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頻道 |  電視指南 |  體育頻道 |  財經頻道 |  文娛頻道 |  國家地理 |  生活頻道 |  視聽在線

首頁     本期人物     臺前幕後     經典回訪     人物檢索         



生活要有意思,有意思才行——陽早和寒春記事


  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在歐州戰場的白熱化,德國和美國開始寄希望於一種更有效,殺傷力更大的武器的出現。

  1942年6月,美國開展了一項名為“曼哈坦工程”的原子彈研究。由當時已獲得諾貝爾獎的費米等幾位頂尖科學家,領導著一群年輕的物理學家,建立起了一個原子反應堆。在這些年輕的核物理學家當中,有一位年僅24歲的女性,她就是瓊辛頓,也就是後來的寒春。

  而此時,20多歲的陽早正在美國康奈爾大學學習農牧專業。陽早出生在紐約州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家裏有十個孩子和三十多頭牛。全家一直靠養牛為生。

  1945年7月16日,美國研製成綽號為“大男孩”的人類第一顆原子彈,威力相當於2萬噸TNT當量,並在新墨西哥州阿拉莫戈多試驗核爆炸成功。1945年8月,美國用原子彈轟炸了先後對日本的廣島和長崎進行了轟炸,造成十五萬人死亡。

  1945年,美國人韓丁,也就是寒春的哥哥,受到斯諾《西行漫記》的影響,來到了中國延安。解放區熱火朝天的革命生活使他受到很大震撼。回國後,韓丁把自己的所見所聞告訴了同學陽早。並鼓勵他到中國去看看。

  韓丁和陽早是同學,在康奈爾大學住一個房子,以後又成了老朋友。他也喜歡種地,搞畜牧。先認識韓丁,又認識了寒春。不久,陽早就和寒春成了戀人。1945年,27歲的陽早賣掉了家裏的牛,以聯合國總署養牛專家的身份前往上海,後來又輾轉來到了延安。這裡是一個嶄新的天地,一個充滿了熱情和活力的地方。

  來到延安後不久,陽早和解放區的其他幾位外國友人受到了毛澤東的接見,一個紐約的農民跑到延安還能幹什麼呢?那就是養牛,陽早在解放區的任務是看護並飼養解放區僅有的三十多頭奶牛。

  在這次艱苦卓絕的大撤退中,陽早和夥伴們雖然失去了三頭牛和一頭驢子,但他們還是成功地完成了黨交給的任務。把解放區為數不多的奶牛保護了下來。為此,陽早在解放區被譽為“經受了革命考驗的人”

  在廣島和長崎的的兩聲巨響加速了日本的投降,但卻在世界範圍內的科學界引發了一場激烈的爭論。美國政府作了大量宣傳,大肆宣揚使用原子彈可以挽救多少多少美國士兵的生命。這不是事實,他們撒了一個彌天大謊。

  作為一個科學家,寒春當時的心情處在巨大的痛苦之中。看到活生生的人類遭到屠殺,她再也無法坐在那裏思考抽象的物理理論了。而此時,陽早不斷地從中國延安給她寫信,描述解放區轟轟烈烈的革命生活。幾經思考之後,寒春決定前往中國,她設法在1948年以芝加哥大學學生的身份離開美國來到上海,一年後轉往延安。

  1949年,寒春和陽早在延安的一個窯洞裏舉行了婚禮。在陜北瓦窯堡,這對高鼻梁,藍眼睛的美國夫婦充分發揮了他們在科學方面受過嚴格訓練的特長。他們製造了各種耕作工具,設計出灌溉用的風車和提水機,讓當地農民第一次領略了農業機械化帶來的方便。

  在美國最先進的科學實驗室工作了多年的寒春,1949年初到延安的時候,面對的卻是物質的極度匱乏。她常常感到一種“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困窘。然而在解放區革命熱情的感染下,她拿出了當年做原子彈的勁頭,開始研製農業機械最常用也是最基本的零件,齒輪。

  在延安,陽早和寒春恨不得把自己在美國學到的所有理論全都在這塊土地上付諸實踐。他們給當地農民設計的農業機械有的受到了歡迎,更多的則遭到了抵制。不知不覺中,美國農民逐漸學會了用中國農民的思維方式思考問題。

  1949年,寒春和陽早趕著83頭荷蘭奶牛到位於陜北和內蒙古交界的三邊牧場,幫助當地改良牛的品種。在傳授機械化養牛知識的同時,他們也從牧民那兒學會了用新鮮牛奶製作黃油的技術。很快,他們就和當地牧民打成了一片。

  1952年,“亞洲及太平洋和平會議”在北京召開。當時已經懷有7個月身孕的寒春,在太平洋和平會議上呼籲人們不要忘記廣島的悲劇,要讓科學為和平服務。寒春在北京的這次露面引起了美國人的注意。1953年7月美國《真相》雜誌刊登了一篇文章,將寒春描述為“逃跑的原子間諜”。文中寫到,“毫無疑問,一位美國自己的原子彈科學家逃到了紅色中國,而且將她自己完全出賣了。”

  “寒春的母親1962年來看他們,當她回美國時,美國政府把她的護照奪了去。因為她去了一個所謂“怪異”的國家。美國禁止人們去中國。

  1955年,寒春和陽早前往陜北的草灘農場。在那裏,他們的第二個和第三個孩子相繼出生。像所有普通的中國人一樣,他們過著平靜的生活。

  1958年,“大躍進”開始了,寒春和陽早熱情地投入到這場轟轟烈烈的運動當中。但是很快他們就發現有什麼地方不對勁。很多單位盲目攀比,不切實際地誇大生産指標。在以養牛起家的草灘農場,某負責人看到別的農場養鴨子成功的經驗,竟然讓這對養牛專家改養鴨子和其它一些動物。

  1982年,寒春和陽早來到北京昌平的小王莊農場。開始了中國早期的機械化養牛的嘗試。在這裡,寒春親自為農場設計了通風保暖的牛棚,以及喂料,擠奶,清糞用的機械設施。後來他們又引進了計算機管理,使得小王莊農場成為中國早期機械化養牛的示範奶牛場。

  每天傍晚吃完飯,寒春和陽早總是習慣坐到一塊兒念報紙給對方聽。有時候也念毛主席的著作。他們倆能看懂的中文不太多,讀書讀報成為練習和提高中文語言能力的機會。1979年,《人民日報》將他們倆的事跡刊登出來以後,在全國引起了極大反響。無錫市的小學生給他們倆寫了一封圖文並茂的賀信,聰明的寒春以同樣的方式回了一封信。

  在寒春和陽早的家裏,有一盤73年前在美國拍攝的家庭錄影。當時寒春只有7歲。在母親的引導下,她和一群同齡的孩子們每人建造一個活動木屋。小夥伴們有人搭建的是郵局,有人搭建的是花店,而寒春則搭建了一個農舍,並把自家的一頭小羊抱進農舍度過了一個夜晚。

  寒春認為“生活要有意思,有意思才行。不一定是養牛最有意思,在中國改造世界是最重要的。”

- 返回 -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
地址:中國北京復興路11號(100859)
站長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議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顏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瀏覽器和中文大字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