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電視指南 |  新聞頻道 |  財經頻道 |  文娛頻道 |  體育頻道 |  生活頻道 |  國家地理 |  西部頻道 |  廣告頻道

121-世界愛滋病日     AIDS-關注探討     中國-改革發展     世界-突破疑難         



社會醫療保障制度:讓上海人看病買藥放心順心


  持一張印有本人照片的社會保障卡,上海城鎮職工就可以在全市 900多家定點醫療機構和藥店中任選一家看病買藥。社保卡中存有本人和用人單位逐月積累的個人賬戶資金,醫院或藥店就用社保卡進行網上結算;一旦醫療費用超過規定的自負數額,全市統籌的醫療保險基金就將開始承擔患者大部分的醫療費用……

  從新世紀第一天上海正式啟動這項社會醫療保障制度,到目前全市已有690萬人加入了這個全新的醫療保障體系,實現了國企、機關事業單位、外資、私企和個體工商戶等城鎮職工的全覆蓋。它宣告上海在全國率先告別實施了50年的傳統公費、勞保醫療制度,成功地邁向更加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更能體現社會公平的新型的社會基本醫療保險制度。

  “最後的福利”竟是“最後的桎梏”

  在新體制醞釀過程中,一種説法曾在幹部職工中盛行:勞保和公費醫療,這可是“最後的福利”了!憂慮、抵觸、恐慌的情緒,對新體制形成巨大的社會心理壓力。

  上海市委、市政府領導清楚地看到,相對養老保險和失業保險,醫療保險是整個社會保險體系中涉及面最廣、矛盾容易激化的一項改革,事關人民群眾的切身利害,必須通過深入細緻的思想工作,向全體幹部職工講清為什麼非改不可的理由。

  事實上,傳統的醫療體制早已到了難以為繼的境地。三筆大賬和無數筆小賬讓越來越多的上海人看清了這個尖銳的現實:

  ———1979年到1999年間,上海職工醫療費用的年均增長率達到29%,大大超過國民生産總值年均9.5%的增幅,超越了社會生産力的發展水平;

  ——1999年,職工醫療費高達106億元,社會醫療費用成本已佔到社會工資總成本的19%。具體到一些困難企業,還要遠遠高於這個比例,“一人生大病,拖垮一個廠”的事例時有所聞;

  ——20世紀90年代後期,拖欠職工醫療費的數額呈幾何級數增長,到1999年,全市拖欠醫藥費接近20億元。一些國有老企業的職工到死都無法報銷墊付的醫藥費,不同單位間職工實際享有的醫療保障水平差距越來越大,對困難企業來説,醫療保障早已徒有虛名。

  傳統醫療體制的正面效應越來越捉襟見肘,而其負面效應越來越成為束縛上海改革發展的一大桎梏。在上海國有企業的幹部職工有一個“救生圈”的説法,企業轉制、人員流動常常因為勞保這個帶不走的“救生圈”而多了一重心理障礙;甚至有些幹部調到“三資”企業還情願回到國有企業,就是舍不下“終身有靠”的勞保關係。這個挂靠在單位的“救生圈”,圈住了作為生産力最活躍因素的人,造成了企業間事實上的不平等競爭。

  根據國務院《關於建立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的決定》,在上海市委的直接領導下,由市政府組織協調,組建了有醫保、衛生、醫藥、社保、財政、計劃、工會、民政等所有相關部門參加的醫保改革推進協調小組。整個醞釀階段,他們聽取不同層次、不同類型人群的意見,把改革的指導思想和具體方案解釋得淺顯易懂,讓每個不同的對象都知道自己該如何對號入座,讓“從單位保障到社會保障,從由國家或單位包下來到權利與義務相統一”的全新保障觀念,在幹部職工的思想上播種、紮根。

  編織一張“疏而不漏”的網

  作為共和國的老工業基地,上海恐怕是全國職工人數最多、情況最複雜的城市,同時又是醫療保障水平最高的地區之一。要達到社會醫療成本下降,基本醫療水平不下降的改革目標,方案的設計將是一個極其複雜而艱巨的系統工程。

  遵照上海市委“堅持開創性、堅韌性、操作性統一”的改革指導思想,醫改推進小組組織了一大批“精於計算”的高手,進行了長達數月的調研、測算和設計。2000年9月,經過反復徵求意見、數十次修改的《上海城鎮職工醫療保險制度改革方案》在上海市人大常委會獲得通過。

  總體方案加上配套文件,洋洋數十萬言,猶如一張“疏而不漏”的網。所謂“疏”,就是作為新機制的基本框架堅定不移,簡潔明了;而“不漏”,就是具體的標準和比例照顧到各種不同人群,使所有參保的社會成員公平地享有基本醫療保障。

  一個不容回避的現實是,醫改當年全市退休職工已經是一個230萬人的龐大群體,這批人對醫療服務的需求最多,而個人的積累和支付能力最弱。在考慮個人分擔機制時,必須尊重歷史。因此,上海醫改方案的第一個原則,就是分別老、中、青三個不同年齡段制定不同的自負標準和比例,年齡越大自負比例越低。如一般門急診,老人“自負段”為280元,新人則是1400元,即讓最脆弱的人群減少震動,讓所有參保人員增強風險意識。

  除了230萬“老人”以外,上海還有相當一批低收入和過渡性人群,包括當時滯留在再就業中心、非正規就業和“ 協保”人員共計80萬人左右,他們不能享受比較優越的醫療待遇,還要以較低的收入維持著“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重負。對於這批人,《方案》細化了數十個不同群體的醫保政策,將他們全部納入基本醫療保險體系。

  醫保改革中,需要給予特別關注的是大病、重病人群。他們雖然人數不多,但卻是醫改中最敏感的一環。除了享受同等的基本醫療保障以外,給他們以安全感的還有一個雙層醫療救助網:一層是各級工會組織的職工互助保障計劃,一層是民政系統組織實施的醫療救助。一年多來,這兩層醫療保障網已使3萬多人次的大病重病患者獲得不同程度的救助。全市730萬人次參加的職工互助醫療保險,每人次每年交數十元,全市每年可籌集3億元資金,患特種重病的救助一次可至1萬元,住院和退休職工最高可獲得4萬元!

  按照這個詳盡的設計藍圖,一個由社會基本保險—地方補充保險—職工互助保險—商業保險—民政和慈善機構的醫療救助等多層次全社會的醫療保險體系,正在把單位所有制的“救生圈”,逐步變成惠及全體職工的“救生網”。

  “平穩過渡就是成功”

  上海市委、市政府領導在充分估計醫保改革的難度和對人們的心理衝擊後指出:“新舊體制能平穩過渡就是成功!” 一年半過去了,上海的醫保改革沒有引起大的社會震蕩,改革的初期目標基本達到。

  新體制的順利誕生,一個重要的先決條件,是清償企業拖欠的醫療費。上海市委、市政府採取了快刀斬亂麻的果斷措施,嚴格規定,在完成清欠計劃進度前,企業領導幹部不能出國,不準購買汽車和住房,不安排非生産性的消費支出;並確定了5條籌資清欠的措施和途徑,企業、上級主管部門和企業所在地區,都有各自的責任。政府的強力推動和企業對斬斷舊繩索投身新機制的嚮往,使清欠工作非常順利,僅一年時間,便全部歸還拖欠的18.4億元醫療款,企業拖欠職工醫療費的現象成為歷史。

  畢竟是結束沿用了50年的公費勞保體制,心理震蕩仍然在所難免。就在改革正式實施前數十天,各大醫院就診量猛增,一時人滿為患。為了穩定群眾心理,維護醫保改革的大局,各大醫院和醫護人員超負荷運轉,切實滿足就醫群眾的要求,同時主動為門診病人進行醫改政策的諮詢。在醫改出臺以後,衛生系統又降低部分醫療項目價格,將180家醫院定點為醫療救助單位,對特困病人免收掛號費和診療費。

  新體制平穩出臺和一系列階段性成果令人欣慰。根據市醫療保險局的統計,2001年有78.46%的在職職工和近一半的退休人員個人賬戶結余,成為來年的醫療積累;廣大職工的基本醫療獲得了制度性保證,職工不再因單位的經濟狀況壓抑正當的醫療需求。

  2001年,在職職工住院比上年增加了3.16萬人次,退休人員住院增加了10.11萬人次;醫療保險14%的籌資比例,使企事業單位的實際負擔下降了5%。加上個人自負部分,社會醫療總成本仍然有所下降。而優化、有效的運行機制,多方救助的介入,使全社會有限的醫療資源保障了職工最需要的基本醫療。在城鄉調查隊最近的一次抽樣調查中,上海的醫改實踐獲得了87%的支持率……

  在取得顯著成績的同時,上海醫保改革的設計和操作者清醒地看到,一年多的實踐僅僅是建立了一個制度框架,完善方案和深化改革的道路還十分漫長:減少浪費、控制醫療費用支出和提高醫療服務質量之間,還存在著迫切需要解決的矛盾,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和困難群體的托底救助還剛剛破題,基本醫療保險服務的內容也有待進一步規範……

  上海,正在一個新的起點上,向更加公平、有效的社會醫療保障體制大步邁進。

- 返回 -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
地址:中國北京復興路11號(100859)
站長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議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顏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瀏覽器和中文大字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