被上漲的江水淹沒土地的農村移民問題,是百萬三峽移民中最難啃的“硬骨頭”。但是在中央政策的指引下,通過就地後靠和異地外遷兩大渠道,目前二期農村移民已基本安排到位。三峽建設委員會辦公室提供的數據顯示,到今年7月底,除就地安置的農村移民外,還有13.9萬農村移民外遷到上海、廣東等11個省市。無論是就地後靠,還是異地外遷,移民們的生産生活水平都比原先有較大改善。涪陵區南沱鎮連豐村,作為千里庫區第一個完成安置的移民新村,人均住房面積比原先翻了兩番,收入增加了500多元。
二期水位涉及的豐都、忠縣、雲陽、奉節、巫山、巴東、秭歸等7座縣城和涪陵、萬州兩座城市,以及石寶鎮、西沱鎮、武陵鎮、新灘鎮等數百個集鎮,新城建房工作大都接近尾聲,開始進入大規模的舊城拆除和庫底衛生清理工作。據介紹,到7月底,三峽庫區已累計復建各類房屋3122萬平方米,搬遷安置移民64.6萬人。其中雲陽和秭歸縣城已完成整體搬遷,其它各縣在年底前都能全部搬入新縣城。在千里庫區,一座座現代化的新城雨後春筍般地崛起,一條條寬闊的公路迅速地延伸,昔日只能容得下一頂轎子的舊城老街、“難於上青天”的崎嶇山道,正在成為供人懷舊的史料。
庫區的環境始終是世人關注的焦點,也是我們此行採訪的重點。但庫區老人揮淚痛砍“定情樹”、舉家灑淚遷祖墳的事跡,讓我們感動之餘,也徹底消除了心頭的疑慮━━未來的千里庫區,不但“高峽出平湖”,而且是高峽出“凈”湖。
現在投資數十億元的庫區環境治理工程已全面啟動,幾十座污水處理場和垃圾處理站正在緊鑼密鼓地建設之中,預計將在明年三峽蓄水後開始運行。同時進行的還有地質災害防治工程,它將從根本上緩解蓄水後峽江地區的地質災害,保證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産安全。
千里庫區是一片文化的沃土。從新石器時代到明清大院,從白帝托孤到李杜詩歌,從神女峰到張飛廟,一浪浪的長江水,拍打著這些文化韻律,從古流到今。今天,來自國內外的上百支文物考古隊,正在這裡拉網般地搶救發掘。而白鶴梁、張飛廟、白帝城、夔門題刻、屈原故里等地面文物,有的已經安置妥當,有的正在搬遷復建。在奉節新城,在巫山新城,在秭歸新城,濃郁的三國文化、神女文化和楚辭文化,使三座鋼筋水泥的新城憑添了幾分歷史厚重感。
更讓我們欣慰的是,移民遷建不但“涅槃”出一座座新城新鎮,而且使庫區的經濟結構也脫胎換骨。數百億元的移民經費和專項投資,加上40個國家部委和20個發達省市的對口支援,催生了三峽庫區新的經濟結構。娃哈哈、施格蘭、太極、白貓、匯源等一批優勢企業迅速崛起。廣東路、上海路、寧波大道等地名,和對口支援項目一道落戶庫區。以柑桔為主的林果業、草食牲畜為主的牲畜業、旅遊業和水産養殖業等四大支柱産業,將使千里庫區成為國內最大的生態經濟長廊,既保證移民“搬得出、安得穩,逐步能致富”,又保護庫區生態環境,造福中華民族。
三峽工程第二次大江截流已進入倒計時。明年6月,三峽工程將實現蓄水、首臺機組發電、永久船閘通航三大目標。我們“三峽庫區截流前”報道組的採訪結束了,回望剛剛走完的千里庫區,我們感到信心十足:未來的三峽庫區必將山青、水凈、城美、人富。
責編:小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