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電視指南 |  新聞頻道 |  財經頻道 |  文娛頻道 |  體育頻道 |  生活頻道 |  國家地理 |  西部頻道 |  廣告頻道

    



我國探月計劃分四步走 太空機器人將先登月


  2002年10月,在美國休斯敦召開的第二屆國際空間大會大會上,群英薈萃。與會的儘是世界各國頂尖的航空航天專家,並且不乏可以對一個國家未來的太空規劃作出決策的領軍人物。

  10年前的第一屆國際空間大會,對過去10年間全世界航空航天研究活動的主要方向和 格局産生了舉足輕重的影響。而這次第二屆空間大會因為召開于21世紀之初,從而更帶上了“創世紀”的色彩,其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

  與10年前的空間大會不同的是,此次大會議題更為多元。實用性和商業化成為許多與會者的關心所在,特別是,在這樣一次政治色彩趨淡的會議上,多年以前被湮沒的許多計劃被重提,並且被賦予了嶄新的意義。

  其中,包括了一度被視為是“一個奢侈的夢想”的重返月球計劃。

  60年代,月球曾是人類所有夢想的核心。

  那是震撼世界的一刻。1969 年7月20日至21日夜,美國“阿波羅”號宇航員阿姆斯特朗踏上了月球,將人類的第一步深深烙印在了月球上。隨後,“阿波羅”航天器又先後5次將人類送上月球,並帶回了月球的岩石標本。“阿波羅”和以阿姆斯特朗為首的登月宇航員們,成為那個時代的英雄;月亮,成為人類心中不滅的明星。

  然而,慢慢地,熱情不再。因為,以“阿波羅”為代表的探月計劃開始被“登月騙局”的質疑糾纏著;因為,當人類登上月球的夢想成為現實之後,人們意識到探月耗資太大、效率太低、探測水平不高,亟待新的思路、新的技術與新的方式,人們對探索月球漸漸冷落。

  1972 年以後,“阿波羅”計劃宣告停止。此後,再也沒有人在月球上激起塵煙。1976 年,蘇聯的登月艙最後一次帶回月球上的岩石。此後近20年的時間裏,地球再也沒有向月球發送過探測器。

  這個因人類的造訪而紅極一時的月球,終歸於沉寂。

  或許是因為這個原因,當重返月球的計劃在本次空間大會上高調提出時,許多媒體都將其喻為數十年後的一個180 度大轉彎。

  但,事實並非如此。

  科研工作者的寂寞的努力,告訴我們另一個真實。在人類挑戰火星的嘗試中,月球並未被真正遺忘,而且,研究月球有了更有價值的科學數據,人類定居月球的設想也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富現實意義。

  今天,科學發現和科技進步改變了人類的處境,也重燃了一度被冷落的探月熱情。1994 年,美國發射了無論在技術上還是在科學研究上都具有更高水平的“克萊門汀”號環月探測器,不但開始了全月面元素的分佈與含量的探測,並意外發現了月球南極區有水存在的信號,從而掀起了新一輪的探月高潮。

  月球遠未向我們揭示它的秘密。解密,唯一的方法是向月球發射探測器。今天,我們的探測器比30年前要先進得多。月球探測者協會主席貝爾納.富萬説:“‘阿波羅’上的計算機,其運算能力只相當於現在的袖珍計算器。而用現在的微型攝像機和儀器,我們能夠得到比當年的黑白照片所提供的信息還要準確得多、豐富得多的數據。”

  幾年來,富萬和他的協會成員們,試圖使人們接受這樣一個想法:人類可以到月球上定居。去年,該協會在巴黎召開了第一次會議,歐洲航天局的好幾位負責人出席該會。他們深入探討了在月球上建立居民區的最佳方案,甚至還制定了一個時間表。

  新的夢想,啟動新的努力。美國將在2010 年前在地球和月球之間,建立一個綜合基地,作為登陸火星和其他太陽星體的跳板。對歐洲航天局來説,探月是尋找可居住星球這一長遠計劃的一部分,這個計劃被命名為“曙光”計劃;俄羅斯已將月球資源開採列入未來計劃;還有日本、印度等國家也都制定了探月計劃。隨著空間應用需求的日益加大、載人航天等主要空間技術的不斷成熟,月球已經成為世界各國21世紀深空探測的首要目標。各國醞釀在最近20至30年內聯合建立永久性月球基地,開發和利用月球,為人類的可持續發展服務。

  顯然,從各國的月球探測計劃以及相應的科學目標可以看到,未來月球探測與研究的走向必將是朝著如何利用月球豐富的能源、礦産資源以及獨特的環境資源方向發展:1、月球能源的全球分佈與利用方案研究;2、月球礦産資源的全球分佈和利用方案研究;3、月球特殊空間環境資源(超高真空、無大氣活動、無磁場、地質構造穩定、弱重力、無污染)的開發利用;4、建立月球基地的優選位置、建設方案與實施研究。

  重返月球,大勢所趨。在世界各國投身新一輪探月熱潮的鄭重準備和科學理想間,看似被冷落了數十年的探月,踏實而低調地走過了一個全新理解與蓬勃發展的階段。在各國的探測目標裏,人們看到了一個真實的月球、看到了一個與人類未來生命息息相關的月球。

  當世界討論到登月問題時,中國發出了響亮的聲音。“或許下一個漫步月球的將是中國人”,英國《經濟學家》在不久前的一篇報道中這樣説。“神舟三號”成功發射以來,中國的空間計劃再次成為世界關注的焦點——2010年,是中國官方正式對外公佈的向月球發射飛船的時間。

  我國探月,計劃四步走

  “一切已是整裝待發。我們堅信,不久的將來,鮮艷的五星紅旗同樣會插在離我們38萬公里遠的月球上。”中國探月計劃首席科學家歐陽自遠和他的志同道合者,信心十足。

  這位中國科學院院士經常利用各種機會,向決策者和公眾闡述月球探測的重要性。今天,月球探測已是一個國家空間技術高度發展的重要標誌,也是各國探尋太空商機最重要的目標之一。1984年,聯合國通過了《指導各國在月球和其他天體上活動的協定》,規定月球及其自然資源是人類共同財産,任何國家、團體和個人不得據為己有。月球的探測、開發與利用是沒有政治邊界的,誰先到達,誰先佔有;誰先開發,誰先利用。

  歐陽院士認為太空競爭是永遠存在的,現在的問題在於如何充分開發利用月球,先利用先得益。所以開發月球中國不能旁觀。我國只有在探測方面有所作為,才能在開發月球、分享空間權益上有更大發言權。

  整個航天技術分為三大領域:衛星應用、載人航天和深空探測。我國在前兩項已經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深空探測現在還未正式起步,而開展月球探測將是我們實現深空探測零的突破的最佳選擇,不光能改變我國深空探測的落後局面,而且它對我國經濟與高新技術的發展將起到積極的推動和促進作用。它能使我國早日成為在空間活動方面具有強大競爭力的國家,從而提高我國的綜合實力。

  畢竟,深空探測,是一種難以抵禦的誘惑。空間技術的發展,又大大激發了中國人對太空的無限遐想和探索太空的無限激情。今年5月,在北京舉行的國家科技周學術報告會上,歐陽院士的一句話,令人振奮:中國將在2010 年之前,完成首次月球探測計劃。

  這個初步的探月計劃,令不少人油然而生登月的遐思。確實,自從“神舟三號”成功發射以後,中國是否打算實現載人登月,成了人們感興趣的重要話題,不斷激發著豐富的聯想。

  歐陽院士的宣告,卻是實實在在的。因為“中國開展月球探測已經不再是一個夢,而是具備了實實在在的能力。”1962年始,我國學者就開始了對“月球軌道”和“阿波羅”等月球系列探測器進行跟蹤性與綜合性研究,積累了相當的研究基礎;在工程技術方面,我國現有的運載火箭與發射場能適應發射月球探測器的基本要求;月球探測器的各分系統大部分可繼承已有的研製成果;我國現有的地球測控網完全能完成月球探測、遙測、遙控……所有這些,為中國圓夢探月提供了必要的基礎設施。

  中國到月球上去做什麼?這是首先要解決的問題。重復別人,立意不高;想出新招,才有所為。專家們認為“中國的探月不會重復別人的工作,雖然我們起步很晚,但起點很高”。時隔幾十年後,人們對月球的認識不同了,研究思路也不同了。對月球上很多資源、能源、特殊環境的研究,不光是科學問題了,還提升到了開發利用的高度。在這個背景下,中國探月必經之路是:先全面了解,再建立基地,繼而開發利用。基於此,我國政府于2000 年11月發表的中國航天白皮書,初步確立月球探測的目標,同時提出選擇月球探測的目標必須突出特色,既要填補中國在月球探測領域的空白,也要為人類建立月球基地增添新的科學依據……

  據歐陽院士透露,我國實施月球探測計劃,將分四個階段來實現。第一步是研製和發射月球軌道器、軟著陸月球登陸器和月球車。第二步實現取樣返回。第三步實施載人登月計劃。第四步的任務是人類在月球上定居。

  對於所設想的這個首次探月計劃,歐陽自遠預計花費約10億元人民幣,這大大低於人們的想像。他對預算有個形象的比方:第一期工程的費用,相當於修三公里地鐵的錢。地鐵每公里造價4億到6億元不等。有一個例子,美國1998 年有一次很成功的探測,花了6200萬美元,相當於5億元人民幣。我們經驗上差點,10億元左右應該沒問題。這些費用包括了衛星、火箭的測探、發射、運行、地面接收和科學研究等等全盤的工作費用。

  與已知的預算相比,月球的資源對人類的價值卻是驚人的,超乎想像。月球上,寶貴的資源俯拾即是,如月球地圖上藍色的部分叫玄武岩,裏面鈦鐵礦的體積佔25%,鈦大概有100萬億噸以上;鐵也很多,將來月球村還可直接用這種石頭生産水、液氧燃料等。還有,地球上稀缺的鈾、釷、稀土等,在月球上很充足。

  顯然,開發月球,中國不再旁觀。一方面,登陸月球的夢想,讓不少中國人心馳神往;另一方面,中國空間技術的發展,也使人激情澎湃。有了詳實的首次探月計劃,有著國際合作的探月思路,中國探月,腳步越來越近!

  中國登月機器人,不再霧裏看花

  某種意義上,為中國實現登月夢想的“第一人”,將是正在研製的中國登月機器人。

  隨著“神舟四號”年底發射日期的初步確定、中國載人航天夢想實現日期的逐漸臨近,人們對中國人邁向月球的探路先鋒——登月機器人,倍加關注。

  “月球機器人的研製我們一直在進行,而且是比較秘密的。”作為我國研製月球機器人的領軍人物,清華大學的專家教授們為此付出了很多的心血。儘管,有些情況和數據尚不能公開,但《北京娛樂信報》記者日前通過對清華大學有關專家的專訪,某種程度上為世人揭開了我國“登月第一人”的神秘面紗——

  月球機器人實為月球車

  清華大學計算機系副教授朱紀洪建議大家首先從概念上了解月球機器人。

  據他介紹,月球機器人又可以稱作月球車,就是對月球進行考察、分析、取樣的專用車輛,分為無人遙控和有人駕駛兩種。我國研究的重點主要在無人遙控上面,主要任務是:從遙感數據驗證天文學推理的各種科學理論與事實,對特定地區進行探測,判斷月球上的水溫、火山、峽谷、月球表面生成與進化過程,對月球表面的太陽輻射線、太陽風、隕石等的活動情況進行探測,對月球上的岩石進行全面的調查與分析,對月球上所有區域的資源數據進行收集,為建立天文臺做地盤的調查,做各種元素的加熱實驗及氦—3的抽樣實驗。

  六個輪子做到“如履平地”

  1998年,我國有關方面通過了由清華大學&&的“月球探測機器人總體方案設計及關鍵技術分解”的立項研究,揭開了我國月球車研究的序幕。

  專家們強調,月球機器人的設計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其研究涉及到許多學科和領域。那麼,清華大學現在研製的月球車究竟是什麼模樣呢?朱紀洪副教授大致描述説:由於月球表面崎嶇不平,所以正在設計中的月球車採用了6個輪子,其中每側的兩個輪子通過兩個搖臂與另一個輪子相連,車尾還有一個搖臂用來減輕車身的起伏。月球車每個輪子裏都裝有一台發動機,採用自備電池和太陽能電池供電,每個輪子都可單獨啟動,這套獨特的驅動系統能確保月球車在月球上輕鬆越過18厘米高的障礙,而車身沒有大的起伏,真正做到在月球上“如履平地”。此外,月球車前部還裝有一排4個探照燈,頂部裝有一台三維立體攝像機,這臺有三個攝像頭的攝像機具有全新攝影功能,並能將照片傳回地面控制中心。

  “就目前的研究情況看,我們的月球車還無法適應月球上的環境。而且據我所知,目前國內有好幾家科研院所都在設計未來的月球車,而我們設計的是其中一個方案,中國月球車的最終方案還沒有最後確定。”朱副教授説道。

  派機器人首先登月

  有消息稱,中國首先登上月球的將是模樣怪異的機器人而不是人。這則消息在太空機器人專家、清華大學計算機系副主任孫增圻教授那裏得到了證實。

  孫教授説:“月球探測是一個國家空間技術高度發展的重要標誌,而太空機器人將在中國人登上月球前承擔主要探測任務,並將在衛星維修、太空科學試驗等活動中發揮重要作用。”有專家認為,在太空,宇航員是極其昂貴的資源,用機器人代替宇航員的某些工作將更加安全、經濟。

  此外,北京成立了第一個太空機器人的專門研究機構——國家高技術航天領域空間機器人工程研究中心。中心常務副主任梁斌説:“中國太空機器人研究在許多關鍵技術方面已取得突破性進展,一旦需要太空機器人上天,會很快實施。”梁斌説,與地面機器人相比,太空機器人必須更加智慧化,有更強的自主能力,具有抵抗輻射等各种太空特性。

  回收不經濟永久留月球

  據專家透露,經過8年的研究,太空機器人專家研究小組已在某大學實驗室建成了模擬“機器人遙控操作系統”,系統模擬了科學家在地面操作太空機器人的行動。當科學家在房間內轉動操作把手,屏幕上模擬的太空機器人會照著操作人員的指揮運動,隔幾秒鐘後,另一個房間兩隻真正的機器人手臂會發生同樣的操作。之所以需要兩隻手臂,是因機器人在太空工作時,有時需要用一隻手臂抓緊物體來穩定身體。

  據了解,登月機器人將以火箭發射形式升空,發射時呈蜷縮狀,以避免加速度可能造成的損壞。月球機器人將用於考察太空人未來的登陸地點、科學家感興趣的區域,以及放置儀器、收集樣本和傳送視頻圖像等。採集到的岩石樣品用返回艙送回。因為回收不經濟,機器人可能要永久留在月球上。

- 返回 -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
地址:中國北京復興路11號(100859)
站長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議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顏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瀏覽器和中文大字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