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路上海站的陳百成是一位有著30年工齡的老票務了,他説現在跟票務打交道與10幾年前的感受已大不一樣了,過去為躲過別人托買票而煩惱,現在再也不用操這份擔心了。
陳百成1973年從學校畢業來到鐵路上,一幹就是30年。這期間,他做過服務部領班、票房主任、計劃室主任、上海站國龍公司副總經理,不過他説最難做的還是當年的票房主任。雖然那時侯的鐵路客流平均每天不到8萬人,但因為運力不足,買票難人所皆知,一到過年過節,他這個票房主任就難免成了“眾矢之的”。
採訪 陳百成:”當時找我的人多,我在家裏連電話也不敢裝,他們叫你買票,你在票房做的買不到票怎麼辦,也不好交代,所以儘量回避,不接觸。票確實很難買,不要説旅客很難買,就是售票員也買不到。”
90年代初的時候,上海站在全市只有“一大四小”5個售票點,而出售長途車票的僅北京東路一處。當時的售票大廳空間狹小,加上車少人多,所以通宵排隊也就成了“家常便飯”。
採訪 陳百成:“有的旅客排隊兩天都沒買到票,打著鋪蓋在門口等,為什麼啊,這個車票緊張連一個無座都買不到,現在這種情況聽起來象天方夜譚了。”
陳百成清楚記得當時為了加快售票速度,他還發明了“問、售、做、找、唱、復、記”的雙手作業法,曾一度作為標準作業法在系統內推行。這些年,鐵路售票系統不斷升級換代,電腦聯網的普及,不僅減輕了售票人員的工作強度,還大大提高了出票準確率。
採訪 陳百成:“因為當時的售票環境/裏面環境都是手工的,一檔檔票子,要找要看,現在就是一台機器,電腦鍵盤一敲全出來了。”
老陳説,其實上了點年紀的人都記得,那時候除了買票擠,進站候車要擠,就算上了車,車廂裏還是擠。幾乎節節車廂都超員,擠得透不過氣來,而且因為人多,往往一路下來連水也喝不上一杯。
採訪 陳百成:“當時車廂擁擠的情況是不可想象的,人擠人、人擁人,連座位底下也睡人,你要喝口茶,你擠不出去,茶也沒有了,因為燒水的人不方便。上廁所你擠不出去,連空隙的地方都擠滿了。你到了廁所門口一看,這個廁所門還關著,因為裏面也有人。”
老陳説的這種情景在今天的年輕人看來似乎難以想象。看看今天的上海站,寬敞明亮的候車大廳、快捷舒適的空調列車,給人們出行帶來了便捷。儘管現在上海站的日發送量大大超過以前,但由於運力也有了大幅提高,加上售票網點的增加,因而再也看不到通宵排隊買票的現象了。如今已調離大票房的老陳管理著近20個車票代售點,依然沒離開賣票這個老本行。
採訪 陳百成:“現在我們通過代售點的延伸、擴展,點多面廣,旅客出門基本在半小時路程裏都能買到票,而且很方便,因為電腦聯網了,一處有票處處有票。”
而一張小小火車票的變化同樣令人欣喜,硬紙板變成了環保紙張,環保紙張又將變為磁卡車票,老陳説,作為老票務主任,沒有比看到百姓輕鬆購票出行更高興的事了。
採訪 陳百成:“我喜歡上海,因為你看現在人們的出行是越來越方便了,乘的車越來越好,我相信將來市民買票乘車會和上海發展一樣,更快更好。”
東方電視臺“迎接十六大,看上海變化”(喜歡上海)特別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