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消息:對於西征的中國男籃將士而言,沒有太多的遺憾留在這片久違8年的賽場上。對於密切關注世錦賽的國人而言,失敗讓我們感受到了來自歐洲的另類籃球。
的確,NBA賽事代表了世界籃壇職業比賽的最高水準,即使是歐洲頂級俱樂部“巴賽羅那”俱樂部裏的大牌球星,到美國賽場上也不得不時常面臨冷板凳的尷尬。善於開拓市場的美國人也就通過各式各樣的賽事直播“蠶食”了籃球世界裏的歐洲版圖。
沒有布來恩特的大力灌籃,看不到奧尼爾的強力突破,也感受不到米勒的百步穿楊……在世界錦標賽的賽場上,我們卻體味到歐洲人帶來的另類籃球魅力:簡單、快捷、實用,強調團隊協作,以配合打開勝利之門。
在與中國隊的比賽中,德國戰車把歐洲籃球的特點演繹得淋漓盡致。他們以穩固的防守、精準的投籃、默契的配合把“移動的長城”撕開了口子。儘管中國隊也發起了一輪又一輪的進攻浪潮,卻始終沒有擊中德國人的“軟肋”。
美國人的籃球是表演的籃球,所有才會産生像喬丹、張伯倫那樣的天皇巨星;歐洲籃球是實用的籃球,所以集體協同作戰成為他們屹立世界籃壇的法寶。正如國際象棋比賽中歐洲人長勝不衰一樣,他們的整體作戰能力甚至讓美國大牌教練也為之讚嘆。即使是“夢之隊”風雲席捲全球的時候,俄羅斯、南斯拉伕、克羅地亞軍團的眾志成城,也屢屢撼動美國頭頂上的王冠。
籃球畢竟是集體的比賽,個別球星的出現常常無法挽救失敗的命運,而精誠團結的將士卻常常能夠上演“哀兵必勝”的一幕。可以想見,當“夢之五隊”遭遇歐洲軍團的集體抵抗時,本次錦標賽將把文化的碰撞演繹得更加精彩紛呈。
欣賞世界級的賽事,更多的時候是在關注賽事後面折射的人文情懷和歷史沉澱,儘管這些沉澱往往不為人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