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生活不知不覺快要過去了,對於在暑假期間參加社會實踐的大學生們,在這個暑期裏你從勤工儉學中學到了什麼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幾個同學的暑期經歷 。
進入暑期,校園裏少了莘莘學子往來于教室圖書館裏的身影,而在早8晚5上班的人流中多了大學生們急匆匆的腳步,在商場在快餐店在寫字樓,出現了他們年輕而充滿活力的笑容。從7月開始,大學生暑期勤工儉學拉開了序幕。
(北京翠微大廈恒生電腦專賣店)
今天是蘇丹丹上班的第4天,家住北京的蘇丹丹是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二年級學生,大一的暑假開始,她就有過打工經歷了。面對記者的鏡頭,蘇丹丹説:“穿上工作服立刻就覺得自己是大人,處理事情的時候也應該是以一個大人的身份去做了。因為在打工的時候,不會有人覺得你是一個小孩子而原諒你的。”
今天還有幾個其他學校的大學生來店裏應聘,和去年就做過電腦銷售的丹丹相比,他們多少顯得有些手足無措。
“今天第一天來,現在我覺得就是有點幫不上忙,像他們都很熟悉業務,而且我又沒制服,幫不上忙,只能在這兒站著幹著急 。”
“我挺興奮的,以前沒幹過。這是第一次打工的經歷,然後來了以後參加過兩次培訓,經過了初試、復試,今天是第一天上班,如果七天之後賣不出貨的話就會被淘汰。”
每年假期都是電腦銷售的旺季,在翠微大廈四層的各個電腦專賣店裏,有很多店用假期打工的大學生做推銷,據調查,目前大學生暑期打工主要從事校內打工、家教、餐飲服務業、銷售、軟體開發、翻譯撰稿、網站編輯等工作,而其中以選擇家教的同學佔大多數。
(北京師範大學勤工助學中心)
在北京,作為師範類院校的北師大家教頗有名氣,很多家境貧困的學生通過做家教的收入,自己解決生活費,為家裏減輕了負擔統計。
記者採訪了幾名做家教的大學生。
“我的學費主要是通過助學貸款/每年大約5000元/其餘的生活費都是做家教得來的。”
“我一個月的生活費將近500元,其它的生活費700元,如果全是家裏供的話一年將近7000元,再加學費5000。加起來一年13000多元。如果我的生活費都自己解決的話,相當於給家裏節省了一半費用,這也是我自己想獨立、不想過多的依賴別人的一個選擇。”
這兩個大學生還用做家教的積蓄一起買了一台電腦,不但豐富了課餘生活,學習起來也更方便了。同一間宿捨得七個同學中有六個都在作家教。
北京師範大學學生處副處長 張育新:“通過這幾年開展勤工助學的經驗,我們發現這種方式確實能夠提高學生自己的實踐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而且能得到一些報酬,對解決大學生經濟上的困難提供了很大幫助。以北師大為例,我們去年三月份成立勤工助學中心以來,參加勤工助學後選擇家教方式的基本上有四五千人。”
不管是做家教還是選擇其他打工方式,都能增加大學生們的工作經驗和社會閱歷,去年中華英才網曾針對暑期打工的熱潮對大學生打工生活進行了調查。共有1358人參加了此次的調查活動,其中63%的大學生認為暑期打工為他們積累了社會經驗,有30%的大學生認為暑期打工為他們增加收入,只有7%的學生認為暑期打工是結交朋友的好機會。從調查數據可以看出,大學生暑期打工的目的逐漸明確化,增長社會經驗已經成為暑期打工的主要目的,大學生暑期打工已經開始走向成熟。
雖然暑期勤工儉學讓大學生們學到了很多東西,但有一點遺憾的是,幾乎所有的大學生對自己參加勤工助學活動時應盡的義務和享有的權利一無所知,既不知道要與用人單位簽訂協議書,也不知道自己最低報酬應當是多少。
去年北京市教委曾出臺《高校勤工助學活動的規定》,用人單位可與學生雙方協商勞動報酬標準,但不應底于北京市規定的最低標準,但是對此很多學生知之甚少,看來在勤工儉學的過程中還要學習的是如何維護自己的權益。
華鵬律師事物所所長建議大家“要增加防範意識,比如在簽合同時要在合同中把雙方權利義務約定清楚,這樣做對自己合法權益是一種保護。”
今年假期李小兵和喬洪奎每個人都做了三份家教,雖然做家教幫他們解決了大問題,但李小兵還是有了新的想法:“我有這樣一個想法,就是大一、大二做一下家教,然後利用業餘時間寫點東西,大三大四的時候我利用自己掌握的技術,做些兼職。我覺得這畢竟是一個短期的工作,年紀再大也幹不了了,有點像‘青春飯’。”
李小兵已經在開始規劃自己大學期間的打工生涯了,目的當然是為了自己未來的職業生涯,他説能夠做個完全獨立的大學生是他的夢想。他認為:大學生活,就是從不獨立到學會獨立。
內向的喬洪奎通過做家教開朗多了,他説有時候説得嗓子都累啞了,這個時候自己不但體會到父母的艱難,也感覺到了老師工作的辛苦。的確,只有經過磨練才能真正學會很多東西,每個人必須學會生存,學會適應你所面對的環境。
讓我們再回憶一下在一開始提到的蘇丹丹,這是她大學期間最後一次勤工儉學的機會了,明年就畢業了,她説通過勤工儉學自己最大的變化是變得更有口才、更自信。她把每一次的工作證都留做紀念,這將是她最難忘的回憶,因為在勤工儉學中她學會了有責任感,學會了一切靠自己。
今天的大學生顯然不同於以往任何一個時代,雖然他們來自於不同的地方,有著不同的家庭環境,但在這個張揚個性的時代,構成他們學習動力的,更多的是他們倔強的性格。這一代大學生大多在80年代出生,面對的生存競爭要大於生活壓力,體現個人價值的要求要遠遠超過做一個循規蹈矩、成績良好的學生的要求,站在人生的路口上,他們正用年輕的熱忱和信心迎接成長的洗禮。
(編導 喻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