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來自台灣的廣告人陳俊良,這些年在上海成立了自己的廣告公司,有了自己的事業,也找到了人生的價值。來聽聽他的故事。
陳俊良在上海經營廣告已經有些年頭了,當他坐在自己的公司裏,回憶起十年前第一次來上海的感覺,還真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陳俊良:那時侯剛到虹橋機場的時候感到有點失望,因為整個的感覺和想象中的不太一樣,就是整個的作業或者海關等等那些東西,其實是有點失望。”作為一個專業的廣告人,當時讓陳俊良感到與想象中不太一樣的更多的是來自於和上海廣告人的溝通困難。
“陳俊良:那時候的平面(廣告)都是密密麻麻的,好像是我要把所有的話全部講完,很怕漏掉什麼東西。創意的轉換和包裝比較少,坦白講也比較無趣,那時侯的廣告蠻平板的,出來叫一叫、喊得大聲一點完了就結束了,大概都是這個樣子。”
的確,當1979年中國出現第一條電視廣告的時候,全國一年的廣告經營總額只有幾百萬元,從業人員也不多,創意或者形式上的求新求變更是非常罕見。經過十年經濟發展後,到80年代末,人們漸漸意識到廣告不僅是對産品的“廣而告之”,本身也是一個值得經營的行業,於是紛紛投入這個行業。進入九十年代以後,廣告業更是以前所未有的規模和速度得到發展。在陳俊良看來,上海人之所以能較快地接受先進的廣告理念從而突破自己,是因為他們有自己的特質。
陳俊良:“上海人的學習能力特別強,在領悟力上特別強,以前公司有好幾個辦公室,同一批招進來的人最先能夠進入狀況的通常都是上海的同事。”他説,人員素質決定業界的發展速度,“善於學習”使上海廣告界和國際接軌的速度比誰都快,同時,上海經濟的快速發展又為廣告界的自身成長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廣告公司數量少了,但是規模大了,業務精了,人員素質高了,行業裏的這些變化同樣影響了陳俊良的變化:他曾經離開過上海,但是又回來了;他曾經在國際上享有盛名的廣告公司工作二十幾年,但是在上海,他做出了自己單幹的決定。陳俊良坦言,這一切就是這十來年間在不知不覺中發生的。
陳俊良:“在中國要打一個品牌,唯一不能放棄的就是上海市場,就是不能掉了上海市場。有關於商業運作上面所需要的配套、或者周邊的系統、或者是人才的取得,都是比較方便的。”
如今的上海,不論硬體軟體都讓陳俊良感到滿意。當然,作為一個廣告人,他最得意的還是漂亮的廣告在上海的城市外觀中所起的作用。
陳俊良:“因為這邊經濟條件好,消費能力高,所以會立一些霓虹塔,立一些戶外廣告的路牌,立了之後讓這個城市的風貌就會不同,會更亮麗。這些廣告牌在某種程度點綴了我們的視覺,點綴城市的過程當中豐富了我們的視覺。”
陳俊良説,現在當他出差去其他地方時,都會用“去哪”來表述,只有説到上海時,才是用“回上海”,上海,已經讓他産生了歸屬感。做了幾十年的廣告經營,陳俊良深深懂得:廣告,就是市場景氣的風向標,而上海市場的活躍度讓他覺得有着做不完的事兒,選擇上海可以實現人生最大的價值。
陳俊良:“如果不是上海,那麼應該是哪?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説,有什麼理由不選擇上海?我覺得從各個方面,從經濟的、從系統的、從人才的、從資訊的、從地理位置的角度來講,都應該是上海。”
東視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