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電視指南 |  新聞頻道 |  財經頻道 |  文娛頻道 |  體育頻道 |  生活頻道 |  國家地理 |  西部頻道 |  廣告頻道

121-世界愛滋病日     AIDS-關注探討     中國-改革發展     世界-突破疑難         



關注輸血安全:凈化流動的生命


  輸血是一柄“雙刃劍”

  2001年10月15日,8歲的女孩張夏青隨父親從家鄉來北京尋求幫助。因為小夏青在發燒長達50天后,身上開始起皰疹。先後到縣人民醫院和省皮膚性病防治研究所檢驗,結果為HIVAb陽性(初篩),醫生建議做確證試驗的結論。

  她那30多歲就已雙鬢漸白的父親説,小夏青被感染上HIV病毒,很可能與6年前的一場大病有關。1995年的一天中午,兩歲多的小夏青突然肚子疼,送到縣某醫院,經檢查是腸壞死。醫生説小孩需要輸血,就從一個與小夏青血型相同的獻血者身上抽了100毫升血。小夏青的命算是保住了,但此後的3年裏,她時常出現發燒症狀,免疫力越來越差。1999年年底,小夏青出現血小板減少症,由於失血過多,接連休克,又輸了3次血才把小夏青從死亡線上拉回來。發燒、腹瀉、血小板減少……煎熬著這個幼小的生命,侵擾著她本應快樂的童年,也耗盡了她貧困家庭的積蓄……

  這是一個聽了令人感傷的故事。自從1900年奧地利維也納大學生理學家卡爾蘭德斯坦納發現人類的紅細胞的抗體分為A、B、O、AB四個類型,成功地打開了輸血的大門後,輸血救治了無數人的生命。但是,輸血同時又是一柄“雙刃劍”,當受血者輸入的是攜帶有病毒、寄生蟲等不健康的血液時,救命的鮮血就變成了害人的“禍水”。無辜的小夏青就是成千上萬感染者中的一個。

  全球都在關注血液安全

  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每年全世界只有約20%至80%的衛生系統能夠提供安全和充足的血液。超過一半國家沒有對獻血者獻出的血液進行徹底檢驗,導致很多人在接受輸血時感染了艾滋病、肝炎、瘧疾和梅毒等疾病。

  該組織估計,全球每年增加的560萬名艾滋病帶菌者中,有5%—10%是經由輸血或血液製品而感染的。而在非洲兒童和婦女中,這一比例高達20%—25%。即使像美國這樣高度發達的國家,也難逃不健康血液的威脅,輸血後肝炎、艾滋病的發生率達到7%至12%。

  有關專家介紹説,自1983年經輸血傳播艾滋病的案例首次被報道以來,許多發達和發展中國家都發生了類似事件。20世紀80年代中期,因未對血液進行艾滋病病毒抗體檢測,導致法國數千名受血者被感染,迄今絕大部分感染者已經死亡。因使用未經滅活的血小板第八因子,日本三成血友病病人感染上艾滋病。羅馬尼亞、美國、德國等也有類似情況發生。

  在一次研討會上,上海市血液中心副主任高峰指出,由於目前的檢測手段還不能完全保證血液安全,所以控制經輸血傳播疾病仍是全球性的課題。輸血的安全性已成為醫學界乃至全社會關注的熱點之一。中國正在遏止非法採供血我國的情況也很嚴峻。據中國醫學科學院的專家介紹,我國1985年首次發現的國內艾滋病患者,就是因為注射了攜帶HIV病毒的進口血液製品感染所致。

  衛生部艾滋病預防與控制中心的鄭錫文教授説,艾滋病傳播的三種途徑是性接觸、輸血或血製品和母嬰傳播,其中經血液傳播的危險性最大,感染機率最高。靜脈注射吸毒、輸血和不規範採血都會造成病毒通過血液傳播,但狹義的經血液傳播是指後兩種現象。

  他認為,應引起重視的是由不規範採血引起的艾滋病傳播,如採血設備未被徹底消毒,未做到一人一套。有些採血漿站將血漿作為生物製品原料,而將剩餘的血液成分混合,加入生理鹽水後返輸給獻血員,從而引起交叉感染。

  2001年8月23日,在國務院新聞辦舉行的記者招待會上,衛生部副部長殷大奎説,在中國,由於輸血或使用血液製品引起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迄今只有267例,但一些地區的非法採供血漿行為卻造成大量有償供漿者感染艾滋病病毒。衛生部提供的一份材料稱,為採集血漿用作生物製品原料,一些地下和非法採漿站大量採集和收購農民的血漿。由於不按標準操作規程採漿和進行艾滋病病毒抗體檢測,造成一些有償供漿者交叉感染,並導致艾滋病疫情在部分地區明顯上升。1998年至今年6月的監測顯示,在超過60萬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中,有6%是非法採漿的受害者。

  無償獻血:血液安全之源

  2001年世界衛生日的主題就是“血液安全”。4月7日這天,衛生部部長張文康在人民大會堂説,血液安全依賴於許多因素,依賴於每個人對血液安全重要性的認識,依賴於採供血機構的建設與管理,依賴於血液的檢測、儲存以及臨床合理、科學的使用。其中首要的因素是組織起健康的無償獻血者隊伍。

  這天,世界衛生組織和國際紅十字會籲請大家響應今年世界衛生日的口號“血液安全從我做起”。因為,國際社會享有共同的生命之源:血液。

  目前,世界許多國家實現了臨床用血完全依靠無償獻血,這裡既有經濟發達的歐、澳、日等國,也有尚屬貧窮的“第三世界”。自從3年前《中華人民共和國獻血法》頒布,我國的獻血制度從義務獻血到自願無償獻血,發生了根本性轉變,已有70多個城市開展了無償獻血,其中深圳、青島、遵義、徐州、廈門等城市實現了臨床用血完全依靠無償獻血。

  但在長期依靠有償供血的中國,受“獻血有害健康”等錯誤觀念的影響,目前國內臨床用血的大部分還是來自賣血和有補償的公民義務獻血。衛生部的官員指出,全國15000余家縣以上醫院,每年臨床用血高達上千噸,只有無償獻血才能根除賣血現象,有效保證血液安全。而現在很多地方仍不注重推廣無償獻血,而是靠向單位分配指標,用高額補貼、休長假、旅遊等手段刺激獻血,這只能使無償獻血走進死衚同。

  就像我們飲用水總要尋找清潔的水源,我們使用的血液也應該是潔凈無污染的。而無償獻血者的血液比職業賣血者安全五到十倍。專家們指出,無償獻血是保證醫療臨床用血需要和安全,保障獻血者和用血者身體健康的唯一途徑,是中國血液事業的總方向。關鍵是要想真正做好這件恩澤你、我、他的善事,還要靠我們大家伸出胳膊“動真格的”才行。安全的血液也需技術保障中國輸血協會秘書長王培華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説,安全的血液應該是這樣的:它不含有任何病毒、寄生蟲、藥物、酒精、化學物質或其他能給受血者帶來損害、危險或疾病的外來物質。獻血者必須身體健康,沒有也未曾得過任何嚴重的疾病。受血者不應因受血而受到損害,獻血者也不應因獻血而招致風險。

  王培華從大學畢業就在血站工作,幾十年來都非常關注輸血安全的問題。他説,目前,輸血界正在大力開展血液及血液製品的病毒滅活研究和應用,血漿病毒滅活技術基本成熟,並已用於臨床,這將進一步提高輸血的安全性。

  北京協和醫院的吳梓濤認為,嚴格篩檢血液是提高輸血安全的有力措施。國內外研究證實,90%以上輸血後病毒感染是由窗口期問題引起的,即從病毒感染起至可以檢出該病毒標誌物前的時期。處於窗口期的獻血者,血檢結果病毒標誌物可為陰性,但血中含有病毒(血中可檢測到病毒核酸)。目前正在大力研究和推動引用核酸擴增技術(NAT)以縮短窗口期:HIV窗口期從22天減少為11天,HCV從82天減至20天,HBsAg從56天減至33天。

  據了解,我國目前規定,對獻血人員要進行7項檢測,其中傳染病項目有5項,即丙氨酸氨基轉移酶、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抗丙型肝炎抗體、抗艾滋病病毒抗體和梅毒,並要求復檢。專家介紹説,目前我國血液檢測採用的方法已基本上和國際接軌,沿海發達城市血液衛生情況和發達國家等同,已經達到了安全用血的標準。現在引進和開發的血液病毒核酸檢測、血液製品病毒滅活等技術,將進一步提高血液檢測水平,減少輸血傳播疾病的風險。國家正計劃投鉅資完善採供血體系今年9月《中國遏制與防治艾滋病行動計劃》出臺,規定:取締違法採集血液和原料血漿點;到明年年底,對所有臨床用血實行艾滋病病毒檢測;85%以上的臨床用血要由合法的採供血機構提供,不足部分由經批准的醫療機構自採自供;所有生産血液製品的原料血漿必須由合法的單採血漿機構使用機械採集。

  據悉,2001年中國投資9.5億元,在中西部20個省建立250多家符合規範的採供血機構。到2001年底前,在偏遠地區仍需自採自供血液的基層醫療機構,實現用艾滋病病毒快速診斷試劑進行血液篩查,對所有臨床用血進行艾滋病病毒檢測。到2002年底前,要在全國實行血站技術人員和相關檢測人員的全員考核,並實行採供血人員執業資格制度。

  此外,衛生部正加緊制定規章,使單採血漿站的資格審批、設置、操作等得到有效監管,並將與警方聯手打擊非法採集、收購和銷售血漿的行為。

  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還決定從2001年起不再批准新的血液製品生産企業,並對現有企業進行檢查,對不合格的要責令其限期整改。

  衛生部的官員説,事實上,輸血的安全水平在中國不斷得到提高。通過實施一系列法律和管理辦法,中國已形成無償獻血、血站設置審批和執業許可、血液質量檢測、臨床用血和責任追究的機制。

  個人樹立自我保護意識

  血作為生命的能源,神奇地支撐著我們的全部生活。尤其是運用血液來挽救受傷的人類時,其作用和功能是任何藥物都替代不了的。當許多人已經慷慨地獻出他們的血液以挽救他人的生命;當一套合理的保障輸血安全的機制正在建立;我們普通人,也就是通常所指的“用血者”,又能為血液安全做些什麼呢?

  受血者應有自我保護意識,可輸可不輸的血堅決不輸,如需輸注,在身體條件許可的情況下,應提倡用自身輸血。“自身輸血是最安全的輸血”。

  這是一種將病人自己預先貯存的血液輸還給自己,或將自己的失血過濾後“回收”使用的方法。據介紹,這樣可防止輸血相關傳染病和免疫性輸血不良反應,避免發生輸異體血的差錯事故,加快並提高病人造血功能和失血耐受力,緩解血液供需矛盾和節約醫療費用等等。

  其實,只要不是急診手術,許多病人都可在術前的兩三周內“提前”為自己“貯”上一份血,待開刀時再回輸給自己,又經濟又安全!在澳大利亞,擇期手術的病人約60%作自身輸血;日本80%—90%的擇期手術病人在術前自備血400-600毫升;美國有的醫院自身輸血量已佔總用血量的15%左右。

  再就是成分輸血,搞清自己需要的是血液中的哪一部分。因病毒污染血液後並不是均勻分佈在血液各種成分中,最嚴重的是白細胞,然後依次為血漿、血小板、紅細胞。所以,成分輸血可減少輸入含病毒多的白細胞,提高輸血安全性。

  認識血液ABC

  所有人,無論其膚色、種族和信仰如何,他們的生命力都流淌在他們的動脈和靜脈之中。這是一種紅色的液體,它能夠展現人體健康與否的信息。組成血液的各種成分構成了人體高度發達的防禦和運輸系統,賦予並護衛著我們的生命。

  ●血液的40%—45%是運送氧氣的紅血球,其餘的55~60%是血漿和一小部分的起防衛作用的白血球以及凝血因子與血小板。

  ●一個成人身體中血液平均量約為4—5升,約佔人體總重量的8%。每立方毫米血液中有400—500萬個紅血球,4000—11000個白血球,15—40萬個血小板。通常情況下,紅血球能夠存活120天,而白血球能夠存活3—9天。

  ●如果一個人身體內所有的毛細血管、靜脈和動脈被連接起來,它們的總長度將達到15萬公里。一個正常人體內血液中的所有的鐵可以製造一枚5厘米的鐵釘。2/3的鐵存在於紅血球中。

  ●人的心臟每次搏動時,心臟搏出血液的20%直接流向大腦,帶去對生命至關重要的氧氣。平均每人有250億紅血球。懷孕的婦女在接近生産時血液體積會增加45%左右。

  ●紅血球于1658年第一次被記述。

  ●第一次有文字記載的靜脈或動脈輸血1667年發生在法國(並未成功)。一小杯羊血通過一根銀管子輸入一個人體內。經過兩次輸血後這個人死了。只有到了20世紀,輸血才成為安全的醫學行為。

  ●輸血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被使用。當時血液被裝在改造過的、消過毒的牛奶瓶子裏運往戰場。第一個流動血庫在20世紀30年代西班牙內戰期間建立起來。

  ●一個健康的人在一年內可以安全地獻3—4次血。在抽血後身體需要36小時才能重造等量的體液容量,要21天才能使血細胞恢復到正常水平。

  ●血液和血液製品的安全依賴於許多因素,首要的因素就是接受無任何危險的無償獻血者。提供採血時的清潔條件,對獻血者的適當篩查,全面的檢驗,合理的儲存和輸血的適當臨床使用,都能夠確保血液的安全。

- 返回 -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
地址:中國北京復興路11號(100859)
站長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議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顏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瀏覽器和中文大字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