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電視指南 |  新聞頻道 |  財經頻道 |  文娛頻道 |  體育頻道 |  生活頻道 |  國家地理 |  西部頻道 |  廣告頻道

首頁     神州風采     百姓生活     時代楷模     合作單位         



雖無大嗓門 溝通無極限(東方電視臺)


  上海市委書記、市長陳良宇曾經在接受中央新聞媒體採訪,談到有關上海未來發展問題的時候,陳良宇拿出了三張卡,那分別是交通卡、社保卡、銀行卡。他説,現在的上海人生活在這三張卡編制的信息網中,這三張卡還將繼續拓展功能,讓上海人的生活進入更新的狀態。其實,這三張卡的背後是一個宏偉的上海信息港建設,而這三張卡的出現也決不是一夜之間完成的,今天我們《變化的城市變化的人》系列報道,就請廣角記者潘雯帶我們一起來追尋上海城市信息化的軌跡。

  “溝通無極限”是一句廣告語,更是信息時代的一種真實寫照。但其實,上海信息港的建設帶給我們這個城市和我們每個人的,絕不僅僅只是加快了溝通的速度和帶來了便利,也不僅僅只是方便了我們的交易改變了我們的付款方式,它最本質的改變是帶給了我們一種新的生活方式和理念,而背後支撐它們的是“科學技術”。上海市委書記、市長陳良宇一再強調,科學技術正是我們這個城市持續發展的動力和保障之一,未來上海的建設是朝著信息化的方向,也就是朝著科學理性的方向。

  對於家住藩瓜弄一帶的老街坊們來説,這個聲音一定是再熟悉不過了,那不就是當年電話管理員張阿姨特有的大嗓門嗎?轉眼,她已經是一位70多歲的老太太了。

  (採訪):張阿姨:“我們以前電話亭只有這麼小,只好容兩個人,三個人都容不下。”七、八十年代,電話還是新鮮玩意,偌大一個藩瓜弄小區,3000多戶人家,總共就設了這麼一處公用電話服務站,想打電話都得擠在這小小的房間裏。

  (採訪):張阿姨:“這裡門開著,裏面我擺了兩排矮凳子,翁阿姨是管理員,過來看到,説你們裏面怎麼香煙頭這麼多,許多人坐在這裡抽煙。”香煙頭是那些等得不耐煩的男人們扔的,當時打一個傳呼電話花上半小時是家常便飯,碰到大過節的,這排起的隊伍可就長了。(採訪):張阿姨:[生意好的時候,是不是連吃飯的時間也沒有?]“沒有的,我就坐在這裡吃,坐著坐著,肚子也坐得老大老大的。”那會,誰家來了電話,張阿姨得負責記在小字條上,她記的內容也是五花八門。

  (採訪):張阿姨:“煤氣沒關,早上急匆匆走了,他們來電話,説謝謝你上去關一關。”(資料)不過,讓張阿姨覺得最有趣的還是時不時得噹噹地下情報工作員。

  (採訪):張阿姨:“有時候小青年朋友來電話,他們爸媽不同意接電話,這種電話也有的,我們心中有數了,他關照説,下次你喊我電話,姓就不要喊了,你就喊我,我就曉得了。”不過再當心,經過大喇叭一叫喚,常常是有誰要加班,有誰晚回家,整個樓都知道。

  (採訪):小區居民:“張阿姨喊起人來不得了,喉嚨響啊。有人結婚、有人生孩子,有人還是第二胎,我都曉得的。”其實,張阿姨和她的公用電話站發生的故事是那個時代很普遍的,在上個世紀80年代的全盛時期,整個上海市有 3000多處公用電話站,它們幾乎就是上海人生活的一部分。不過進入90年代,張阿姨的電話站開始慢慢地寂寞了。普通百姓家裏開始裝電話了。到了1995年以後,連線路複雜、建築結構老化的老城廂都拉進電話線了,市民家中悅耳的電話鈴聲代替了張阿姨的叫喊。50年來勞苦功高的傳呼電話,漸漸功成身退了。

  (標板)藩瓜弄的這個電話站命運如何呢?

  在小區裏找了好久,在居委會指點下,我們才找到了那4隻電話。(實況:現在電話幾隻?1隻,2隻,3隻,4隻)怎麼搬到小區門口了呢?還賣起吃的來了?

  (採訪:電話員—— 裏面居民90%家裏有電話,不需要叫了,不需要傳呼了,所以我們就自己想點辦法,開在門面這裡,賣賣飲料食品什麼的)

  (實況:"亭子間嫂嫂電話","603,姆媽電話叫儂過去)這樣的叫聲,是真的不知不覺中離我們遠去了,今天的上海街頭,已經有了更為獨特的電話風景線。豫園電話亭古色古香;南京路多媒體電話,先進時尚;移動公用電話簡單方便;IC卡電話亭造型別致、色彩絢麗。 根據一份統計資料顯示:到今年8月底,全市固定電話用戶597萬,住宅電話普及率達到90%左右。手機的發展比固定電話更為迅猛。1995年上海移動客戶數為16.8 萬,全年通話量6.7億分鐘,2000年底達到283.39萬,年通話量70億分鐘。目前上海移動用戶數刷新為360多萬,加上上海聯通130多萬用戶,全市手機用戶數直逼500萬。

  (採訪:上海電信總經理——各種電信服務和品種應用而生,琳瑯滿目。現在有很多新名詞:isdn、adsl、fttb+lan,伴隨著電信新業務已經進入千家萬戶。窄帶上網,方興未艾;寬帶上網,已經勃勃興起。)

  根據有關部門的統計,到今年6月底,上海每一百個人擁有電話74.6部、手機28.4部,因特網用戶超過200萬戶。這些數據都表明了上海信息化産品的普及率已經位居全國前列了。信息化建設成果雖然沒有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那樣直觀,但它的的確確改變著上海人的生活方式,提高了上海人的生活質量,上海進入信息時代的步伐正在不斷加快。)市民小王可是位老網民了,如果説剛上網那陣還有點"網絡癡迷症"的話,那4年過去了,對於網絡的態度也已經平靜下來。可是最近,家裏新裝的寬帶又讓他著迷了。

  (採訪:市民 這份東西一共有19。6兆,如果是modem下載,有可能需要1個多小時才能完成,現在我只要3分鐘。非常之快。)同以前只是網上沖浪、下載點東西不同的是,如今小陸還可以在自己區裏的寬帶用戶之間,開通網絡可視和網上商店。

  (採訪:市民 怎麼説呢,電話線上網總是比較慢的,不過現在已經有了有線通、adsl,都有了)(採訪:市民 寬帶上網速度更快吧)(採訪:市民 下載mp3很快的)看來,和小陸有同感的上海人還不少,上網方式多了,網速快了,上網資費減少了,這些實惠都是得益於上海信息港工程的寬帶網絡建設。

  經過近三年的努力,上海市國際出口帶寬已經增加了3倍,建成了技術先進、世界最大的ATM城域主幹網,電話網寬帶接入改造覆蓋了城區80%以上的地區,有線電視網已經發展為擁有近300萬用戶的世界最大的城域有線電視網,100萬戶家庭可以象小陸那樣輕鬆享受寬帶上網了。

  (採訪:信息辦主任——市委市政府高瞻遠矚,抓住了整個全球信息技術迅猛發展大趨勢,也是看到了信息技術對上海整個現代化建設加快進程所帶來的戰略機遇,所以就適時提出了,要全面推進上海城市信息化這個基本戰略。)其實,從當初張阿姨的公用電話站的消失到普通百姓家電話的普及、再到移動通訊的完善和寬帶網絡的鋪設,十三年來,上海穩紮穩打地一步一步發展著信息化進程。

  現在,原定1997~1999年的信息基礎設施建設的任務已基本完成,2000~2002年將進一步完善信息基礎設施,重點發展應用,到2003~2005年爭取形成良好的體制和機制,實現信息化發展。上海市的雄心是,到"十五"期末,城市信息化整體水平達到發達國家中心城市平均水平之上。

  (採訪:李立三—— 信息化必須和老百姓的生活結合起來,才有前途,要和千家萬戶都結合起來,因為信息化是大規模産業,)一切外在條件的變化都會影響著人的內心,"以人為本"為出發點信息化建設,更是變成了老百姓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和便利。一個月前剛剛搬了新家的陳阿姨,就感覺到了現在生活舒心多了。有智慧化小區的"電子眼"幫你把關,統一的水電煤抄表不用自己再操心,這兩天會不會停電啊,停水啊,只要上小區局域網,就會一目了然。前幾天對面大樓太吵了,那就給物業寫封信吧,用email提個意見。

  (採訪:市民—— 原來我們以為搬進這個房子,大家老死不相往來,但是智慧化管理體現在有什麼信息能及時返回,我們在家門口也可以知道鄰居的關係,也能知道附近情況。我們覺得住在這裡很便利的。)

  其實,信息化進程改變的,不僅僅只是我們生活的便利程度,信息化所帶來的視野的開闊、溝通的及時,以及信息化社會所要求的人與人的誠信和開拓創新的意識都改變著我們上海市民的心態。

  上海人現在都有3張卡:交通卡、社保卡、銀行卡,這三張同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卡正是上海人通行信息社會的通行證。而這張"經濟身份證",大大加強了市民的誠信意識。(採訪:市民 現在都是提倡提前消費的,有很多方面貸款,個人信用度很重要的。 )信息化社會"活到老,學到老"的終身學習觀念也日益凸現。每年的上海市計算機應用能力考試:人數都超過10萬, "父子同學"、"祖孫同考"的現象屢見不鮮。

  (採訪:市民—— 我們現在不愁吃,不愁穿了,更多地向精神方面需要發展,電腦上面可以得到非常非常充實的精神生活。)

  (採訪:信息辦主任—— 通過網絡打破時空界限,人與人之間溝通有了新途徑。)

  溝通無極限。

  東方電視臺《變化的城市變化的人》專題

- 返回 -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
地址:中國北京復興路11號(100859)
站長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議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顏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瀏覽器和中文大字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