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代代建設者的努力下,從古至今,蘇州的發展像一幅‘雙面繡’,一面是歷史文化傳承,另一面是高質量發展……”前不久,一堂在蘇州博物館進行的思政課“走紅”網絡。
有意思的是,不同年齡段的學生同上一堂課,不僅有大中小學教師授課,還有博物館專家現場答疑。該示範課程通過同步直播的形式,吸引全國1.4萬餘名思政課教師在線觀看。
這是中國人民大學與蘇州市共同舉辦的首屆全國“博物館裏的大思政課”示範交流活動。活動中,20多家博物館的負責人齊聚一堂,啟動“博物館裏的大思政課”共建聯盟。
“‘博物館裏的大思政課’將厚植文化之基,打造啟迪心智、涵育情操的傳承課堂;把握文化之脈,打造汲古潤今、繼往開來的創新課堂;點亮文化之光,打造開放胸懷、融通中外的互鑒課堂。”中國人民大學黨委書記張東剛介紹,他們將著力構建校地、校館合作育人長效機制,把“博物館裏的大思政課”辦出特色、辦成精品、形成品牌,為全國大中小學思政課教學提供更多高水平的“金課”。
將思政課堂“搬到”博物館
“2023年是北京建都870週年,按照梁思成老先生的話,北京中軸線其實是一條建築之軸,但在870多年的建築史中,它不僅是一條建築之軸,也是一條文化之軸、歷史之軸。甚至,這條軸如今向南延伸到大興機場,向北延伸到冬奧會場館,是一條面向現實和未來的發展之軸……”這是2024年4月15日“北京中軸線上的大思政課”上提到的。據了解,該課由中國人民大學與30余家單位聯合在故宮博物院推出。
故宮博物院宣傳教育部副主任高希介紹,故宮邀請學生進行實踐體驗活動,引領“平視一代”讀懂北京中軸線所承載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偉大民族精神,鼓勵他們以堅定的文化自信,立志成長為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爭當強國建設的先鋒闖將。
部分傳統思政課堂存在“抬頭率”和“到課率”打折扣的情況,“照本宣科”不能體現思政課的魅力,將思政課堂“搬到”博物館,讓文化載體賦予思政課程更強的生命力,對很多學校來説,是創新,也是改變。在不少學生看來,“北京中軸線上的大思政課”與傳統思政課已有明顯不同。
目前,越來越多的高校開始嘗試與博物館合作開展思政課。在中國國家博物館,來自中央財經大學、北京四中等學校的學生一邊觀看文物展覽,一邊認真學習黨史故事。
中國國家博物館社會教育部副主任王溪表示,現場的博物館工作人員與思政教師一起,通過生動事例讓思政知識“入腦入心”。與以往不同的是,這一次的教具不再是PPT裏的視頻、教科書上的圖片……那些歷史文物,真實地出現在學生眼前。
西安交通大學西遷博物館坐落于西安交大的校園內。館長呂青介紹,博物館系統展示了學校建校史、西遷故事等。如今,“西遷精神”已成為流淌在一代又一代交大學子血脈裏的精神力量。該博物館也成為許多校內思政課程的“首選空間”。
“西遷精神”口述史整理、“西遷精神”文創設計……通過一場場活動、一個個項目,西安交通大學西遷博物館不僅能帶動學生體驗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還能引導他們形成積極向上的學習態度。
如何讓博物館特色更明顯
2024年農曆三月初三,湖北省博物館迎來一群小粉絲。他們在家長的帶領下,來博物館體驗曲水流觴等傳統習俗。
湖北省博物館副館長何廣與同事利用館內少兒體驗館,為孩子們搭建場景,讓他們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
“提起上巳節,可能‘存在感’很低。其實,它是我國祈福免災的古老節日。”何廣説,博物館可以為青少年提供真實的文物,讓他們直觀感受我國悠久燦爛的歷史;博物館也應該積極參與思政教育,設計更多有博物館特色的體驗課程、學習線路。
為此,湖北省博物館“鉚足勁”打造特色思政課。曾侯乙編鐘等珍貴文物的圖片被選入歷史教材、書籍,何廣團隊通過文物為青少年講述我國古代家國法治的大智慧。曾侯乙編鐘是不少遊客拍照打卡的“首選文物”,於是,何廣團隊精心策劃設計“交響樂遇見編鐘”等活動。他們邀請俄羅斯聖彼得堡交響樂團與編鐘樂團合奏《長江之歌》。
“這種全新意義上的‘知音’,讓現場的年輕人體會到文化交融。”何廣説。
在歷史教材選用的文物圖片中,來自中國考古博物館的圖片就有10余張。該博物館副研究館員關昕介紹,館藏6000余件展品集中于史前、夏商周時期,“對於中華文明溯源有著重要作用”。
為了讓青少年更有獲得感,關昕主動走到孩子們身邊,和他們一起利用博物館的“高科技”手段,更加直觀地感受歷史的魅力。通過一塊小小的觸摸屏,孩子們能更清晰地看到文物的肌理。
博物館思政教育應避免“千館一面”
近年來,隨著文旅消費“旺起來”、傳統文化“潮起來”,打卡博物館成為假期“頂流”。國內一些博物館推出的特色活動,體驗名額往往“一票難求”。
但赤峰博物館副館長秦博發現,他所在的博物館年輕面孔較少,讓孩子上興趣班是當地很多家庭的選擇。在他看來,赤峰博物館要通過獨特方式,引導青少年了解家鄉,熱愛家鄉。於是,他們決定讓博物館主動進校園。
利用中小學課後延時服務,秦博團隊將博物館的圖片展覽開設到中小學課堂上。讓他沒想到的是,這些課程受到學生的好評,其中,好評度最高的是赤峰的非遺與紅山文化。不少學生説:“原來家鄉的歷史這麼悠久,有這麼豐富燦爛的紅山文化。”
此外,他們還帶領學生“繪畫紅山”。創作的同時,秦博告訴學生,“家鄉的歷史文化悠久燦爛,我們要熱愛家鄉,熱愛這片土地。”
2024年秋季新學期開始前,30多名中小學生走進赤峰博物館擔任志願者,把家鄉的歷史文化故事講給更多人聽。
秦博的做法引起不少博物館工作人員的共鳴。如何避免博物館思政課“千館一面”?聚焦每個地方的發展實際,開展相應的特色活動,是博物館思政課的“破圈之道”。
如今,越來越多的博物館思政課“火”起來:在中國人民大學博物館,能流利使用中、英、法、俄語講解的留學生講解員成為博物館的一道風景線;在廣西的合浦漢代文化博物館,講述民族團結的思政課已成為深受當地青少年喜愛的“寶藏課程”;海南省博物館立足海南歷史、海洋文化、海南故事,向青少年提供公共文化服務與文博精品共享課程,加強青少年的愛國主義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