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首頁 > 新聞頻道 > 中國新聞


殷殷深情映紅燭——黨的三代領導人關懷北師大  
09月06日 10:20

    新華社北京9月6日電 新世紀之初,北京師範大學走過了整整一個世紀。翻閱從1902年到2002年百年名校滄桑的歷史畫卷,人們赫然發現,時間的筆觸在1949年發生了神奇巨變,呈現出前所未有的濃墨重彩:

    新中國成立後的50多年裏,北師大實現了跨越式的騰飛,不僅成為我國教育領域的“排頭兵”,引領著中國師範教育的方向,而且迅速發展成為實力雄厚的全國著名重點大學。

    歲月銘記——

    黨中央對北師大的呵護與支持;

    歲月銘記——

    三代領導人對北師大的勉勵和鞭策。

    北京師範大學成為黨的三代領導人尊師重教、大力推進教育發展的歷史見證。

    毛澤東主席囑託:“為全國高等師範院校起示範作用”

    1949年6月,北平剛剛解放不久,北師大湯璪真教授家迎來了一個意想不到的客人——中國共産黨的最高領導人毛澤東。當時,好幾位教授正在湯家聚會,毛澤東一眼看見曾任湖南第一師範學校教員的黎錦熙,急忙上前連聲説:“黎老師,您好!”

    北平解放前夕,黎錦熙拒絕了國民黨政府南下的邀請,對家人説:“我要在這裡等一位‘唐宗宋祖稍遜風騷’的偉人!”這一天終於等到了,師生重逢真是喜不自勝。

    此時,即將宣告成立的新中國滿目瘡痍,百廢待興。舊中國師範教育不被北洋軍閥政府和國民黨政府重視,發展極其緩慢。北師大雖係中國現代師範教育的起源,也曾幾度遭臨停辦的困境,在辦校近50年中,畢業生總數還不足一萬人。

    早年曾讀于湖南第一師範學校、後來又當過教師的毛澤東,深知教育對一個民族發展的重要意義,對教師職業更懷有特殊的感情和理解。

    他認真聽取教授們對新中國辦學的意見,並對他們提出的工資待遇、方針政策等問題一一耐心解答。當了解到教授們因實行配給小米制而生活困難時,毛澤東鼓勵大家説,這是暫時的,新中國的教育事業會有很大發展,教授的待遇問題國家會考慮的,要給高薪水。

    新中國經濟基礎薄弱,人口素質低下,如何才能在較短的時間裏改變這種狀況,探索出一條窮國辦大教育的路子呢?

    1950年2月,毛澤東把北師大校長林礪儒請到中南海,詳細地詢問學校的發展歷史及現狀,並指示説:“今後,北師大應當進一步發展,培養更多的合格師資;教育行政部門要為師大提供有利條件,使師大在各方面為全國高等師範院校起示範作用。”

    “毛澤東同志對北師大的關心和支持是無微不至的。”北京師範大學現任校長鐘秉林發自內心地説。

    1950年,毛澤東親自為北師大題寫校名,並送去三幅供大家挑選。那蒼勁有力的筆跡,帶著一位偉人對教育事業的誠摯關懷,半個多世紀以來一直在北師大師生的胸前熠熠生輝。

    人們記得,毛澤東在短短的幾年裏多次接見北師大師生代表,關心著他們的學習和生活。他親筆回信給北師大師生和校友達23次之多。

    人們記得,在毛澤東的親切關懷下,北師大在解放初期辦學條件有了極大改善,學校由和平門內狹小的舊址遷至新街口外新址,校園面積增加了數倍,教學設備也有較大更新。北師大的教學實力得到空前加強,一大批學界名流雲集北師大。

    人們記得,在黨的第一代領導人中,周恩來、劉少奇、朱德等人的名字都曾與北師大緊密聯絡在一起,他們有的接見過北師大畢業生,勉勵他們去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業;有的親切地看望過北師大校長,興致勃勃地觀看師大學生的文藝演出……

    那是新中國教育工作者一段激情燃燒的歲月。他們勤奮地教書、刻苦地鑽研,滿腔熱情地奔赴廣大偏遠貧困的地區,點燃知識和希望的火種。

    1949年至1961年的12年間,北師大有了長足的發展,共為國家培養了9800多名畢業生,相當於解放前47年的總和,同時成為科研實力雄厚的著名高等學府,以自己對新中國教育事業作出的重要貢獻實現了毛澤東當年的囑託,被譽為“中國師範院校的排頭兵”。

    鄧小平同志期望:“師範大學要辦好”

    “十年文革”使包括北師大在內的全國教育事業遭受重創:大部分師範院校被迫停辦或搬遷,科研凋敝、人心渙散;許多中學師資匱乏、教育質量嚴重下降。

    更令人憂慮的是,社會上一些人的觀念中還根深蒂固地存在著對知識分子、教育工作者的偏見和歧視。

    鄧小平同志以偉大政治家的卓越膽識,在撥亂反正時期,旗幟鮮明地為知識分子正名,為教師正名。他説,“為人民服務的教育工作者是崇高的革命的勞動者。”

    他深刻地洞察到,教育科學文化建設,要解決的是整個民族的科學文化素質和現代化建設的智力支持問題。這是事關民族興衰的大事。

    很多北師大的教師回憶説,鄧小平同志提出的“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口號,使很多人經年冰封的心甦醒了。

    1977年9月,剛剛恢復工作不久的鄧小平在與教育部負責同志談話中指出:“師範大學要辦好。不辦好師範教育,教師就沒有來源。”

    1978年在北京召開的全國教育工作會議,肯定了教育工作對振興中華的重要意義,被後人譽為“迎來了教育的春天。”這充滿詩意的描述,生動地表達了當時教育工作者久旱逢甘霖的振奮心情。

    隨著全黨、全社會對教育的關注,教師隊伍的培養日益成為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1980年1月,在中共中央召集的幹部會議上,鄧小平説,我們要增加教師。中小學的教師不夠,很多教師負擔很重,影響到教學水平。

    他多次表示,“我願意當大家的後勤部長。”這番真摯話語,贏得了“士為知己者死”的知識分子的心。

    當年的北師大教師驚喜地發現,自己的住房等個人問題都逐漸開始得到解決。他們認識到,整個國家真正下了決心,要從實處開始推進教育事業的發展。

    1984年底,北師大著名教授鐘敬文、啟功、王梓坤、陶大鏞等,在一些政協委員提案的基礎上聯名倡議每年9月為尊師重教月、9月中的一天為全國教師節,併發出“尊師重教”的呼籲。這些倡議和提案得到了黨中央的支持。1985年1月,全國人大常委會將每年的9月10日定為教師節。時任國家主席的李先念發出了《致全國教師的信》,向辛勤的園丁們表達黨中央的親切慰問。

    1985年9月10日是中國第一個教師節,北師大舉行了隆重的萬人慶祝大會。黨和國家領導人出席了會議。會上,北師大教育係的同學們激動地打出“教師萬歲”的大幅標語。

    此後的多個教師節,鄧穎超、萬里、王震等多位黨和國家領導人都曾蒞臨北師大,與教師們共慶節日,表達黨對全國教育工作者的關懷與愛護。

    此時,教師已由“文革”時遭人歧視的“臭老九”,變成受人尊敬的熱門職業,尊師重教已在全社會蔚然成風。面對這深刻的變化,面對教育事業的纍纍碩果,北師大人由衷地説:“應該首先歸功於黨的第二代領導人的率先垂范和大力倡導。”

    桃李芬芳,春華秋實。改革開放以來,北師大步入發展快車道。學校遵循鄧小平同志“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未來、面向世界”的指導思想,瞄準世界最先進的科學技術,先後增加了理論物理、電化教學、計算機科學、心理學等係,由“文革”前的12個係、18個專業、l個研究所,發展為12個學院、24個係、38個本科專業、84個碩士點、43個博士點和30個研究中心的多學科師範大學。教職工人數比“文革”前增加了1000多人,其中包括7位中科院院士、l位中國工程院院士,還有聞名中外的民俗學家鐘敬文、書法家啟功、經濟學家陶大鏞、教育學家顧明遠等,北師大重現群星璀璨的輝煌局面。

    20餘年中,北師大共培養各類畢業生近8萬人,他們大批活躍在教育戰線最前沿。北師大成為中國最重要的師資培養人才基地。

    江澤民總書記叮嚀:“譜寫中國教育的新篇章”

    面對洶湧而來的知識經濟大潮,繼往開來的黨的第三代領導人提出並實施“科教興國”的偉大戰略。江澤民總書記在“十五大”報告中明確指出:“切實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

    原北師大黨委書記周之良教授,曾在1992年9月9日接待來北師大視察的江澤民總書記。“我清楚地記得那時正值第八個教師節前夕,總書記向北師大以及全國教師致以親切的節日問候。”周教授回憶起當時的情景仍然歷歷在目。

    江澤民一行坐著麵包車來到北師大。他首先來到學校圖書館善本書庫,仔細觀看這裡的珍貴藏書,連連稱讚:“這些都是國寶。”

    他走進工具書閱覽室時,正在這裡學習的師生們興奮得起立鼓掌歡迎,他不時停下來親切詢問同學們的學習和家庭情況;在數學樓模糊控制實驗室,江澤民饒有興致地觀看了模糊控制技術的演示。聽説師大研製的這種技術在生産領域具有廣泛應用前景時,他滿意地連連點頭。

    在英東學術會堂,江澤民同師生代表親切座談。總書記高度評價北師大:“北京師範大學全國有名,有許多名人,如李大釗、魯迅、梁啟超等曾在這裡教書,在座的教授中也有許多名人。”

    他對北師大的綜合性的學科設置表示讚賞,“過去講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現在我看到你們這裡的係科,可説是上至天文,下至地理,有數理化,還有文史哲。”

    談到教師、教育時,江澤民語重心長,尊師重教之情溢於言表:“老師不僅要引導學生,而且要使整個社會的教育和中華民族有一個向上的、奮勇向前的精神。目前我們國家還比較落後,要把經濟建設搞上去,主要靠人才,人才要靠教育。歸根到底,今後綜合國力的比較中,人才素質很重要,我們要尊重人才。”

    古稀之年的周教授感慨道:“江澤民同志對教育有著深厚的理解”。他説,“師範大學的主要任務是培養師資,你們的學生還在教大學,搞學問的總要有一種事業心,有一種獻身精神。今天大家沒有提到住房、工資等困難,我是心領神會的,即便不説,我心裏更加感動。”

    面露激動之情的周教授説:“我們聽到這裡時都覺得心裏熱乎乎的,感到他的心同我們教師的心是緊緊貼在一起的。”

    “臨別時,江澤民同志欣然揮筆為北師大題詞:‘吸收和借鑒人類文明的一切優秀文化成果,譜寫中國教育的新篇章’。字裏行間飽含著對北師大多麼殷切的期望啊。”

    此後的十年間,江澤民一直關注著北師大的建設和發展,關懷著北師大師生。1999年,由北師大教授、我國著名歷史學家白壽彝主持編寫的二十二卷《中國通史》出版,江澤民致信祝賀,認為這“是我國史學界的一大喜事,一定會有益於推動全黨全社會進一步形成學習歷史的濃厚風氣。”他還稱讚白壽彝教授“耄耋之年,仍筆耕不輟,勤於研究,可謂老驥伏櫪,壯心未已”。

    江澤民同志關於與時俱進、改革創新的論述,深深激勵北師大人勇於革新、再創輝煌的決心。2001年北師大就學校的辦學思路進行了重大戰略性調整,將在“十五”期間,基本完成包括學科、專業設置和課程建設在內的結構性調整,實現向以教師教育、教育科學和文理基礎科學為主要特色,文、理、工、管協調發展的綜合性、世界知名的研究型大學的轉型。

    殷殷深情映紅燭,百年師大沐春風。新世紀之初,走過百年輝煌的北京師範大學正以第二個百年為新的起點,秉承“學為人師,行為世范”的校訓,開拓進取,為我國教育科學文化事業的蓬勃發展和民族騰飛、國家富強譜寫著更加壯美的華章!



責編:曉星 來源:新華社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