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電視指南 |  新聞頻道 |  財經頻道 |  文娛頻道 |  體育頻道 |  生活頻道 |  國家地理 |  西部頻道 |  廣告頻道

首 頁     ► 三峽報道:建設移民 回顧三峽     ► 告別三峽:三峽風光         



組圖:三峽清庫


  
▲泄灘鄉原政府所在地成為第一批拆除對象。


  “移民工作最難的是清庫。”

  國家有關部門要求在2002年年底之前必須全面完成清庫工作。  

  11月28日,16名拆遷隊員正在長江邊上一個叫柳樹灣的地方奮力推倒一棟民房。隨著土墻沉悶的倒地聲,一片煙塵升上了天空。

  拆遷現場並無多少圍觀的村民。自今年10月底以來,這場景對於他們來説多少有些習以為常了。他們沒有放下手中的活計。

  這裡是湖北省秭歸縣原泄灘鄉政府所在地。在長江旅行的人們由秭歸進入巴東時都可以在江北岸見到這個不知名的地方:灰舊的土房子和同樣佈滿灰塵的白瓷磚貼面的水泥房子,及緩緩走動的人們。

  恰恰是這個地方走在了長江三峽移民清庫的前列。

  隨著2003年三峽大壩蓄水、通航並實現首批機組並網發電目標的臨近,庫區的清庫工作更顯得迫在眉睫。國家有關部門要求在2002年年底之前必須全面完成清庫工作。秭歸作為三峽庫首第一縣,清庫工作已經提前開始。

  縣移民局喬副局長説:“泄灘鄉的移民清庫工作又做在了全縣的前列。”包括重慶市在內的21個縣市移民鄉鎮,這裡的行動也同樣名列前茅。

  彭勁松,28歲,泄灘鄉分管移民工作的副鄉長。他説:“移民工作最難的是清庫,只有到了這個時候,原來工作中的各種矛盾才可能暴露出來。”

  縱然如此,泄灘鄉到目前為止已有90%的移民順利搬遷,清庫也完成了60%左右。“明年剩下的主要工作就是砍樹、挖墳和消毒了。”彭副鄉長説。

  泄灘鄉庫區的22個鄉直機關與鄉里都簽下了“軍令狀”,要在今年年底前必須完成全部拆遷工作,否則“扣發獎金,全鄉通報”。

  “這一招兒很有效,他們的工作做在了前面。”彭副鄉長補充説。

  對於普通百姓,這些“不像樣子的老房子”就是“家”,而“家”就是一切。陳家灣村73歲的孤寡老人陳老太太為拆房整整哭了3天。鄉幹部去了她家7次,老人就是不願進養老院。移民幹部幫她解決了住房等後顧之憂,老人才不哭了,同意搬出來。老房子推倒時,老人又哭了。

  記者隨著鄉幹部在泄灘鄉採訪時,所到之處百姓幾乎眾口一詞:“國家建三峽大壩要我們移民清庫,我們沒話説。舍小家,保大家,為國家嘛!”  

  背景

  三峽庫底清理包括建築物清理、林地清理、衛生清理等三方面的內容。2003年6月三峽水庫蓄水,《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和原水利電力部1986年頒布的《水庫庫底清理辦法》規定,必須在蓄水前3個月完成庫底清理,經驗收合格後才能蓄水使用。國家有關部門規定,三峽庫區的清庫工作必須在2002年年底之前完成。

  長江三峽工程採用“一級開發,一次建成,分期蓄水,連續移民”的建設方案。三峽工程正常蓄水水位175米,主體工程總工期17年,分三期施工,至2009年全部完成。朱鎔基總理在2001年7月的一次相關會議上強調,對三峽庫區地質災害防治和生態環保建設的有關治理工程項目,要快調查、快規劃、快立項、快審批、快實施。做到科學論證,簡化程序,加快進行。對於庫區移民縣市的幹部群眾來説,上述工作將主要通過清庫來完成。

  
▲奶奶抱著孫女,俯看三峽大壩工地繁忙的建設景象。

  ▲在秭歸老縣城做生意的劉大江因縣城搬遷,買賣清淡,故將家搬到江對岸的郭家壩鄉,改行種柑橘。

  ▲習慣在長江邊玩耍的兒童並不理解清庫的含義,但這一切將改變他們今後的生活。

  ▲看著拆遷隊員推倒自己的房子,村民心裏很不是滋味。

  ▲已遷移到新家的陳千寶的柑橘即將收穫。

  ▲因秭歸的老縣城要到2002年年底才全部拆遷完畢,有些居民就搭建起一些臨時建築,爭取在徹底清庫前,再做點小生意。

  ▲11月27日晚,200多人聚集在秭歸新縣政府的廣場前,跳起秭歸花鼓戲。1998年起,已有5萬人移至秭歸的新縣城——茅坪。

  ▲在秭歸縣泄灘鄉光明中心小學讀書的孩子們很快樂。這所新學校招收的學生大部分是移民子弟。


  (來源:《中國青年報》 2001年12月08日 攝影*寫文/記者 晉永權 石洪濤)

- 返回 -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
地址:中國北京復興路11號(100859)
站長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議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顏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瀏覽器和中文大字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