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最近批復了《三峽庫區地質災害防治總體規劃》,並決定兩年安排四十億元專項資金——
為何斥鉅資治理三峽“地災”
國務院日前批復了由國土資源部編制的《三峽庫區地質災害防治總體規劃》(以下簡稱《總體規劃》),並決定到2002年6月,從三峽工程建設基金中分兩年安排40億元資金,專項用於三峽庫區地質災害防治工作。
三峽庫區“地災”多發
三峽風光是美麗的,然而三峽庫區也是我國地質災害的多發區,自然地質條件複雜,暴雨、洪水頻發。現已查明,庫區範圍內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縫、地面塌陷等地質災害多達2548處,不穩定岩土體體積就達88億立方米。1982年至今,庫區兩岸發生大規模的崩塌滑坡40余處,約400人死亡。
三峽庫區崩滑地質災害不僅危及崩滑體上居民的生命財産安全,而且破壞房屋、道路、供水供電管網、橋涵、碼頭等各類建築物,毀壞耕地和植被,影響各項工程建設。有的滑坡快速入江造成涌浪,危及附近的船隻和村鎮,堵塞航道。如1985年新灘滑坡(3000萬立方米)高速入江,入江體積約260萬立方米,過江首浪高達70米,江中涌浪達39米,使其上、下游各10公里的江段內96條船隻沉沒。
據了解,三峽工程自1994年12月開工建設以來,樞紐工程建設和庫區移民搬遷工作進展順利。到去年底,庫區移民已完成搬遷安置移民41.8萬人,今年計劃搬遷安置移民14.4萬人,任務十分艱巨。對崩滑體等地質災害的監測治理,是三峽移民工程建設的重點之一,不僅關係到人民群眾生命財産安全和生産活動的正常進行,也是造福子孫的大事。《總體規劃》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出臺的,以確保2003年6月三峽工程蓄水、發電、通航目標的如期實現。
以人為本 以防為主
最大限度地減少地質災害對人民生命財産的危害,重點做好庫區兩岸人口集中的搬遷城鎮和居民點的地質隱患防治工作,是《總體規劃》的宗旨,體現了“以人為本”的精神。有關專家分析,規劃的實施,將對三峽庫區産生重大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總體規劃》將通過深入調查、勘查,查明崩塌滑坡的分佈、數量、規模、穩定程度、發展趨勢和危害程度,制定有效的防治措施。通過廣泛的監測預警,結合專業監測和群測群防,及時發現災害隱患,減少一次性投入和超前投入造成的損失。採取搬遷避讓措施和必要的工程治理及防護措施,防止崩滑體變形失穩成災,保護受崩滑體威脅的城鎮和居民安全,保護庫區建設用地和公路、橋梁、港口等重要設施,促進庫區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確保三峽工程建設順利進行。此外,對崩滑地質災害的治理,還可以改善不良地質環境,保護土地資源和山林植被,減少水土流失,保護青山綠水、高峽平湖的三峽美景。
工程治理 重中之重
據地質專家介紹,《總體規劃》確定的防治地質災害的措施有四類:工程治理、搬遷避讓、監測預警和不需防治,其中工程治理是重中之重。據悉,40億元專項資金中將有一半用於工程治理。
工程治理主要用於水庫蓄水後不穩定、並危害人民生命財産的崩滑體和塌岸的防治。重點是城(集)鎮等居民、設施集中地區(段)。實際上,自上世紀80年代起,原地礦部、湖北省和重慶市就開始了工程治理。如原地礦部組織實施的鏈子崖危岩體和黃臘石滑坡地質災害防治工程,經過6年的努力日前已竣工。專家現場驗收和檢測表明,該工程達到了預期效果,被專家稱為“工程治理的典範”。從1999年開始,對於受175米蓄水影響的崩滑體及移民遷建區內的崩滑體,就已經進行了前期勘查和治理方案的設計,有些具備條件的工程目前已經開工。
對於那些初步認定潛在不穩定崩滑體,在它沒有明顯的活動之前,監測就是主要的防範措施。通過監測來進一步觀察,若發現它向不穩定方向發展,即可及時調整規劃,進行工程治理或搬遷避讓。對於規劃為搬遷避讓的,在實施搬遷前進行監測,可減少突發災害造成的人員意外傷亡。國土資源部等部門還將在庫區建立地質災害監測網,在當地普及地質災害知識,將專業監測與群測群防結合起來,以確保當地人民群眾生命財産安全。
(《人民日報》2002年02月21日第五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