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在看病求醫時,往往會因為那些有名的大醫院大都集中在市中心區而感到不便。因此,怎麼才能讓居住在不同區域的市民都能在家門口享受到多層次、多樣化的醫療服務?這個問題已成為市政府要著力推動的一項工作。上海市政府2002年8月28日召開的實施區域衛生規劃工作會議提出,上海將以區域為範圍,進一步優化衛生資源的配置,努力為市民提供公平、可及和有效的醫療衛生服務。
上海市副市長楊曉渡在會上強調,上海要充分考慮醫療機構的服務半徑,充分體現基本醫療服務的可及性。還要通過政府調控與市場配置手段的有機結合,使非營利性和營利性醫療機構各顯其效。
根據正在制定的上海市區域衛生規劃,上海將進一步優化醫療機構的設置和佈局:其中包括適度調整三級醫院佈局,如將仁濟醫院東遷浦東新區、曙光醫院遷建浦東張江地區、第一人民醫院分期遷往松江新城、兒科醫院搬至閔行區、同時,還要改建市精神衛生中心、新建上海康復醫療中心等;,《規劃》還要求重點加強二級甲等綜合性醫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建設,使之逐步成為各個區域的衛生中心;為數不少的二級乙等醫院和部分企業醫院也將通過關、停、並、轉,成為社區衛生中心和老年護理、康復醫院;此外,全市的急救網點也將增加到40個,服務半徑將從目前的11公里縮小到7公里,平均反應時間由 10分鐘縮短到6-8分鐘。《規劃》還提出,要在今後八年內,逐步增加營利性醫療機構的床位數,在淘汰低學歷醫生的同時,逐步提高臨床一線護士的數量,使病床床位和護士的比例、醫生和護士的比例更趨合理。政府部門相信,通過上述《規劃》內容的實施,上海將基本做到醫療衛生服務供需平衡、甚至供略大於需,最終成為亞洲一流的醫療中心城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