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首頁 > 新聞頻道 > 中國新聞


機會不少 門檻不低──上海求職面面觀  
08月04日 12:27

    上海,我國最大的經濟都市。於是,300多萬流動人口加入到這座城市1300多萬固定居民中,謀求職位。找工作幾乎成了上海各種人群共有的話題。

    每天在城鄉各種就業服務機構和網絡上發佈的成千上萬條招聘求職信息,意味著不管是對大學畢業生、公司“白領”,還是對國有企業工人、甚至離土的農民,隨時準備找工作正在成為一種新的社會生活處境和常態。只是對不同的人來説,找工作有的意味著根本的生計,而有的則意味著實現人生價值的尋夢。

    “回國以後,我閒了半年”

    記者季明報道:“從去年底回國到一個月前正式上班,我等了整整半年。”27歲的韓欣目前任教于上海一家外語培訓中心,教授學生“雅思”考試的閱讀和寫作部分。

    去年12月,韓欣從瑞典隆德大學碩士畢業,畢業論文被一貫挑剔的瑞典老師評為“優”等。他語言天賦極佳,除了英語,日語和蒙古語會話也能應付。在一般人眼中,這樣的留學生在上海找份舒心的工作易如反掌。

    剛回國的兩三個月裏,韓欣通過報紙和互聯網了解招聘信息,然後寄出自己的簡歷和求職信。“有時候坐在電腦前一個下午,就可以發送20多份求職電子郵件,但都石沉大海。”

    韓欣改變策略,參加了一次招聘會,卻只呆了半個小時。“場面實在太混亂了”。一些小公司的代表顯得態度誠懇,但韓欣説什麼也不肯“屈就”;知名公司展臺前自然是人頭攢動,招聘人員卻只是冷冷地推過一張個人資料表,要求他填寫並回家等消息。

    “其實留學生高求職要求使得他們的求職路變得很艱難。因為他們擔心找不到那些收入高又體面的工作,別人就會在背後説你白留學了。他們的心理負擔更重。留學生還有一個突出的難處,就是信息不暢。”韓欣有一個留學英國的同學,回國以後仍然要到母校畢業分配辦公室的公告欄中查看就業信息。

    韓欣的第一次求職面試鬧了笑話。今年6月裏最熱的一天,一身筆挺的韓欣準時出現在面試單位門前,但他發現門口懸挂的竟然是一個幼兒園的牌子。幼兒園領導連聲對韓欣説抱歉,表示像韓欣這樣的人幼兒園用不起。

    6月下旬的一天,“海歸” 韓欣終於在上海找到他生平第一份固定工作。

    外省求職者:“總有一扇門為你敞開”

    記者羅新宇報道:到上海之前,李東是浙江一家報紙的記者,半年之前剛剛提了記者部主任助理。但因為女友來了上海,李東開始了在上海的求職征途。

    初到上海,李東的心氣和黃浦江邊的東方明珠一樣,高得要命。“當時覺得,上海的機會這麼多,肯定隨手一抓就是一大把。”

    但第一次求職就給他上了一課。他應聘的是一家雜誌社的中層崗位。經過一次面試、一次筆試,就再沒有消息了。他説,“那次海闊天空大談一氣,其實是匆忙上陣,根本沒有做任何準備。簡歷也做得特別粗。”

    有一段時間,他就像一隻沒頭的蒼蠅,到處亂撞。一家理財雜誌招聘工作人員,進去一看,卻發現並不是這麼回事。這家雜誌社把一些版面承包給了一家廣告公司,而他每天的任務就是出去拉廣告。“熬了一個月,沒一天痛快日子”。手裏捏著用勞動部門相關條款爭取來的一個月工資1300元錢,李東的眼淚硬是憋在了心裏。

    長達3個月的時間,他每天就呆在家裏,幹三件事:買《前程週刊》,找招聘信息;做飯,等女友下班回來一塊吃飯;餘下的時間就是跑到小區籃球場打球,拼命發泄自己。

    去年12月,上海新聞系統召開大型人才招聘會。這一次,上海終於向他敞開了大門。兩個星期以後,他收到了上海一家媒體的錄用通知書。正式上班之後,就趕上春運報道。他一頭扎進春運市場,一搞就是40多天。由於成績突出,被評為上海市春運工作報道先進個人。前不久,李東和女友還在近郊買了一套房。

    李東對上海有了全新的認識:“這座城市確實有數不清的機會。也許有的門關閉了,但總有一扇門是為你敞開的。”

    “4050”人員的麵包房

    記者楊金志報道:每天早晨8點,上海浦東大道巨野路口的“麥香西餅屋”總會準時開門。46歲的店主沈柏根手下的店員,就是她的妻子、女兒,現在又多了兩名雇工。

    沈柏根和妻子都曾經是“4050”的下崗人員,很長一段時間賦閒在家。在上海,使40歲以上的女性和50歲以上的男性再就業被叫做“4050工程”,他們人數最多,找工作也最難。

    沈柏根能夠把“麥香西餅屋”開起來,也得益於上海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為“4050”人員舉辦的再就業培訓。8年前,沈柏根曾經盲目開過一家五金機電經營部,兩年後血本無歸。1999年5月,街道創業社的同志勸他參加就業培訓班。抱著試試看的心情,他報名參加了上海就業指導中心第三期創業班。在那裏他學的是經營管理。與此同時,他又在上海貿易學校報名參加西點培訓班。

    邊讀書邊醞釀開業。半年裏沈柏根走出課堂就蹬著自行車,在上海的大街小巷看了100多家門面房,直到最後把店址定在浦東大道上。創業培訓班的老師為他做了貸款擔保。

    “麥香西餅店”早上開門1個小時內客人最多,上班族經過這裡常常有人要訂蛋糕,下班時順路帶回家。“一般每天都有五六個訂單。”訂戶不光是小區居民,還有附近的醫院、學校和一些企業,附近一家幼兒園的點心都是麥香店提供的。

    每天晚上10:30麵包房打烊後,沈柏根還要研讀專業技術書籍。沈柏根父女都是中級西點師,現在一起在讀高級西點師培訓班。“我們打算明年考出技師執照,這相當於西點行業的工程師。”

    鄉鎮“職業介紹所”

    記者李榮報道:近日,記者趕到青浦區練塘鎮農民就業及社會保障服務中心,已近中午時分。但底樓的大廳裏依然有五六十個當地女青年排隊等候著求職面試。

    中心主任説,上午最多時有200多人排隊。那一天是青浦區最大的日資企業美蓓亞在練塘招人,消息一傳開,凡多少符合條件的都來了。

    應聘者依著次序進入那間面試的小間。一名女青年遞上了高中畢業證書。美蓓亞的招聘人員前後翻了翻,在紙上寫了幾個英文詞:“START AND STOP”,問那女青年識不識。那女青年看了半天沒吱聲。

    “高中畢業,應該認識這幾個字。”

    “時間長了,已經忘了。”

    “登記表上你填的月收入要求是1000元以上,但這次招聘的工種一時還達不到。”

    “無所謂。”

    “三班制沒問題吧?”

    “沒問題。”

    求職者一個個都帶著希望離開了。一個月之後才能等到是否被錄取的消息。中心主任説,練塘現在有5000多農民需要在農田之外找工作。

    青浦已在所有鄉鎮建起了農民就業保障服務中心。農民可在那裏登記求職,接受培訓,得到推薦,參加用工企業的招聘。40歲的戚引新已在練塘工業區內一家外資沙發廠找到一個固定的縫紉工的崗位,每月有1000多元錢。這之前,她已經應聘了10多家企業,都因為她年齡偏大沒有被錄取。這次之所以能夠成功,她以前曾在村裏皮包廠做工的經歷幫了大忙。

    從記者發回的報道中可以看出:上海就業市場機會不少,門檻也不低。在供與求的磨合中,“畢業分配”、“從一而終的單位人”、“農民是天然就業者”等等觀念都在快速轉型,種種利益結構都在調整之中。不管每個人的承受力如何,他們都得直面隨時準備進入市場找工作這樣一個現實。但每個人的心裏也都有一個願望,希望這個市場更公平,每個人的社會保障更堅實。



責編:楊潔 來源:新華社


相關新聞
上海規定獲“居住證”1年以上可申請子女就讀 (08月04日 10:32)
上海檢疫部門嚴格把關防範各類傳染病進入國門(08月03日 12:30)
上海將自由職業人員、個體業主員工納入醫保(07月31日 13:41)
【家居天地】:上海樓價不斷走高 影響市民購房熱情(07月30日 10:36)
香港上海聯合舉行人才招聘會 (07月29日 07:38)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