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電視指南 |  新聞頻道 |  財經頻道 |  文娛頻道 |  體育頻道 |  生活頻道 |  國家地理 |  西部頻道 |  廣告頻道

首頁     神州風采     百姓生活     時代楷模     合作單位         



向貧困挑戰的共産黨員


  對孟連縣孟連鎮半扎莫社的拉祜族社長李大福來説,2000年4月29日是他生命中一個難以忘懷的日子。這一天,李大福同出席全國勞模表彰大會的代表一起,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受到了江澤民,李鵬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這是李大福的自豪,也是27萬拉祜族人們的驕傲.那金光閃閃的勞模獎章,代表了一個勞動者的最高榮譽,記錄下了李大福帶領鄉親們挑戰貧困所經歷的每一個日日夜夜。

  掃除脫貧的障礙

  改革開放以前,與半扎莫青山綠水的田園風光極不相稱的是,這裡的拉祜族鄉親過著及其貧困的生活。聯産承包責任制推行以後,冰凍的土地開始復蘇,禁錮在人們的心靈上的精神枷鎖終於解除。半扎莫社的領頭雁共産黨員李大福開始探尋著祜族鄉親的致富之路。那時候,與半扎莫的貧困形成反差的是,僅隔1公里多的傣族寨子耿冒家家是瓦房,戶戶有餘糧。同一片藍天下,僅只是一步之隔,為什麼兩個寨子的生活會有如此大的區別?通過比較,李大福認為,要讓半扎莫社拉祜族鄉親徹底脫貧,首先就要像耿冒傣族寨那樣,解決水、電、路不通的問題。

  找到了制約半扎莫發展的癥結所在,李大福迅速召開了幹部會議,以他的幹勁、他的決心堅定了拉祜民族鄉親追求美好生活的信心。要致富,先修路。然而修公路不是挖便道,只需幾把鋤頭和幾把錘子就能解決。開山劈石需要一定的資金來買炸藥、雷管。

  在縣糖業辦的支持下,他帶領全社的男女老少,冒著冬天逼人的寒氣。赤著腳,光著膊、投工1240個修通了2公里長的村社公路,把半扎莫的鄉親們從背馬馱中解放了出來。

  公路修通了,李大福又謀劃著怎樣“摘下滿天星”,結束半扎莫松明當電燈的歷史。1983年,他發動了群眾,並&&集資,湊得1萬4千元,購買了高壓線、電桿和變壓器。在縣電力公司技術員的幫助下,苦戰了15天,架通了3公里長的高壓輸電線,使半扎莫社的拉祜族鄉親家亮起了“小葫蘆”。從此,不僅使山裏的群眾告別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更重要的是它使千年封閉的半扎莫從電視機、收錄機裏看到聽到了外面的世界。

  “兩通”以後,李大福這條硬漢子本該喘一口氣,但他沒有這樣做,而是籌劃著攻下吃水難這個堡壘。當時半扎莫的祜民族鄉親吃水要從1公里以外的山菁裏背,一個強勞動力一個上午只能背兩轉水,乾旱季節甚至只能背一回。水的問題,不僅浪費了大量的勞力,而且還制約著養殖業和家庭副業的發展,成為半扎莫通向富裕的瓶頸。為了籌措資金,李大福一次次跑縣上尋求支持,最終感動得縣民委調劑出7000元補助他們,之後李大福帶領群眾架管子、砌水池,克服重重困難,硬是用自己的雙手,從4公里外的山菁裏引來了清澈甘甜的山泉水。祖祖輩輩受困于水的拉祜族鄉親打心裏感激李大福,他們接來的第一桶自來水給他洗頭,以一種最樸實的禮儀,表達他們內心的喜悅。通水的這一天,半扎莫社狂歡了。人們破天荒殺豬宰牛,請來幫助和關心過半扎莫社的領導分享他們的歡樂。男女老少跳起了歡快的蘆笙舞,唱起了拉祜調,一位70多歲的拉戶老人看著渴望了多年的山泉水,忍不住自唱自舞,用他的歌聲和舞蹈歌頌共産黨好,社會主義好,改革開放好,稱讚社裏的好幹部李大福是人民的貼心人。

  對於城市來説,通路通電和通水早已成為遙遠的記憶。但對半扎莫這樣一個偏僻落後的拉祜族山寨來講,實現“三通”卻是一個了不起的歷史跨越,它是告別貧窮和愚昧的開始,也是通向富裕生活的大門。有了路,祖祖輩輩生活在大山裏的拉祜族鄉親才能走出山外,與外面的世界進行接觸,有了電,他們才能通過電視這扇窗口,告別了“聾子”和“瞎子”的日子;有了滋養生命潤及蒼生的水,他們才能發展養殖業和農副業從而過上渴望已久的好日子。

  插上騰飛的翅膀

  1980面前半扎莫,人們的年均純收入只有46元錢,糧食畝産也只有1000多公斤。常常是秋收剛過,人們就愁著吃飯問題。路通了,水通了,電通了,尤其家庭聯産承包責任制的實施,半扎莫的鄉親看到了生活的希望,李大福敏銳地發現,要真正地擺脫貧困,在“三通”之後,還得走科技興農之路,通過調整産業結構來增加村民的收入。1983年,他們從縣甘蔗站買來了蔗種,在自己的責任田裏試種了2畝春甘蔗。當時,半扎莫社的拉祜民族鄉親不敢相信這荒山真能種出甘蔗來,他們觀望著,也期待著。

  年底,李大福的兩畝甘蔗喜獲豐收,他把收穫的10多噸甘蔗作為種苗分給了群眾種植推廣,並在技術上對他們進行幫助指導,僅僅3年的時間,半扎莫社的荒山處處都是鬱鬱蔥蔥的蔗林,甘蔗成了半扎莫社的支柱産業,群眾的一車車甘蔗換回了一疊疊鈔票,世代貧窮半扎莫出現了“甘蔗瓦房”、“甘蔗拖拉機”、“甘蔗電視機”。但是,李大福並未滿足,他借助群眾嘗到科技甜頭的熱情,乘勢加大了推廣農業技術的力度,首先,李大福在自己的稻田裏試種雜交稻,當季畝産就單位了600多公斤。作為半扎莫社的領頭人,李大福沒有忘記要帶領拉族鄉親共同致富,又起早摸黑帶領社裏的群眾修溝擋壩,把原來的雷響田改造成為保水田,提高復種指數,把種植一季晚稻變成種植雙季稻,增加了糧食的總産。不到3年時間,社裏的吃飯問題就徹底解決,單産也從100多公斤提高到700多公斤,半扎莫社的拉祜族鄉親家家戶戶變成了余糧戶。糧食充足了,發展養殖業也就有了基礎。

  李大福不僅是一個種田能手,還是一個養豬專家,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的半扎莫,人們還沒有沒能思想上拔掉窮根,雖然在李大福的帶領下,他們的生活已經得到了改善,但人們還是處於被動接受科學技術的狀態。就拿推廣八改養豬技術來説吧,李大福發動群眾養殖生豬從傳統的飼養圈裏跳出來,採取科學飼養,但是,群眾就是不動,李大福只有自己整修豬廄,買來雜交豬種自繁自養,幾年來,他年均出售仔豬20多頭,肥豬10多頭,僅養豬一項的年收入就達到了1萬多元。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在李大福的成就面前,拉祜族鄉親不在徘徊,他們家家戶戶在房前屋後蓋起了豬廄,實行科學廄養。從此,半扎家家有年豬殺,戶戶有肉吃,生活過得好了,還不時抬著豬頭,吹著蘆笙,敲著鑼鼓到縣政府、鎮政府拜年,表達他們幸福不忘共産黨的深厚感情。

  知識使人明智。回頭帶領半扎莫鄉親奔富裕的往事,李大福悟出,一個民族的落後,就在於缺少科學知識,一個人最大的悲哀,莫過於沒有文化。而要學文化、學技術,就得辦教育。他動員群眾送子女讀書,號召大家要重視教育、尊重知識,同時發動群眾集資、獻工、獻料、改善辦學條件,使半扎莫社的基礎教育得到了較快的發展。本來,在拉祜民族地區,學生的入學率、完學率和鞏固率都是最讓老師頭痛的事,很多時候,學生三天打魚兩天曬網,老師常常要捏著打狗棍挨家挨戶請學生回校上課。但在半扎莫社,這樣的情況就沒有出現,學生的完學率、鞏固率均名列辦事處的前茅,使得老師們感嘆:“如果山區孩子都像半扎莫社的,那我們再苦再累也無怨言。”

  在共産黨員、拉祜族社長李大福的帶領下,如今的半扎莫社已非昔比。同樣的一塊土地,同樣的一塊藍天,人們過上了完全不同的生活。半扎莫,這個過去窮得讓人瞧不起的山村小寨成了人們學習的一面鏡子,群眾不愁吃,不愁穿,日子過得越來越火紅。1999年,全社人均生産糧食達478公斤、甘蔗12.6噸、出售肥豬1.5頭,純收入達到了1332元,在拉祜山寨率先告別了貧困,走上了致富奔小康的大道。

  (曹文榮 作者係思茅地委黨史研究室副主任)

- 返回 -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
地址:中國北京復興路11號(100859)
站長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議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顏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瀏覽器和中文大字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