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電視指南 |  新聞頻道 |  財經頻道 |  文娛頻道 |  體育頻道 |  生活頻道 |  國家地理 |  西部頻道 |  廣告頻道

首頁     最新更新     巡禮回顧         



中國科技巡禮——水産養殖(2002年11月19日)


  

  國家鱘魚繁育技術工程中心設在風景優美的北京房山十渡風景區。孫大江研究員是這裡的首席專家。今天,他再次檢查這頭被命名為“阿龍”的鱘魚的傷口癒合情況。“阿龍”是這裡的功臣,通過它,我國第一次實現了史氏鱘的全人工繁殖。全人工繁殖是水産科研人員利用人工養殖的魚再進行人工繁育的方法。這種方法有利於魚類種群的穩定,可以減少人類對自然資源的依賴,保護自然資源。

  鱘魚是一種古老魚類,也是目前世界上個體最大的淡水魚種。目前,鱘魚在我國的種群數量已經不多。産自長江的中華鱘,瀕臨絕滅,被列為國家一類保護魚種。産自黑龍江的史氏鱘,天然野生的數量也在急劇減少。因此實現史氏鱘的野生馴化和人工養殖,是水産科研部門的重要課題。

  野生魚類的養殖,都必須有一個馴化的過程。史氏鱘的馴化,水産科研人員經過多次試驗,總結出了先投喂活的魚餌,再喂模擬的魚餌和硬顆粒飼料,通過這種交替漸進的方法,20天后,野生的鱘魚就會接受配合飼料。接受配合飼料的魚苗就可以進行規模飼養了。

  人工養殖的鱘魚,多來自大江大河,對水體也有特殊的要求,必須新鮮、流動。在鱘魚繁育和養殖基地,科研人員研製了專門的水處理設備,為的是保證鱘魚的魚池能夠定期補充經過處理的新水。魚池不斷補充新水,排掉池底污水,池水得到凈化,再經過加氧機增加水中有效氧的含量,就可以保證魚象在流動的活水中一樣健康生長。

  近十年來,我國的水産部門解決了大量從國外引進的優質魚種的馴化問題。如原産美國的銀鮭、原産北美洲的虹鱒和金鱒魚等。經過科研人員的努力,這些水産優良品種都實現了在我國的人工養殖。

  為了讓人們吃上新鮮的海産品,如今在內陸地區通過人工配對海水,養殖海産品種。人工養殖的魚,為防止病害,專家定期檢查幼魚的生長狀況,根據情況使用生態藥物或注射疫苗。如今在淺海的海水養殖中,正在採用新型的抗風浪網箱,它可以保證海水養殖的豐産、高效。可以説,是水産科研的進步,帶來了我國水産養殖的穩産、高産。

  經過近10年的發展,我國的漁業水産取得了巨大的進步。到2001年,我國的水産品總産量已經超過4300萬噸,連續10年位居世界首位。其中養殖産量佔水産品總産量的比例達到60%左右,是世界上惟一一個養殖産量超過捕撈産量的國家。全國人均水産品佔有量已經超過34千克,超過了世界平均水平。

  我國的水産漁業,在提高産量的同時,更著眼于發展高品質的新優特品種,這就保證了百姓生活質量的不斷改善。

  截止到2000年,

  ●修訂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業法》開始施行。

  ●國家“九五”科技攻關項目“水産育種與規模化養殖技術研究”完成並通過驗收。

  ●國家“九五”科技攻關課題“水産養殖重大病害預防技術研究”通過農業部驗收

- 返回 -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
地址:中國北京復興路11號(100859)
站長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議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顏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瀏覽器和中文大字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