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雲南迪慶藏族自治州邀請來自全國各地的70余名民營企業家到迪慶州考察,商討對香格里拉的整體開發。這樣的開放舉動在雲南本地民族的觀念中曾經是不可想象的,然而現在即使在雲南最偏遠的民族地方也顯得很尋常了。
為了迎接遠道來的“淘金者”,迪慶州集中財力、物力和人力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全州鄉鎮全部開通程控電話、移動電話,所有縣都開通了寬帶網;今年將建設柏油路面600公里,實現縣縣通油路;並準備了60個招商項目,其中部分項目已經作了深入的前期工作。州長齊扎拉説:“我們將以優越的人文環境、優良的基礎設施、優美的生態環境吸引投資。”
敞開大門歡迎外省、國外來開發當地資源,在雲南省少數民族地區再也不是新聞。這不僅讓那些上世紀四五十年代在雲南生活過的人感到難以置信,就是熟悉雲南六七十年代少數民族思想觀念的人也感到驚喜萬分。
在雲南省三分之二的土地上,居住著5000人以上聚居的少數民族有25個,少數民族人口1300多萬,其中15個是雲南獨有民族。由於惡劣的地理和交通條件,加上歷代封建王朝的民族歧視和民族壓迫政策,雲南少數民族長期處於封閉狀態,上世紀四五十年代,還有部分民族處於原始社會末期和奴隸社會萌芽階段。新中國成立後,雖然經過各級黨委、政府大量工作,少數民族思想觀念發生了很大變化,但到上世紀八十年代初,還有不少少數民族對買賣東西“感到害羞”,也沒有農貿市場。對於外地人到當地開發資源、從事商業活動,懷有深深的芥蒂。
改革開放是一次深刻的社會改造,也是一次徹底的思想革命。20多年來,隨著雲南現代化交通、通訊等基礎設施的初步建立,以及民族教育的發展和人員交流增加,雲南少數民族心靈之中的方寸之地發生了深刻變化。過去不少少數民族認為資源才是“寶”,牲口才是財富,而鈔票饑不飽腹、寒不暖身,只是一張廢紙。過去只會“以物易物”或把做生意看成“不務正業”的各個民族,現在都有了自己的“職業商人”,他們把當地的土特産運到城市,把工業品運到當地,大大方方地數著鈔票。
原先連鐵匠也沒有的一些少數民族中涌現出了第一代企業家,有的自己投資辦起了工廠。在雲南礦山開採、生物資源開發、旅遊産業、賓館酒店、公路運輸等産業中,都活躍著一批少數民族民營企業家,有的還成為全國同行業位居前列的企業。
從此,雲南少數民族有了新的胸襟,他們制訂了各種優惠政策,歡迎國內外客商來共同開發資源。目前,雲南省各個民族自治州都有了外商投資的合資或獨資企業,涉及到少數民族地區的礦産資源、水能資源、生物資源開發,農業種植及深加工,以及旅遊、貿易等産業部門。中老、中緬、中越邊界的少數民族地區,已經從雲南省的“後院”變成對外開放的前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