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基礎教育領域加強和普及人工智慧教育,不是一道選答題,而是一道必答題
■越是新技術迅猛發展,越要求我們警惕新的數字鴻溝,越要求強化頂層設計、資源統籌,推進教育公平,讓技術紅利更公平惠及更多孩子
隨着人工智慧技術的快速發展,人工智慧教育也受到前所未有的關注。為了順應教育數字化變革潮流,提升我國在人工智慧領域的未來競爭力,教育系統正在積極求變。日前,教育部印發《關於加強中小學人工智慧教育的通知》,要求探索中小學人工智慧教育實施途徑,並明確了中小學加強人工智慧教育的總體要求和實施路徑,以從青少年抓起培養人工智慧人才,這些安排部署對於進一步完善我國中小學人工智慧教育體系意義重大。
在這一大背景下,如何因地制宜開展人工智慧教育,破解人工智慧教育軟硬體資源、師資供給不均衡等問題,推動人工智慧教育的普及,防止出現新的數字鴻溝,也引發了廣泛的關注和思考。
當下,生成式人工智慧與各行各業的融合正在我國加速落地,各行各業也在積極擁抱生成式人工智慧帶來的智慧化升級浪潮。從智慧語音助手到自動駕駛汽車,從機器翻譯到智慧醫療診斷,從智慧製造到智慧城市,各類人工智慧産品正逐步走進人們的生活,極大提高了用戶的生活質量和工作效率。《生成式人工智慧應用發展報告(2024)》顯示,截至2024年6月,我國生成式人工智慧産品的用戶規模達2.3億人。人工智慧技術對人們的生活、學習、工作,對社會經濟的發展産生了深刻而廣泛的影響。
對國家發展而言,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趨勢,誰能在人工智慧領域搶佔先機,誰就能在全球科技競爭中掌握主動。對個人而言,在智慧時代,人工智慧素養將是人類的必備素養之一。在認知層面,能否認識人工智慧的基本功能,了解技術對社會的影響;在操作層面,能否應用人工智慧技術完成相應的任務;在倫理層面,在使用人工智慧技術時是否具有相應的責任和風險意識,以確保人工智慧正確且適當地得到應用……這些都是人工智慧素養的基本內容。
可以説,未來個體的競爭,很大程度上將是人工智慧素養的競爭。從這個角度來看,在基礎教育領域加強和普及人工智慧教育,不是一道選答題,而是一道必答題。它不僅關係到我們能否為培養高層次人工智慧人才打下堅實的基礎,服務好國家戰略需求,更關係到我們的教育能否培養適應未來社會發展的人才,為每個孩子的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在基礎教育階段加強和普及人工智慧教育,目標當然不是要把每個孩子都往人工智慧高層次人才的方向去培養。對此,《關於加強中小學人工智慧教育的通知》明確了不同階段的內容。小學低年級段側重感知和體驗人工智慧技術,小學高年級段和初中階段側重理解和應用人工智慧技術,高中階段側重項目創作和前沿應用。正確認識不同學段開展人工智慧教育的側重點,有利於不同地區的學校打破認知障礙,結合自身的實際開展人工智慧教育。
也就是説,開展人工智慧教育不必把關注點集中在安排學生去完成“機器人、編程”等看似“高大上”的項目上,也不是一定要購置昂貴、先進的人工智慧設備。比如,有學校開發了“不插電”的人工智慧語音識別課,沒有使用一台電子設備,但學生通過情境演示認識到,詞彙、標點、斷句等元素可以提高人工智慧語音識別準確率,也理解了語音識別背後的策略。這樣的課堂形式啟示各地各類學校,開展人工智慧教育,不必非要卷硬體設備。如能夠把各類人工智慧日常生活場景運用好,打造科學化、生活化、情境化的中小學人工智慧學習類課程和教學案例,也能取得不錯的效果,實現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促進思維發展、提高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教育目標。
經濟發達地區的學校,在開展人工智慧教育時具有更大的優勢,不僅硬體設施更完備、師資更充足,還可以充分利用高校、科技場館、企業等豐富的資源助力人工智慧教育的開展。但很多中小學校,尤其是中西部農村地區學校並沒有這樣好的條件。雖如此,勇於和善於打破資源、設備、師資等限制,也能開展好人工智慧教育。打破資源限制,要求教育部門加大頂層設計和統籌力度,統籌城鄉資源,為條件薄弱地區的學校提供兜底保障。還應借助教育數字化,通過智慧教育平臺實現優質教育資源的共享。教育者也要充分發揮智慧,為學生創造更多的認識和應用人工智慧技術的條件和機會。同時,更要認識到,帶領學生提升批判性思維能力、解決複雜問題的能力、互動和合作能力、人機協同能力、終身學習能力等同樣是人工智慧時代教育的核心目標,這也是確保學生成為人工智慧時代主人的必然要求。
每一輪新技術的發展都將在生産力和競爭力的進步方面帶來社會經濟紅利,但也可能帶來新的數字鴻溝,製造新的社會不公。越是新技術迅猛發展,越要求我們警惕新的數字鴻溝,越要求強化頂層設計、資源統籌,推進教育公平,讓技術紅利更公平惠及更多孩子,努力不讓一個孩子在人工智慧時代掉隊。