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改革開放,西方現代主義戲劇思潮的涌入;由於80年代初中國電視的大普及,對話劇形成強烈的衝擊;以及由於其它的娛樂媒介,如迪斯科、卡拉ok等的興起;還由於當代觀眾觀賞趣味的多樣化;這些因素,使得話劇于陡然間陷於危機之中。其表現是,話劇觀眾的大量走失,話劇從業人員被電視劇拉走,票房價值跌落,以致造成不演戲不賠錢,越演戲越賠錢的局面。正是在危機中,使得話劇藝術工作者,不甘心失敗,起而革新,於是掀起探索劇,也可以説是實驗劇的熱潮。
探索劇以形式革新為先導,繼之,又結合內容革新,數年間,使中國話劇舞臺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即人們説的:打破了數十年僵化單一的演劇模式。在形式革新上,是結構的“散文化”和敘事成分的增加;是戲劇時空的自由轉換和不同時空類別間的相互重疊;是象徵、隱喻、荒誕變形等手法的運用;是人物內心,包括深層心理、潛意識和意識流的舞臺呈現;是廣泛的借鑒姐妹藝術,把歌、舞、音樂等因素引進來,更追求戲劇的綜合性等。
在內容革新上,首先是對“人”的關注,是對人的生存價值和生存意義的思考,是人性復歸的張揚和呼喚。其次,便是追求對人的內心的透視,對人的靈魂的分析。再次,是對主題的詩化、哲理化和多義性的追求。在這樣的實驗中,中國的舞臺傾斜了,一些新劇目出現了。如魏明倫的《潘金蓮》、沙葉新的《耶蘇 孔子 披頭士列儂》、高行健的《野人》等,最有代表性的兩部劇作,劉錦雲的《狗兒爺涅盤》;陳子度、楊健、朱曉平根據朱曉平的同名小説改編的《桑樹坪紀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