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人體的某一器官出現病變導致功能衰竭,威脅到人的生命時,植入健康的器官代替原有的器官成為現代醫學延長生命的重要手段。器官移植被列入20世紀人類醫學三大進步之一。每年數以萬計的病人在器官移植後得以生存,腎移植的10年生存率已經超過60%,心、肝、肺移植的5年生存率也已經達到50%以上,前景非常可觀。
人類久遠的夢想
用移植器官治療臟器疾病,是人類久遠的夢想。在《列子》中就有神醫扁鵲為人換心臟以治療疾病的故事。在文藝復興時期,歐洲有想象移植肢體的油畫,16世紀有牙齒移植的記載,18世紀開始出現學者做器官移植的動物實驗。
通過一個世紀的奮鬥,現在人類終於將器官移植的理想變為現實。被譽為“21世紀醫學之巔”的器官移植已經成為治療臟器衰竭的主要手段。目前全世界已有50余萬例腎移植患者,1萬餘例肝移植,幾千例心肺移植,1000余例胰腎聯合移植,小腸移植目前也有開展。數十萬名身患不治之症的患者通過接受器官移植手術獲得了第二次生命,他們過著與正常人一樣的生活,生兒育女,心理健康。
器官移植的基礎理論也有飛速提高,20世紀,1/3的諾貝爾醫學獎與器官移植有關。目前專家研究最多的是免疫耐受的課題,即對移植的特異供體不排斥,但對其它細菌有排斥。這樣既解決了免疫排斥,又不降低人體免疫力,近期可能會有所突破。
器官移植的障礙——供體缺乏
目前最大的困難是供體缺乏,很多人在等待中死亡。實際上,器官移植一起步,專家就在探索各種可能用於移植的器官來源。甚至,器官來源的多少和類型決定了一個國家臨床器官移植發展的水平。有資料顯示,供體與等待器官移植的受體的比例是1:10。有幾萬、十幾萬的病人在等待器官移植。目前西方國家大多通過了腦死亡法。即把腦反射信號消失作為人死亡的標誌。這大大增加了器官移植的來源。而且西方國家宣傳廣泛,願意在死後捐獻器官的人越來越多,通過備案,在突然事件發生後,捐獻的器官會迅速移植到病人身上。
腦死亡與我國傳統觀念相悖,我國是以呼吸、心跳停止作為死亡標誌的。管德林教授説,在大腦反射消失的情況下,可以維持人的呼吸,而人的心臟、血壓甚至是正常的,所以至今我國沒有通過腦死亡法。這無疑大大減少了供體的來源。加之我國宣傳不夠,願意在死後捐獻器官的人不多,所以大力開展親屬移植在我國是解決供體緊張的可行方法。
器官移植的新方向——組織工程學
有專家説,組織工程學的興起標誌著醫學將走出器官移植的範疇,步入製造組織和器官的新時代。“將來醫院會像一個人體配件工廠一樣,為患者更換組織和器官。”
組織工程學是一門新興的交叉學科,它是在體外培養、擴增正常組織細胞,然後吸附於生物材料上,形成細胞與生物材料的複合物,再把複合物植入病損的器官部位,在生物材料被降解吸收的過程中,細胞形成新的相應組織和器官。它無疑是大有希望的供體來源。
然而組織工程學有幾個難題亟待解決。諸如如何獲得可靠的細胞來源、尋找適合的易降解的生物材料、構建大體積組織或器官的血運問題、完善體外培養系統等。目前科學家已經造出了一部分人造組織和器官,而且正在逐步商品化,比如人造的皮膚、軟骨、國外的人造膀胱等。有關專家告訴記者,雖然組織工程學是個新興的學科,但前景廣闊,而且相關學科發展很快,更促進了該學科的飛速發展。相信科研成果會不斷涌現。
無論是同種器官移植、異種器官移植還是利用幹細胞技術、組織工程學技術移植器官,都有倫理學的爭論。最近關於幹細胞倫理學上的爭論恐怕是最多的。如果允許克隆人類胚胎用於治療研究,那麼技術上距離克隆器官、克隆人的日子也就不遙遠了。
器官移植大事記
18世紀,開始有學者做組織或器官移植的動物實驗。
1902年,用套接血管法施行自體、同種和異種的腎移植。
1902-1912年,有學者首次用血管縫合法施行整個器官移植的動物實驗。這個時期傑出的一位被公認為創立了真正的現代血管吻合法。
1936年,俄國科學家首次為尿毒症患者移植腎。但是由於對免疫排斥反應一無所知而未使用任何免疫抑制措施,因此存活期短。
1954年,移植醫學史上首次獲得長期有功能存活的病例——同卵雙生兄弟間的腎移植成功。
1959年,美國和法國科學家各自第一次在異卵雙生同胞間施行了腎移植,兩例受者均接受全身照射作為免疫抑制,腎移植獲得了長期有功能存活。
1962年,美國科學家施行同種腎移植,改用免疫抑制藥物,首次獲得長期存活。這幾例手術的成功,標誌著現代器官移植時期的實際開始,人類長期嚮往的器官移植療法終於實現。
60年代,陸續開展了人類各種同種器官移植,包括肝、肺、脾、胰腺、心臟、小腸、胰島等移植。
1968年,美國通過腦死亡的哈佛標準,在法律上保證在心跳著的屍體上切取器官,促進了臨床外科器官移植的穩步發展。
70年代,移植數逐年增加。
1978年,新一代免疫抑製劑環孢素問世,使臨床同種移植的療效獲得迅速提高。
90年代以後,移植學出現突破性進展。存活率、移植數字、開展器官移植的單位大幅增長,使器官移植日益成為常規手術。我國器官移植外科的發展50年代,我國嘗試做各種動物的同種移植手術術式的探索。
1972年,中山醫學院(現中山醫科大學)的親屬供腎移植手術,存活超過1年。
1981年,全國統計腎移植數達800例、肝移植54例、甲狀腺移植25例、心移植3例、肺移植2例、骨髓移植3例。諾貝爾獎與器官移植自1912年AlexusCarrel獲諾貝爾獎,到1996年Doherty和Zinkernagel獲諾貝爾獎,這84年中有20位諾貝爾獎得主的研究和貢獻直接與器官移植發展有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