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山,因一位偉人在這裡誕生而名揚四海;韶山,因一種革命精神在這裡折射而光芒永照。恰逢建黨80週年之際,記者和上萬名海內外遊客一樣,滿懷著景仰、崇拜和追尋,在南國清爽的晨風裏,走進一代偉人毛澤東主席的故鄉——韶山衝。
這塊神奇的土地,水繞山環,風光旖旎。韶山衝是一條狹長的山谷,過去居住著600多戶人家。毛澤東故居是個座落在山衝“上屋場”的古樸農舍,環抱于青山白水之間,掩映在蒼松翠竹之下。屋門上懸挂著鄧小平題寫的“毛澤東同志故居”金字紅木匾,熠熠發光。導遊介紹説,東邊13間用小青瓦蓋頂的是毛澤東家,西邊5間茅草房是鄰居家,中間青瓦蓋頂的堂屋為兩家共用。
瞻仰毛澤東故居,堂屋裏擺放著當年使用過的方桌、板凳,廚房裏有灶臺,臥室裏有木床,擺放農具的地方有蓑衣、耕犁等用具;牛欄、穀倉、柴屋、豬舍,還有刻滿滄桑歲月的石磨和水車,靜靜地佇立著,似在無言地訴説。穿過故居門前的小坪,便看到綠油油的稻田和兩口相連的水塘,小塘植滿蓮藕,大塘水面寬闊。據説,毛澤東少年時代經常在這裡游泳。
一座農家土坯房,瀰漫著濃郁的農家氣息,普通得再也不能普通。然而卻有五湖四海的人們象“朝聖”一樣前來參觀、瞻仰、尋訪。韶山村黨支部書記毛雨時告訴記者,到2000年止,走進韶山的總人數達4300萬人次,其中五大洲1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國際友人15萬人次,副總理和部長以上領導人110多位,國家元首47人,港、奧、臺同胞和海外華僑12萬人次。
淡淡的陽光穿透樹縫,灑落在清新的泥土地上。今日的韶山衝,韶峰依舊聳立,鳥兒還在鳴唱,男女老少的遊客們早已從四面八方趕來。車水馬龍,人流涌動,卻沒有太大的喧鬧,有的只是唏噓感慨,拍照留念和對韶山衝以及一個偉大時代的一種追憶、緬懷、沉思。
1893年12月26日,中國人民的偉大領袖毛澤東同志誕生在這裡。1910年秋,毛澤東在韶山讀了6年私塾後,胸懷遠大抱負,第一次走出家鄉。離開時,他寫下這樣的詩句:
孩兒立志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
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
1925年,毛澤東返回家鄉,點燃韶山農民運動的烈火。毛澤東臥室上面有一個小閣樓,當年就是在這裡毛澤東主持召開秘密會議,建立了中共最早的農村支部之一的韶山黨支部,毛福軒擔任第一任支部書記,吸收毛新枚、李耿候、鐘志申、龐叔侃4位同志加入了中國共産黨,並舉行了莊嚴的入黨宣誓儀式。
1927年1月,毛澤東到湖南考察農民運動,再一次回到韶山。在一家人用餐的橫屋裏,毛澤東召集有經驗的農民和農運骨幹開調查會,了解韶山農民運動情況,後來寫出了重要著作《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指導了中國革命的發展。
解放後,毛澤東曾于1959年和1966年兩次回鄉。1959年6月25日,懷著對家鄉、對鄉親們深厚的感情,早已成為新中國領袖的毛澤東回到韶山,此時他闊別故鄉已整整32個年頭了。在家鄉,毛澤東宴請鄉親,特別邀請了自己的親戚和親屬、烈士家屬、老地下黨員、老農民協會會員和老赤衛隊員。兩天時間裏,他接見了3000多群眾,佔韶山衝當時總人口的一大半,熱鬧的場面浮現在毛澤東的眼前,幾十年的往事似江濤涌上心頭,浮想聯翩,寫成聞名於世的詩篇《七律 到韶山》:
別夢依稀咒逝川,故園三十二年前。
紅旗捲起農奴戟,黑手高懸霸主鞭。
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煙。
韶山養育了毛澤東,韶山還養育了一大批革命志士,他們在長期的革命鬥爭中,拋頭顱,灑熱血,進行了不屈不撓的鬥爭。毛澤東先後有6位親人為國捐軀,自韶山建立黨支部起,前後有40多位革命志士英勇犧牲。73歲的毛迪秋老人,向記者講述了父親毛福軒的悲壯故事。
毛福軒1897年出生在韶山衝一個貧苦農民家庭,從懂事起就打柴、放牛、打零工、做短工。1922年秋經毛澤東介紹到長沙湘區委員會主辦的湖南自修大學當勤雜工並半工半讀。同年冬,他受毛澤東派遣到江西安源路礦開展工人運動,並光榮加入中國共産黨。1924年,毛福軒回到韶山,積極從事革命活動。1929年,他在上海化名毛恩灝,打入國民黨金山縣政府當了一名警察。1933年上海地下黨組織遭到破壞,毛福軒因叛徒出賣而被捕,5月18日被國民黨慘殺于南京雨花臺。在遺書中,毛福軒寫道:“余為革命奮鬥犧牲,對於己身毫不挂慮”。
還有最初加入黨組織的龐叔侃、李耿候、毛新枚、鐘志申,他們後來都為革命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其中最小的年僅22歲。毛福軒等5人,被韶山人民譽為“韶山五傑”,他們光榮的革命事跡,廣為流傳。
在改革開放的年代,韶山人緊跟黨的路線,緊跟時代步伐,永闖潮頭。韶山村支書毛雨時高興地告訴記者,如今的韶山村,早已是湘潭市的第一個小康村。村裏人均純收入由1980年的不足300元增加到現在的5200元,85%的村民住進了小樓房,全村有20多臺私人小轎車,四五台家庭電腦。村裏的集體經濟迅速發展起來,60歲以上的老人都可以領到村裏發放的養老補助金。
在韶山採訪,記者總被一種精神所感動。“為有犧牲多壯志,敢叫日月換新天”,慷慨激昂的詩句,不正是這種精神的寫照?就是這樣的韶山精神,在感動著記者,感動著每一位慕名前來的人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