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禁飛區建立以來國際上反制裁、反禁飛鬥爭
08月09日 09:27

    2001年2月16日晚上,美國和英國出動了24架戰鬥機,對巴格達附近的5處伊拉克軍事目標進行了轟炸。這是近幾年來規模最大的一次空襲行動。據伊拉克媒體報道,空襲摧毀了伊防空指揮中心的通訊設施,並造成2人死亡,20多人受傷。這是自1998年底以來美英首次在“禁飛區”以外的地方打擊伊拉克的目標,也是由上任不到1個月的美國新總統布什親自下令實施的第一次軍事行動。

    美英兩國對伊拉克的轟炸本已不是新聞。1991年海灣戰爭結束以後,美、英、法三國在伊拉克北部北緯36度線以北上空設立了“安全區”,在伊南部北緯32度線以南設立了“禁飛區”。1998年底,法國空軍停止參加在“禁飛區”內執行巡邏任務。但十年來,美英一直以銷毀伊拉克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為名對伊軍事和民用設施進行轟炸,造成伊拉克大量的人員和財産損失。自1998年12月對伊實施代號為“沙漠之狐”的大規模空中打擊以來,美英已經出動了2.7萬架次的戰鬥機轟炸伊目標,共造成300多人死亡,近千人受傷,財産損失不計其數。

    近年來國際上反制裁、反禁飛的呼聲日漸高漲,長達10年的制裁給伊拉克人民造成了嚴重的人道主義災難。制裁已使伊遭受的經濟損失超過1400億美元,150多萬伊拉克人因缺醫少藥和營養不良而喪生。伊拉克為打破禁錮進行了不懈的努力。去年開始,伊反制裁、反禁飛的鬥爭取得了實質性的進展。去年8月10日,委內瑞拉總統查韋斯頂住美國的壓力,毅然訪問巴格達,從而成為自1991年海灣戰爭結束以來首位訪伊的外國元首。此後,先後到達伊拉克訪問的外國領導人有:伊朗外長哈拉齊,約旦首相拉吉卜,俄羅斯外長伊萬諾夫,中國國務委員司馬義艾買提和越南副總理阮功丹等。

    為了加強與伊拉克在經濟、技術和科技等領域的合作關係,一些國家與伊拉克簽署了各種合作協議。印度和伊拉克簽定了一項“石油換小麥”長期協議。今年1月18日,埃及和伊拉克簽署了一項自由貿易協議。這是阿拉伯國家之間簽署的第一個自由貿易協議。2月7日,伊拉克與約旦簽署了自由貿易區協議草案。韓國一個由官方和民間人士組成的23人經濟代表團也前往伊拉克,同伊拉克政府協商兩國的經濟合作問題,特別是參與聯合國的“石油換食品”的有關項目。

    去年5月9日,伊副總理阿齊茲在一次國際會議上呼籲世界各航空公司恢復飛往伊拉克的航班。5月17日,伊拉克重新開放關閉了10年之久的薩達姆國際機場,一架俄羅斯客機和一架德國飛機先後抵達該機場。隨後,又有印度、法國、約旦,突尼斯,阿爾及利亞、也門、摩洛哥、阿聯酋、敘利亞、土耳其和埃及等國的飛機降落在薩達姆國際機場。11月5日伊拉克又恢復了停飛長達10年之久的從首都巴格達到摩蘇爾和巴士拉的國內航線。此外,伊拉克恢復了與敘利亞中斷了18年的客運列車運行,還先後與4個海灣阿拉伯國家正式恢復了外交關係。(新華社記者郭凱光)


    
    

責編:趙國臣 來源:新華網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