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貫山西南北,全長666公里的大運高速公路,2000年9月奠基開工,是山西公路建設史上里程最長、工程量最大的建設項目。更具歷史意義的是,這條公路實踐了一套全新的建設理念和建設機制,將與時俱進、改革創新精神貫穿于工程建設的始終。
2000年9月22日,《山西衛視新聞》播發的這則新聞,對於我省大運高速公路開工建設具有不同尋常的意義。當時省交通廳和省工商銀行幾經週折,實現了這一合作,為解決大運高速公路建設資金難題,找到了一條新路子。
整個大運高速公路需建設資金近200個億,但從開工建設至今,沒有動用政府一分錢,就是通過盤活路子,資本運營,進行金融創新,拓展出新的融資渠道,解決了建設資金難題,保證了工程順利建設。
大運高速公路不僅在建設資金上走出了一條創新之路,而且在建設機制上進行了適應市場經濟需要的全面改革。在建設之初,改變過去的工程建設指揮部建制形式,全線成立了六大建設公司,實行“董事長任命制和總經理競爭上崗”的全面機制。在建設過程中,走管理創新之路,全面貫徹公路建設“項目法人負責制、工程招投標制、施工監理制、管理合同制”。在工程管理上邁上了一個新臺階。
採用全新的建設機制,不僅保證建設資金安全使用,而且嚴格的招投票制和合同管理制,確保了工程建設選購最好的建設材料,選用最好的施工隊伍。像祁臨公司176公里長的建設里程,18個合同段16支建設隊伍,是從來自全國參加競標的100支隊伍中選擇出來的。
質量是工程的生命線。如何把住工程質量關,大運高速公路全線各建設公司採用科學的控制機制,那就是實行“政府監督、項目負責、社會監理、企業自檢”四級質量保證體系,對工程的每一個環節進行四級把關,使工程質量處於全方位受控狀態。這位在祁臨公司第一高助辦擔任監理的老交通人,從60年代開始就參加我省公路建設,他對今天大運路所實行的嚴密質量管理體系深有感觸。
如果説質量管理、體制改革是大運工程較之以往公路建設在機制上的一種進步的話,那麼,另一種令人一目了然的進步就是大運施工現場,過去那種人山人海的場景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各種現代化的機械設備,緊張有序的工作著。大運工程中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新設備廣泛使用,在我省公路建設史上是絕無僅有的。
在大運工地上,科技攻關成為工程建設的一個重要環節。工程建設中的每一個難關,都是依靠科技力量攻克的。像被稱為“地質病害博物館”的祁臨路中段,靈石至霍州段,地質不良,地形複雜,施工難度大,35公里長公路段上,就有5座特大橋,39座大中橋,5處隧道。但建設以來,工程如期推進,靠的就是科技攻關。
大運高速公路的科技創新不僅體現在施工中,管理方面,也採用了最先進的科學技術,全鄉推廣了非迪克網絡化工程管理系統,對工程建設資金使用全過程和計量支付的全方位,以最先進的手段進行管理。
大運高速公路建設從管理到施工,走出了一條創新之路,使這項工程的建設提升到一個更高的層次和品位上,從而也使我省的公路建設實現了一個歷史的跨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