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圖)5月6日,30歲的喻蘭平帶著三個孩子在拆掉的雲陽沙灣鐵匠舖中“淘”廢鐵
南方週末10月31日消息:
永遠的張飛廟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在獵獵的秋風中,悲壯的樂曲從張飛廟裏傳出。
夕陽西下,滿天雲朵綻放出最後的異彩,飄蕩在雲陽城上空,飄蕩在飛鳳山頂。
青山依舊,江上風清。
10月7日下午5點半,接待完最後一批客人後,張桓侯廟冷清了下來。寺廟管理員李平安細心地把桓侯廟打掃乾淨,又走出廟門,把進廟的石梯、廟前石橋上的殘香、廢紙、落葉一一掃凈。這是他們最後一天在這裡工作了,明天一早,張桓侯廟就要從他們手中交出去,交給重慶市峽江文物工程有限責任公司,開始三峽庫區規模最大的文物搬遷。2003年7月1日,在離此30公里的盤石鎮還原的張桓侯廟將完璧歸趙,回到他們手中,重新與遊客見面。
辦公室裏,工作人員還在為明天的交接儀式忙碌著,但一種離別的憂傷已在廟裏廟外瀰漫著。
張飛張桓侯,這尊雲陽人最崇拜的神,三峽庫區最老的移民,連同他廟裏的每一塊磚每一片瓦,明天就要啟程了。
柏樹森森,古剎肅穆。
屋脊的蒼龍、異獸被夕陽塗抹上一層金光,閃閃耀眼。
橫眉倒豎、怒目圓睜的張飛像已隱藏在正殿的陰影之中,但仍有一股威猛之氣透出,讓人覺得膽雄氣壯。
遊客敬獻的香火依然裊裊地燃著,悠悠飄蕩在空中。不時有輪船從大江上駛過,嗚嗚鳴響的汽笛把廟裏欲凝結的空氣震得直抖。
廟外的臺階上,擺攤賣香火、蠟燭、鞭炮、工藝品的孫玉珍老人把賣剩的東西一件一件往背籃裏裝,小孫孫拿著個柿子坐在她身旁津津有味地吃著。今年71歲的她在這裡擺攤已十多年了,今天,也是她“靠山吃山,靠廟吃廟”的最後一天了。從明天起,張飛廟閉門謝客,沒有了遊人,她的生意也就斷了。
“張飛走了,我們的生活怎麼過?”孫玉珍滿懷憂慮地説,“我們已經有好些年沒有種地了,地裏都退耕還林長上樹了。”
她的家就在張飛廟上面的樹林裏,張飛廟就建在他們村的地盤上,張飛與他們是最親近的鄰居。這是他們的驕傲,也是他們的飯碗,村裏不多的幾戶人家幾乎家家在廟外擺攤做點小買賣。“托張將軍的福,生活過得還算幸福。”
這次,張飛要搬走,住在張飛廟上面的他們,不屬於搬遷範圍,他們得留在原地繼續生活,祖祖輩輩與張飛的緣分就這樣要斷了。
她抬起頭,看了一眼張飛廟熟悉的山墻,一種難以割捨之情溢滿眼中。
就在3天前,雲陽人這種與張飛的依依惜別之情就很濃了。10月4日,也就是農曆的八月二十八日,是張飛的生日,這一天也是雲陽人千百年來沿襲至今的張王廟會,不僅雲陽的百姓要上山趕廟會,萬州、巫山、奉節的群眾也要來朝拜張將軍。
今年是張將軍在飛鳳山過的最後一個生日,按照雲陽人的傳説,飛鳳山麓是張將軍的葬首之地,也是他的顯靈之地。1000多年前,金戈鐵馬的三國後期,張飛的部將范疆、張達趁張飛醉臥之機,割下他的頭顱前往東吳領賞,當途經雲陽得知吳蜀講和,如臨末日的范、張二將慌亂中把張飛的頭顱丟入長江,張飛頭順水漂流,被一打魚的老漁翁撈起,張飛托夢給漁翁,叫漁翁把他的頭背走,背到哪兒背不動了就給他建廟。於是就有了今天的張飛廟,有了沿襲至今的張王廟會和“身葬閬中,頭葬雲陽”的奇妙傳説。
10月4日淩晨3點多鐘,密集的鞭炮聲便在廟前的石橋上響起來了。張飛迎來了第一批給他過生日的人。從此,一直到晚上,“劈劈啪啪”的鞭炮聲便沒有停歇過。
9點鐘,輪渡口便擠滿了要過江趕廟會的人,那些擠不上渡船的老人在沙灘上點上香,隔著大江遙祭張將軍。臨江廟壁上蒼勁的“江上風清”四個大字和巍峨殿宇撲面而來。
每一艘經過張飛廟的船隻按照千百年來的習俗,也給張王菩薩燃放火炮慶祝生日,祈求一年的平安,一年順風順水。
在張飛的神龕前,站滿了虔誠的鄉人,他們把一塊塊紅布條敬獻給張飛,把自己內心最秘密的心願悄悄告訴張王菩薩,希望得到他的庇祐。
每年都要到張飛廟裏扮演張飛的雲陽演員于波穿著神采飛揚的戲服,黑著一塊“張飛臉”在廟裏走來走去,他説,今天是歷年來張王廟會人最多的一天,可能要超過1萬多人,人們是來給張飛送別的。他告訴記者,雲陽人對張飛感情很深,崇拜他剛直勇猛、嫉惡如仇的性格。以前廟裏還有一個石缸,傳説心誠的人倒香油進去就可以看見張飛的人頭,見到真神。
雲陽縣文管所所長陳源林對張飛廟頗有研究,他説,張飛廟是雲陽及周邊地區民俗文化的一個不可或缺的部分,張飛在雲陽由一個武將慢慢神化成張王菩薩,並成為江上船隻的保護神,經歷了很長的一個過程。長江上往來的船工特別是雲陽人很相信張飛的神力能保祐人,現在,很多外出打工的雲陽人臨走前都要去放幾串鞭炮,燒幾炷香,拜祭拜祭張飛。
傳説張飛在雲陽幾次顯靈,一次是明末張獻忠率大軍沿長江進軍四川,張飛一腳立江中,一腳立雲陽縣城,不讓張獻忠入川。一次是清康熙年間,河道總督張鵬翮乘船回家省親途經張飛廟,狂言文臣不拜武將,張飛大顯威靈,吹送逆風30里,所乘船隻3日無法行走,最後,他備齊三牲三果上廟拜祭了張飛,船才順風而動,平安到家。至今,張飛廟的石壁上仍有張鵬翮題的感謝張飛的詩:“銅鑼古渡蜀江東,多謝先生賜順風,愧我輕舟無一物,揚帆載石填崆峒。”
從此,張飛在長江上便名聲大噪,成了保祐過往船隻一路平安的神靈。
2001年6月5日,因為它精美、獨特的古建築以及它所蘊涵的濃郁的三國文化和民俗文化,張飛廟被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一年之後,它也與愛它的雲陽人一樣踏上了遷徙的路途。這是中國規模最大的一次古建築搬遷。
要在新址重現張飛廟的全部神韻已不可能。因為在長江上不可能再有一座與飛鳳山一模一樣的山了。
張飛的新家在離此32公里的盤石鎮龍安村,環境與舊址接近,可以相對保持依山、坐岩、臨江、與雲陽縣城隔江相望的地理特徵。為了與原貌接近,將在新址用鋼筋混凝土澆築一道高18米的岩坎,形成一個懸崖,作為古建築群的屋基。還要人工開鑿一條山澗,形成老張飛廟山門外的白玉潭瀑布。
完成張飛廟古建築群落的解體、搬遷、復建是一個浩大的工程,一絲一毫都不容馬虎。一組數字説明了它的全部難度:要搬遷的大的構件10萬件,古建築1604平方米,石刻178塊,木刻193塊,摩崖石刻7塊,可移動雕像43尊。另外,張飛廟的100多棵大木古樹都要移栽到新址,位置也不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