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夏天,一個不到13歲的少年,隻身一人搭乘著解放牌大卡車來到了中國瓷都——景德鎮。為了學一門手藝,他改了姓,師從舅舅,學習傳統陶瓷雕塑。學徒八年,正當他可以獨當一面的時候,他卻突然離開了瓷廠。歷經三年,考上了大學。在大學裏他掌握了一整套西洋的雕塑技法,認為這才是真正的藝術,陶瓷反而是雕蟲小技,他覺得自己永遠不可能再用陶瓷進行創作了。沒想到十四年以後他又回到了景德鎮,他就是劉建華,而他的藝術作品也由此而轉變……
1962年10月23日,謝建華出生在江西省吉安市的一座老宅裏。家裏兄弟三人,排行老二。12歲的時候,謝建華經常聽到大人們誇獎鄰居家那個會畫畫的小孩,由此他對繪畫産生了興趣。後來又聽説學畫畫的人就不用上山下鄉了,這就更堅定了他學畫的決心。
謝建華的舅舅劉遠長是景德鎮雕塑瓷廠的一個技術員。77年以後,為了不使傳統的手工藝失傳,國家允許工藝美術方面的技術人員帶子傳藝。謝建華為了能當上舅舅的接班人,背井離鄉,隻身來到了景德鎮,跟著舅舅改姓劉,而劉建華這個名字一直被沿用到了今天。
1977年6月,14歲的劉建華如願以償地當上了景德鎮雕塑瓷廠的一名工人。在景德鎮雕塑瓷廠工作的八年中,劉建華掌握了一整套傳統工藝美術雕塑的技法,19歲的時候,他的傳統人物雕塑霓裳羽衣舞,獲得了景德鎮當地陶瓷美術最高獎項——百花獎。八年後,正當他成為了廠裏的技術骨幹,後起之秀的時候,他卻突然厭倦了陶瓷,拼命想要逃離這一整套傳統雕塑工藝的流水線。在他的身體裏似乎流淌著一種永遠不會安分的血液,註定了他的一生不可能只描繪同一個符號。
1985年9月,經過三年的努力,伴隨著85美術新潮運動的到來,23歲的劉建華終於考上了景德鎮陶瓷學院美術系的雕塑專業。
大學畢業以後,劉建華沒能像他想象中的那樣,走上純藝術創作的道路,他被分配到了位於昆明市的雲南藝術學院當老師。當時雲南藝術學院跟貧困縣瀘西職業高中合辦了一個工藝美術專業,劉建華被分配到縣裏當起了鄉村教師,而他所面對的是一群連藝術是什麼都不知道的鄉下孩子。在瀘西縣的工作經歷,引發了劉建華的創作靈感,回到昆明以後,他完成了第一個玻璃鋼雕塑系列——自然系列。
只有40多塊錢的工資,還要支付創作原料的費用,劉建華的生活有些入不敷出了。在同事的介紹下,劉建華擠出教書以外的所有時間幫人做浮雕,終於有了第一份額外的收入。有了購買原料的錢,劉建華又開始創作第二個玻璃鋼系列:精神的指向——游離系列。
他在1994年創作了第一個彩塑系列——隱秘系列。也許是時代的變遷,也許是又一次厭倦了,90年代後期,劉建華的創作風格一下子從抽象的領域跳到了具象的世界,恢復了對寫實的興趣。他改變了以往使用單一色調的風格,開始給作品注入更加鮮活的顏色。他在現實中找尋著新的符號……
1998年,劉建華開始構思一個全新的彩塑系列。1998年11月,在德國駐中國使館舉辦的《傳統和反思》中國當代藝術展上,劉建華首次展出了用玻璃鋼製作的彩塑作品——旗袍。
由於生活拮據,劉建華根本沒有錢回景德鎮,實現他用陶瓷來做旗袍的想法,他希望能找到一種既有陶瓷的質感,價錢又便宜的原料。就在十年前,當他拼命想要逃離景德鎮的時候,他也許不會想到今天會為回不去而發愁。
正在他為錢而苦惱的時候,德國使館的展覽為他提供了一個新的契機。在這個展覽上,他有生以來第一次賣掉了三件作品。
1999年1月,劉建華開始用景德鎮傳統的陶瓷雕塑工藝,創作一個新的彩塑旗袍系列——迷戀的記憶 。
2001年到2002年期間,劉建華的旗袍系列先後在第一屆成都雙年展,法國巴黎那瓦拉畫廊的中國製造當代藝術作品展,英國倫敦OXO藝術中心夢幻02當代藝術展,香港漢雅軒畫廊瓷性的肌膚個展,以及法國巴黎皮爾卡丹藝術中心的“巴黎——北京”中國當代藝術收藏展,和第33界瑞士巴塞爾當代藝術博覽會中展出,引起了世界藝術家的關注。
但是與此同時,有人指責劉建華做旗袍是為了迎合西方人偏好中國異域文化的心理。
當旗袍系列在世界各地頻頻參加展覽的時候,劉建華又開始了新的嘗試。
進入21世紀,劉建華逐漸把對人體的興趣轉移到了對物體的興趣上,在他的眼中,物體更容易使人産生想象的空間,而他的創作形式也隨之變化,走上了雕塑藝術與裝置藝術相結合的道路。
劉建華在2002年創作的日常易碎系列入選了2003年第50界威尼斯雙年展,以及巴黎蓬皮度藝術中心的中國當代藝術展。
在今天,當代藝術家表現自己的途徑是多樣的,而立體的、平面的、裝置的、錄像的、高科技的手法都可以納入其中。而劉建華藝術創作的歸屬,是我們所無法預期的,因為正像他自己所説的:“有些藝術家可以一輩子畫一個符號,但我不願意一成不變地維持一個東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