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1日,三峽大壩上遊圍堰破堰進水,三峽大壩正面迎水。2003年6月,三峽水庫將正式蓄水。蓄水前,如果不徹底治理庫區污染,三峽庫區可能會變成“垃圾塘”。三峽工程水庫二期庫底清理工作只有一年時間,這項艱巨任務進入倒計時。人民日報記者對此進行了專題採訪———
三峽清庫倒計時
人民日報記者 杜若原
5月1日,三峽大壩正面迎水,三峽水庫將於明年6月開始蓄水。與此同時,三峽庫區艱巨的清庫工作也正在加緊進行。
3月24日,一陣震天的爆破聲,久久回蕩在三峽。西陵峽口左岸歸州的一座千年古鎮,頃刻間夷為平地。如今每天都有的大小爆破,正如三峽清庫戰役急促的號角和鼓點。
三峽庫區會成為“垃圾塘”嗎?
有人預言,如果不徹底治理庫區污染,三峽庫區會變成“臭水坑”、“垃圾塘”,甚至可能形成一個巨大的“生態炸彈”!
上千年來,三峽沿江居民的生活垃圾基本上處於沿長江及支流兩岸堆放的狀態。近10年來,重慶、湖北沿江各縣才逐漸設立了垃圾堆放場地,但因經費不足,沿江城鎮擁有垃圾堆放場的還不多。每至汛期,江水將兩岸垃圾衝入江中,嚴重影響了長江的水質。過去,污染長江的以生活垃圾為主;現在,垃圾堆積越來越多,其中包括相當數量的工業垃圾和其它污染源。
重慶市環衛部門曾對庫區生活垃圾做過抽樣分析,結果表明這些垃圾的有機質含量在2%至12%之間,鉛、砷等重金屬含量約在0.05%至0.7%之間,若在三峽成庫前不清理,則長江將要接納相當於約20萬噸的化學耗氧量和數千噸重金屬等污染物。垃圾堆放場産生的滲液對水質的影響將達100年以上。
據專家介紹,三峽工程蓄水後,庫區最終將形成一個600多公里長、水域面積超過1000平方公里的巨型湖泊型水庫。2001年6月,長江水利委員會制定了《長江三峽工程水庫庫底清理規定》,將三峽庫區庫底清理分為一般清理和特殊清理:一般清理項目包括衛生防疫、固體廢棄物、建築物和林地清理;特殊清理指選定的航道、港口、取水口、養殖場、捕撈場、游泳場等所在地的清理。
與時間賽跑的浩大工程
去年7月中旬,在國務院召開的三峽工程移民工作會議上,國務院確定了三峽二期工程移民實施倒計時責任制,要求庫區各地務必保證三峽水庫于2003年6月順利蓄水。任務緊迫,時以分計。
庫區淹沒的55萬畝土地和115個城鎮中,需要清理的項目十分繁雜,包括:1500多家工礦企業,287萬噸垃圾,1500多萬噸固體廢物,30多萬平方米的公共廁所,4萬多座墳墓,4000多處醫院、獸醫站、屠宰場等場所,2900多萬平方米的建築物,100多座橋梁,13萬多畝林地。庫區從湖北宜昌三斗坪上溯至重慶江津,淹沒面積達632平方公里,涉及20個縣(市)區、100多萬人口,工程之大之難可想而知。
位於庫首的湖北秭歸縣,年初即排出了移民、清庫各項工作的日期表:今年3月底前,全縣完成後靠移民劃地;6月底以前,135米水位線以下所有農村、城鎮人口搬遷結束;在6月至11月間,全縣庫區要完成固體廢棄物的清理,並逐一進行污染源的消毒處理;11月至12月,則要對庫區遺留物進行全面清理;從明年1月至3月,庫區要分級進行自查驗收,明年4月迎接國家的最終檢查驗收。
秭歸縣政府與各鄉鎮和縣直單位簽訂了清庫責任狀,完不成任務的負責人須引咎辭職。在秭歸庫區,目前擺在第一位的是防疫消毒。衛生部門已對450名相關人員進行培訓,購買了大量生石灰、漂白粉,用於垃圾場、廁所、醫院、墳墓等處的消毒。
在重慶市所轄廣大的庫區腹地,清庫工作不僅時間和經費緊張,而且還要完成一些“特殊”任務。譬如,這裡是我國傳染病、地方病高發區,必須徹底清理這些污染源。再如,重慶庫區的城鎮鼠患嚴重,一旦水庫蓄水,老鼠被淹上山後更為密集,容易引發鼠疫。滅鼠成為重慶庫區清庫的一項重要工作。為此,重慶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專門組織了滅鼠專業培訓。
一切為了庫區環保
其實,清理現有污染物只是三峽清庫工程的一個方面。對三峽庫區而言,防治污染、保護庫區生態是一項根本任務。雖然三峽水庫庫容巨大,長江的自凈能力也很強,但專家們還是從長江一條小小支流的變化,清醒地看到了三峽水庫的遠憂。
黃柏河是宜昌以上長江左岸的一條小支流,注入葛洲壩庫區。自20世紀70年代末葛洲壩工程建成後,由於庫區江水流速減緩,黃柏河河口以上7公里河道成為一帶“靜水”。80年代中期以前,黃柏河水清澈見底;80年代中期以後,河水逐步由清變綠,90年代後又逐步由綠變黑、變臭。幾年來,當地政府下大力治理污染,關停了多家污染企業,但因為河口段是“靜水”,仍無法根治污染。
高峽出平湖,固然是一幅動人的風景,但是奔涌的三峽水變成一湖“靜水”後,如何解決庫區上遊沿岸的污染,是一個十分重大的問題。為此,一系列治理污染的工程措施啟動。2001年12月28日,投資1.1億元的三峽庫區最大的生活垃圾處理場在重慶萬州區動工建設。在重慶市南岸區、萬州、涪陵、豐都、奉節等10個縣區,以及李渡、白濤等23個重點移民小區,將分別建規模為4680噸/日、294噸/日的垃圾處理場,總投資達40億元。同時,一批污水處理廠也將在長江兩岸建成,湖北巴東縣的污水處理廠已破土動工。同時,大規模的庫區退耕還林、水土保持工作都已鋪開。
在水資源日益珍貴的今天,三峽水庫與可持續發展戰略緊密相連,庫區環保任重道遠。
點評:未雨綢繆為環保
王斌來
三峽庫區清庫,形象地説就是蓄水前給庫區“洗個澡”,清除即將淹沒的污染物。這個決策頗具前瞻性,充分顯示了三峽工程論證和建設過程中的大局觀和超前意識。
先污染、再治理,交了不少“學費”,花了高昂的代價,可後患依然存在,這樣的教訓已有不少。三峽工程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水利工程,工程建設既會産生巨大的綜合效益,也必然會對相關區域生態環境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怎樣才能使這一宏偉工程既造福子孫後代,又保護生態環境?舉世矚目,舉國關注。
在面積超過1000平方公里的三峽水庫水域下,在庫區被淹沒的55萬畝土地和115個城鎮中,倘若污染源林立,三峽庫區會變成“臭水坑”、“垃圾塘”。人無遠慮,必有近憂。三峽清庫確是未雨綢繆之舉,可以消除三峽工程的一大污染隱患。
把三峽建設成為世界級的生態經濟區,把一個乾淨漂亮的三峽工程展現在世人面前,這是可持續發展戰略的要求,也是全國人民的共同願望。為了這一目標,環保的投資一分也不能省。國務院出臺的《三峽庫區及其上游水污染防治規劃》明確規定,今後10年將投資392億元對三峽水質進行綜合治理。10年近400億元防治三峽水污染,力度不可謂不大。
值得注意的是,留給三峽二期工程清庫的時間只有短短一年,任務卻超常繁重:清庫涉及庫區淹沒面積達632平方公里、20個縣(市)區、100多萬人口。排出日期表、落實責任制、精心做好前期準備……各地各部門的一項項措施緊鑼密鼓,令人欣喜。藍天下的三峽水庫呈現一池凈湖,這一天已為時不遠。 (《人民日報》2002年05月20日第二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