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夏秋,日本軍國主義乘法西斯德國橫掃西歐,英國無力東顧,美國戰備未成之機,急謀結束中日戰爭,以便抽出兵力準備發動太平洋戰爭。因而在中國戰場對國民黨政府加緊政治誘降和軍事壓降活動,企圖迫蔣就範。同時,以主要力量繼續對付共産黨及其領導的武裝力量,特別是在華北推行以“鐵路為柱,公路為鏈,碉堡為鎖 ”的囚籠政策,妄想摧毀華北各抗日根據地,將其佔領區變成“南進 ”的後方基地。
為粉碎日軍的“囚籠政策 ”,爭取華北局勢更有利地發展,並影響全國抗戰局勢,克服國民黨妥協投降危險,八路軍總部決心向華北日軍佔領的交通線和據點,發動一次大規模的進攻戰役。
7月22日,八路軍總司令朱德、副總司令彭德懷下達《戰役預備命令》,決定大舉攻擊正太鐵路,同時對其他重要鐵路進行有計劃地破襲,以配合正太路行動。8月8日,朱德、彭德懷發佈《戰役行動命令》:令晉察冀軍區以主力10個團破擊正太鐵路東段石家莊(含)至陽泉(不含)段;令第129師以主力8個團破擊正太路西段陽泉(含)至榆次(不含)段;令第120師破擊平遙以北的同蒲鐵路及汾(陽)離(石)公路。要求各部在破襲交通線的同時,相應收復日軍佔領的一些據點。戰役統一由八路軍總部指揮,發起進攻時間為8月20日。
在這些地區和交通線駐有日軍三個師團全部、兩個師團的各兩個聯隊、5個獨立混成旅團全部、4個獨立混成旅團的各兩個大隊,共計20余萬人,另有飛機150架及偽軍約15萬人。八路軍參戰兵力,計晉察冀軍區39個團,第129師(含決死隊第1、第3縱隊等)46個團,第120師(含決死隊第2、4縱隊)20個團,共105個團,20余萬人。還有數十萬地方遊擊隊、民兵和群眾。
戰役起于1940年8月20日,止于1941年1月24日,經歷三個階段:
8月20日,開始戰役第一階段,實施交通總破擊戰,重點摧毀正太鐵路。按照八路軍總部的統一部署,晉察冀軍區部隊在司令員兼政治委員聶榮臻指揮下,主要破擊由日軍獨立混成第8旅團大部、第4旅團一部控制的正太鐵路東段;同時對平漢鐵路元氏至盧溝橋段、津浦鐵路天津至德州段、北寧鐵路北平至山海關段以及滄(州)石(家莊)公路進行相應的破擊;第129師部隊在師長劉伯承、政治委員鄧小平指揮下,重點破擊正太鐵路西段;同時對平漢鐵路元氏至安陽段、同蒲鐵路榆次至臨汾段、白晉鐵路平遙至壺關段,以及邯(鄲)長(治)公路進行相應的破擊;第120師部隊在師長賀龍、政治委員關向應的指揮下,集中兵力破擊同蒲鐵路和晉西北的主要公路。
在八路軍展開大規模破擊戰的打擊下,正太鐵路全線癱瘓,沿線據點、橋梁、隧道和車站均被摧毀;同蒲鐵路北段、平漢鐵路、德石鐵路、北寧鐵路以及其他主要公路均被切斷,井陘煤礦受到嚴重破壞,並殲日偽軍7600余人,基本達到了作戰的預期目的。
戰役第二階段從9月22日開始,根據八路軍總部9月16日作戰命令,主要是擴大第一階段戰果。基本作戰方針為:繼續破壞敵人交通,摧毀交通線兩側和深入根據地的某些日軍據點,以攻堅戰作為主要作戰形式。 主要攻擊目標是:晉察冀軍區為淶(源)靈(丘)地區;第129師為榆(社)遼(縣)地區;第120師為同蒲路寧武至軒崗段;冀中和冀南部隊為滄(州)石(家莊)路、德(州)石(家莊)路和邯(鄲)濟(寧)路。
在此期間,晉察冀軍區集中2萬餘兵力,于9月22日至10日發起淶(源)靈(丘)戰役,殲滅日偽軍1600余人。晉察冀軍區所屬冀中部隊集中8500余人,于10月1日至20日舉行任(丘)河(間)大(城)肅(寧)戰役,攻克據點29處,破壞公路150公里。第129師以第385、第386旅全部和決死隊第一縱隊的兩個團,于9月23至29日發起榆(社)遼(縣)戰役,共殲滅日偽軍1000余人,收復榆社縣城。第129師所屬冀南軍區以12個團兵力,對正在修建中的德石鐵路和邯濟鐵路進行破擊,殲滅日偽軍1700余人。第120師部隊配合淶靈、榆遼地區作戰,對同蒲鐵路北段進行新的破擊,再度斷絕了該線交通。
自10月6日起,戰役進入第三階段,由破襲戰轉入反“掃蕩 ”作戰。日軍為扭轉不利態勢,調集重兵,對華北各抗日根據地進行報復“掃蕩 ”。八路軍總部及時下達反“掃蕩 ”作戰計劃,要求各部隊堅決消滅一兩路進攻之敵。在晉東南地區,從10月6日起,日軍糾集萬餘人“掃蕩 ”太行根據地,企圖包圍消滅第129師主力及八路軍總部機關。第129師先後在張家溝、關家垴等地重創日軍,迫敵于11月14日撤退。11月17日,日軍又出去7000余人“掃蕩 ”太岳根據地,第129師主力跳出合圍圈,在沁河兩岸尋機打擊日軍,殲滅日軍300余人,迫其于12月5日返回據點。在晉察冀地區,10月13日,日軍糾集1萬多人,對平西(今北京西)抗日根據地進行“掃蕩 ”。11月9日,日軍又集中萬餘人“掃蕩 ”北嶽根據地,並佔領晉察冀軍區領導機關所在地阜平。平西和北嶽兩區部隊採取內外線結合的辦法,打擊進犯日軍,迫敵于11月25日撤退。隨後,晉察冀軍區部隊繼續向侵佔阜平等地的日軍發動進攻,殲其500余人,並於次年1月1日收復該城。
在晉西北地區,從12月14日起,日軍調集2萬多人,以興(縣)臨(縣)和岢(嵐)靜(樂)地區為重點,實行全區性的大“掃蕩 ”。第120師一面以部分兵力與民兵開展遊擊戰,一面集中主力破擊日軍後方交通線,攻擊敵修路隊和運輸隊,殲滅日偽軍2800余人,迫敵于1941年1月下旬退回原駐地。
百團大戰是抗日戰爭中八路軍在華北地區發動的一次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帶有戰略性的進攻戰役。在歷時5個多月裏,八路軍在地方武裝和廣大群眾的配合下,共作戰1824次,攻克據點293處,破壞鐵路474公里、公路1502公里,斃傷俘日偽軍5.08萬人。自己傷亡1.7萬餘人。百團大戰沉重打擊了日軍的“囚籠政策 ”,擊中了它的痛處,日華北方面軍哀稱此役為“挖心戰 ”,並將每年8月20日定為“挖心戰 ”紀念日。百團大戰將大量日軍牽制在華北敵後戰場,減輕了日軍對國民黨正面戰場的壓力,對國民黨當局的投降妥協傾向起了抑製作用。不僅如此,百團大戰還策應了西歐戰場的抗德戰爭,遲滯了日軍南進步伐,為英美對日備戰贏得了時間。同時,也提高了中國共産黨和八路軍的國際聲譽。百團大戰在中國抗日戰爭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