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出生在地地道道的北方農村,躍出農門曾是他最大的夢想。20年後他在家鄉的水田裏發明了聞名全國的稻田養蟹,開創事業。30年後,他成為了董事長,他是名震四方的養蟹大王,他是青島海洋大學的一名博士生。他,依然是農民。
如果有這樣一個人,擁有博士學位,是一家公司的董事長,經常穿梭於各地不定期的召開董事會,並且熱衷於創立網站,你一定會感覺,這是一個IT界CEO的生活,然而它卻是一位農民生活的真實寫照。這位農民就是獲得了全國十大傑出青年農民稱號的遼寧省盤錦市的李曉東。
李曉東從一個一心想跳出農門的農家子弟,到一名國家幹部,最後成為一名優秀的産業龍頭的農民企業家,他的人生軌跡 反映了中國農村政策不斷調整給中國農民帶來的巨大變化。
盤錦是遼寧西部平原一座沿海城市,遼寧的母親河 —— 遼河在這裡奔流入海,是今天北方的著名魚米之鄉。然而30多年前這裡還只是一座人煙稀少,荒涼的小縣城。
李曉東就出生在當時盤錦縣下屬的八家子村。
李曉東的童年,八家子村還只有零星的稻田,和無數縱橫交錯的小河溝。李曉東對未來也還懵懵懂懂,當他盡情的在家鄉的田間,路上歡笑奔跑的時候,他怎麼也沒想到他日後的事業就在他腳下這片溝壑縱橫的土地上誕生。
初中畢業時李曉東報考了大連水産學校當時李曉東不知道水産學院是幹什麼的,沒想到這個決定影響了他的一生。
帶着對城市的無限嚮往,李曉東離開了自己的家鄉,邁出人生的第一步。
大連水産學院的三年的刻苦學習讓李曉東對水産養殖從一無所知,到一見傾心,直至一生鍾情。
1984年,李曉東畢業分配到了座落在盤錦市二界溝鎮的縣水産局,做了一名技術員。血氣方剛的年齡又正在百廢待興的年代,他一心想幹一番事業,但當時的盤錦還只是一個以油田為主的小城,水産養殖在當時也只是剛剛起步,李曉東第一次感到現實與夢想的差距。
李曉東帶着無限憧憬來單位報道時,卻感到心裏涼了半截。當時單位只有一片海邊的黃泥灘,和幾十畝蝦池,生活設施不全,而且缺少淡水,工作條件很差,活又累又臟。完全不是想象中的樣子。
在農村生長的李曉東並沒有灰心氣餒,他很快適應了艱苦的環境,重新燃起了鬥志。
在養殖場,李曉東得到了大家的讚許,一年半以後但當了單位的副經理的職務。88年底,他再次被調回機關工作,但四年來的工作沉澱使李曉東已經離不開養殖工作的第一線,1990年當水産局建立河蟹開發增值站時,李曉東主動要求到那裏從事河蟹育苗,從此開始了他人生的第一次創業。
當他接手河蟹站時發現那裏的環境又回到了從前,水電都沒有全通,只是一個荒無人煙的泥灘上的幾間小平房。就是在這片荒蕪的土地上,李曉東帶領大夥,從挖廁所建食堂開始,豪情萬丈的開始創業。遼河的入海口的荒灘上,因這批拓荒者的到來呈現出了第一絲生機。
當時李曉東與同事們對河蟹養殖一無所知。一切都在摸索中進行,他們將全部精力放在了這項事業中,在河蟹育苗關鍵期,每天20個小時守在那裏,三四個小時的睡眠,兩個月下來,讓人筋疲力盡。
一個周期下來,李曉東和同事們常會有,這輩子再也不幹了的想法,但稍微休息一下,就忍不住。再回到池邊,蟹苗成了他們唯一的支柱。
與天鬥地鬥,1985年李曉東迎來了第一次蟹苗豐收。盤錦最早的河蟹苗就誕生在這簡陋的實驗室裏,荒涼的泥灘上。
80年代末,人民生活水平越來越高,價格雙軌制取消,河蟹這一價格昂貴的食品又開始回到百姓的餐桌上,市場上對河蟹的供不應求。
而此時自然資源由於長期過度的捕撈,趨向枯竭,昔日繁忙的海邊漁村,變得蕭條淒涼。
農民看著紅火的市場,卻致富無門。李曉東更堅定了要找到一種能夠大規模養殖河蟹的模式的決心。
傳統養蟹的水面,葦塘,荒地越來越少,要想大規模養蟹,還得另想辦法。李曉東從童年的經驗中得到了啟發。
李曉東從小在稻田邊長大知道稻田裏是完全可以養蟹所以,他最先萌發出稻田養蟹的念頭。
91年春天,農戶李保齊找到李曉東,想養蟹,使李曉東的設想有了實現的機會。
新的嘗試李曉東再一次開始了24小時圍着蟹塘轉的生活,在盤錦一塊不起眼的稻田里正醞釀着一次新的革命。
在艱苦的生活條件下承受著巨大的勞動強度下,李曉東就是在那一年,落下了關節炎,和胃病。他心中卻期待着秋天的豐收。一年多的臥薪嘗膽,稻田養蟹取得了巨大成功,真正做到了膏蟹與稻粱俱肥,盤錦開創了稻田養蟹的先河。
李曉東稻田養蟹的成功不僅帶來了經濟效益,也帶來了巨大社會效益,他編寫的《養蟹知識手冊》在當地廣為流傳,群眾養蟹的積極性空前的高漲。李曉東在當地也成了個名人。然而經歷了1991到1996年的高潮,河蟹養殖又面臨着新的問題。1996年以後,河蟹開始出現大規模的病蟲害,直接導致河蟹質量下降,河蟹市場也走進了低谷,使蟹農蒙受了巨大損失。
也正是河蟹養殖陷入癱瘓的這一年,盤錦市大洼縣國營企業制度産權改革,李曉東面臨着人生第二次選擇。
他最終放棄了全民所有制的國字號招牌,承包了當時的養殖站。辦起了光合水産公司。李曉東轉了一圈,又成為了一個農民。
李曉東的父親一直希望李曉東能跳出農們,然而兒子的這個舉動讓他大吃一驚,儘管父親最終沒有阻攔兒子的決定,但老人臨終前也未能徹底釋懷。
李曉東常到父親墳前,默默的與父親交談,希望當了一輩子農民的父親理解自己。
多年來在水産養殖一線工作,李曉東知道農民對致富的渴望,如果沒有人對他們給予指引,幫助,農民自己的力量是非常單薄的,一旦發生傷農事件,對農民的損害是巨大的。農民當時那種具網的眼神在李曉東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明白農民需要一個龍頭企業,來帶動他們,而這恰恰是李曉東一直在努力的方向。
像燕子壘窩一樣,在荒涼的廠房裏,用陳舊的設備,在行業低迷的情況下,李曉東和同事們儘自己的最大努力,將光合水産從一個只有一間破廠房幾百畝荒地小公司發展成了資産上千萬的龍頭企業。
每到秋天,光合水産回收簽訂合同的農戶所養的幼蟹,這樣既解決了幼蟹過冬的問題,又免去養蟹戶的後顧之憂。收蟹的現場往往熱鬧的象趕集。
每到收穫季節李曉東總要親自去收蟹現場,體會鄉親們的喜悅。
這種公司加農戶的辦法很受當地農民的歡迎。如果由於蟹苗問題造成減産,公司還會給予一定補償,儘量減少蟹農的損失。
一畝稻田可以獲得雙倍的利潤,李曉東帶領鄉親門致富的夢正在一步步實現。
國慶節那天,李曉東從學校匆匆趕回,冒着大雨召開了董事會,商量公司的進一步發展,會議從早上8點一直開到12點。
窗外大雨滂沱,李曉東與董事們也並不輕鬆,公司已經邁開第一步,繼續發展是最重要的。做龍頭企業還有許多路要走,農民又把太多的期望寄託在他們身上,李曉東覺得擔子很重。
李曉東即將回到學校,家鄉海依舊潮起潮落,遼河依舊奔流不息,然而家鄉卻已經和他一起都發生了巨大變化。
唯一不變的是海的本色和他的本色。
如今李曉東在青島海洋大學繼續攻讀博士學位,光合水産公司也在健康的發展着。李曉東説自己還是個農民,辦企業也是個農民企業家,但每一個人都明白,今天的李曉東與父輩的農民已經有了根本的差異。他的成長正是新一代農民的寫照與方向,我們相信他不會是唯一的,也不會是最後一個。
(遼寧電視臺《背景》欄目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